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
一、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和汉字
文字是有声语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用来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跟语言一样,往往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产生并发展演化,由于记录语言的方式和采用的形体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字体制。人类的文字发展到现在,尽管种类很多,但从文字体制上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音素文字、音节文字、语素文字。
(一)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
音素文字是用一定的字母为书写单位,用字母来记录语言中的音素或音位的文字。音素文字由字母按照拼写规则拼合成词,字母本身不表示词的意义,像英语、俄语、德语等语言都采用音素文字来记录。
音节文字是以音节为最小的书写单位,一个书写符号表示一个音节,不同的音节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世界上现在使用的典型的音节文字是日本的“假名”。
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一般合称为表音文字。由于语言的音节和音素的数目是有限的,因而表音文字的书写符号,如字母和日本的“假名”,也是有限的。同时,表音文字的字符本身不表示语言中的意义。
(二)语素文字
汉字是另一种体制的文字,汉字的字形不仅记录语言中的一个音节,而且还有字义,如汉字“手”不仅读出来是一个音节“shǒu”,而且“手”这个字还表示了语言中的意义: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因此,汉字所记录的不只是汉语结构系统中的语音单位,而且还是一个有意义的构词单位。可见,汉字记录的是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语素。所以,从文字的体制,即文字跟语言的关系来看,汉字是语素文字。
当然,汉字也记录了少量的非语素的音节,如“玻璃”、“蜻蜓”、“蜘蛛”、“苏打”等词语中的“玻”、“璃”、“蜻”、“蜓”、“蜘”、“蛛”、“苏”、“打”等字,这些字只有读音,代表一个音节,不独立表义。但这些汉字所记录的音节不同于音节文字中的文字符号,音节文字中的文字符号是专门用来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的,而汉语中的这类音节仅仅是某个多音节语素或词中的具体音节,它们在“玻璃”、“蜻蜓”、“蜘蛛”、“苏打”等多音节语素或词中,虽然不表达意义,却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像“蝴蝶”、“骆驼”等语素中的“蝴”、“骆”等更是典型的别义音节。另外,这些记录具有区别意义价值的语素的汉字,在汉字总量中是很少的,不反映汉字的本质。
(三)汉字的特点
由于汉字在本质上不同于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因而汉字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书写形式上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
从字体构造上看,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而笔画在构字时不是一个笔画接一个笔画呈线性展开的,而是在一个二维平面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多向展开的,一个汉字的或多或少的各种笔画总是分布在一个方块里,如“翼”字,由17画组成,但17个笔画(包括重复的)有秩序地分布在一个平面型的方框里。可见,从书写形式上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这是汉字从外观上或视觉上所体现出的最明显的特点。笔画也反映不出汉字的音节结构顺序。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如英语的“language”由8个字母依次线性排列,字母的排列顺序也能大体上反映出音节结构的顺序,如language——[lēygwid3]。
2.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字的构造原来是有一定理据的,因此,有的字从它的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口”、“山”、“火”、“手”、“上”、“下”、“田”、“刀”、“日”、“月”、“一”、“二”、“三”,有的字可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森”、“看”、“从”、“明”、“刃”、“泪”,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海”、“洋”、“池”跟“水”有关,“树”、“松”、“柏”、“槐”、“柳”、“杉”、“桐”等跟“树木”有关,“铁”、“铜”、“锡”、“银”、“铝”、“铅”等跟“金属”有关。
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义)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古代汉字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古代汉字或象形、指示,或会意、形声,字形本身确有显义价值。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符号性越来越强,字形显义的特点越来越减弱,尤其到了现代,汉字经过简化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如“燕”字本是象形字,现在从字形上已经很难看出像“燕子”之形了;“亦”字本是指事字,指人的腋下,现在从字形本身也看不出字义了;形声字中,“镜”为“金”字旁,“妄”为“女”字旁,“管”为“竹”字头,“杯”为“木”字旁,“贱”为“贝”字旁等等,这些意符跟这些形声字本身的字义联系已经很难看出。
总之,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在现代汉字中已经逐步减弱,现代汉字已经不是典型的表意(义)文字了。
3.从汉字所记录的语音单位来看,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文字记录语言,必然和语言的语音系统相联系,音素文字是用字母记录语音系统中的音位,音节文字是用一定的符号记录语言中的音节。而汉字记录汉语是用整个字形跟语音相联系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包括声调)。汉字虽然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但跟音节文字不同。音节文字是一个音节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音节,音节总数不多,文字符号总数也不多。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带声调的音节总数较多,大约一千几百个,但汉字总数更多,有好几万个,音节跟汉字并不一一对应,一个音节往往对应几个甚至十几个汉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好几个音节,一形一音或一音一形的汉字并不多。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看,不同于音节文字。
从现代汉字看,音节跟汉字的关系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存在两个汉字一个音节的情况,如“鸟儿”、“花儿”等写下来是两个汉字,读出来是一个音节,这是“儿化韵”现象。
汉字跟汉语音节的这种对应关系,正好适应了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使得汉字跟汉语之间有很强的适应性,这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
4.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上看,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用音素文字记录语言,一般是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横行展开,一个词里的所有字母一个挨着一个连着写,词与词之间留有空隙,以显示词与词之间的界限,这种书写规则就叫做分词连写。如英语的“学校”写作“school”,“我们的学校”写作“our school”,可见,在英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词是很容易的。而汉字记录汉语是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如“我们的学校”,词与词之间在书面语中没有分界,因而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由于一个汉字基本上对应于汉语中的一个语素,像“我们的学校”,有5个语素,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
