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1]。
试玉要烧三日满[2],辨材须待七年期[3]。
周公恐惧流言日[4],王莽谦恭未篡时[5]。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
[1]钻龟:古代占卜,在龟背上钻灼,以裂痕断吉凶。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它的茎占卜。
[2]试玉:据说真玉烧三天不热,或烧三天色泽不变。
[3]辨材:枕木、樟木生二至七年乃可分别。
[4]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害成王。
周公恐惧,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5]“未篡”一作“下土”。王莽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的样子。
【阅读提示】
《放言五首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放言五首》是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被贬江州途中所写的一组政治抒情诗。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在被贬途中写下了《放言五首》。“放言”者,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熊明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