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日记(后)[1]
徐弘祖
【作家作品简介】
徐弘祖(1586—1641),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自幼喜读古今书籍、地理方志和山海图经等书。及壮,无意于仕进,从二十二岁起开始漫游各地,搜访奇山异水。历时30余年,足迹遍及现在的华东、华北、中南及西南等地。除艰苦的实地考察外,他坚持写日记,这些游记在兵灾战乱中散佚不少,经后人整理,编辑为《徐霞客游记》。
这些游记文笔生动,记载精详,在攀奇涉胜的叙写中,反映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它在地理学上有重要的价值,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其“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在文学上,此书继承了古代山水记游文学的优良传统,又有开拓发展,钱谦益《徐霞客传》称之为“古今游记之最”。
戊午九月初三日[2]。出白岳榔梅庵[3],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4]。七十里,宿江邨[5]。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6]。五里至汤寺[7],浴于汤池[8]。扶杖望朱砂庵而登[9]。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10],越天都之胁而下[11],则天都、莲花二顶[12],俱秀出天半[13]。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14],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15],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16]。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烂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17],为文殊院[18],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19],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20],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祇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21],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22],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23],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24]。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25],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趆其右[26],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27],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28]。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29]。度险,下至山坳[30],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31],止文殊院。
【注释】
[1]黄山在安徽歙(shè)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徐霞客曾两次游历黄山,都写有日记。本文是他第二次游黄山时所写。
[2]戊午: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时作者32岁。
[3]白岳:白岳山,位于黄山西南休宁县境。
[4]旧向黄山路:指两年前作者第一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
[5]江邨:镇名,位于黄山东北。
[6]汤口:汤口镇,在黄山脚下,为上山必经之路。
[7]汤寺:原名祥符寺,创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因靠近汤泉,故又称为汤寺。
[8]汤池:即汤泉,为温泉,时有水泡喷出,蒸气大发,故名。
[9]朱砂庵:又名慈光寺,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朱砂峰下,右为天都诸峰,左为莲花诸峰。
[10]石门:峰名。两面山岩壁立如门,故名。
[11]天都:黄山的主峰名。胁:山侧。
[12]莲花:莲花峰,与天都并为黄山两大峰,因山岩形如莲花,故名。
[13]秀出天半:神奇地挺立于半空中。秀,特异、突出。
[14]石罅(xià):石头的裂缝。
[15]“塞者”二句:阻塞不通处就凿通,陡峭处就凿出石阶。级,此处用作动词,意为凿出石级。
[16]“悬者”句:悬空的地方树立木梯接通。植,树起。
[17]翼然:形容寺宇房檐的姿态。
[18]文殊院:寺名,明代普门大师建立。在天都、莲花两峰间,背倚玉屏峰。
[19]玉屏风:即玉屏峰。
[20]游僧:游历各方的和尚,也叫云游僧。
[21]奴子:僮仆。
[22]流石:滑溜的石头。蛇行:伏地爬行。
[23]历:越过。
[24]垂接:探身垂臂来接引。
[25]壁起:耸立如壁。
[26]趆(dī):至。
[27]碧峤(qiáo):碧绿色的山峦。峤,高而尖的山。
[28]下脱:下滑。
[29]并肩手相接:同时用肩和手接应。并,同时运用。
[30]山坳(ào):山间的低洼处。
[31]栈:栈道。指山中用木头架成的通道。
【阅读提示】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在安徽歙县境内。徐弘祖曾于公元1616年和1618年两次游黄山。第一次虽抵名山但未历胜境,第二次遍游黄山绝景天都、莲花二主峰,尽览天下奇观。本文记的是第二次游览,从游山的前一天(九月初三日)住宿江村,到初四登天都峰,初五登莲花峰,初六游丞相原,以行踪为序,描述了一路上的艰辛和所见之景,其中又着重描绘了天都、莲花两峰千岩竞秀、松涛云海的壮丽景色。本文选的九月初四日一段。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故本文在描述登山的过程时,是欲擒故纵、一波三折,极写行程的艰险。“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但两峰“俱秀出天半”的美景激起作者的浓烈游兴,不惜跋山涉水、攀草牵棘,勇登峰顶。登上峰顶后,作者重点描写了天都峰的三大奇景:雾奇、树奇、山奇。
本文不同于一般模山范水的游记,也有别于借景抒情、因景发议的作品,而是写景、抒情、发议融为一体,又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对黄山美景的歌颂,勇攀险峰的议论都自然地融入其中,而每一程关于风景的描写又各不相同。文笔简洁活泼,格调清新自然。
(尹爱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