5.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汉字记录的是汉语中的语素,汉语语素的数量很多,因而汉字的数量也非常多,从3000年前甲骨文发展到现在,汉字的总数有五六万以上,即使是现代常用汉字和通用汉字也在3000到7000个之间。要使如此多的汉字在形体上有所分别,汉字的构造单位和构造方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形成了汉字在内部结构和外在形体上的一个明显特点:结构复杂多变。而音素文字的字母对应的是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数目是有限的,这样音素文字的字母数目也是有限的,如英文字母只有26个,俄文字母只有33个。字母本身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体都较为简单。
6.从汉字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来看,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就时间来说,虽然古今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汉字字形本身大体上是稳定的,所代表的字义变化也不大,所以上古或中古的文献,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来说,也能看懂或大体看懂。这一点跟音素文字大不相同,音素文字由于记录的是语音系统中的音位,语音系统变化了,拼音字母也就必然变化。所以,后代的人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就很难识读前代的文献。从这方面来看,汉字的这一特点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
就空间方面来看,由于汉字不跟语音密切联系,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方言区就可能有不同的读音,但不同方言区的人对同一个汉字的字义理解却是相同的;有些方言之间语音差别很大,以致难以进行口头交流,可是把要说的话用汉字写下来就基本能互相理解了。如果是音素文字,语音系统差别太大,无论口头和书面都难以交流。这样看来,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性。
可见,汉字具有贯通古今、沟通四方的功能,有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沟通不同方言区人民之间的交往。汉语汉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化典籍丰富多样;汉语地域辽阔,方言分歧严重,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正适应了汉语汉文化和汉语方言的这些特点。
二、汉字的作用和传播
(一)汉字的起源和作用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即便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汉字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是现今发现的成批的古代汉字,从文字体系上看,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汉字,可以肯定地说,甲骨文绝不是最早的汉字。
一般来说,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据考古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发达地区的陶器上就刻有一定的符号,如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划符号、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陶符、陕西临潼县姜寨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等等,这些“陶符”被认为是古代的“文字”,一些符号已经可以跟甲骨文或金文进行一一对照。这些“陶符”距今大约在五六千年前。
几千年来,汉字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汉字的产生突破了口头汉语在语言交际上所固有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有声语言即口语,在古代只能口耳相传,用于当面或近距离交谈。从空间上看,远方的人无法听到;从时间上看,现在的人听不到过去的人说话,将来的人也听不到现在的人说话。口语交际的这种时空制约,限制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也不利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汉字的出现突破了汉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和文化不仅能传之远方,而且能传之未来。
其次,汉字的产生使得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汉字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遗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图书典籍、文物宝器,它们是中华文化的最直接的见证,而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主要依赖于汉字的记录。这些典籍和宝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资料,是我们祖先各种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它们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汉字在推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字的超方言性也对维持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汉字的产生使得汉语除口语之外有了第二种存在形态——书面语。书面语的出现使得人们有条件对汉语语法结构和表达形式进行耐心细致的加工和规范,进而产生了文学语言,产生了标准语。书面语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口语的规范和提高。可见,汉字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自身的发展。
汉字自产生以来,几千年来一直为汉民族服务。汉字的发展走着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汉字的演变也只是在其体系内部进行局部的变革,汉字的整体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汉字没有像埃及的圣书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那样很早就消失,为其他体制的文字所代替。目前虽然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汉字依然能很好地为汉民族服务。汉字编码技术及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汉字很好地适应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必然在未来的网络世界及其他媒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古老的汉字也必将焕发出更加美丽的青春。
(二)汉字的传播
汉字不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长期使用并将继续使用的文字,而且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不仅为汉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也为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过贡献。秦汉时期,汉字传入越南,产生了“字喃”;汉代初期,汉字传入日本,产生了“假名”;晋初,汉字传入朝鲜和韩国,产生“谚文”。至今,日本和韩国还在使用部分汉字。由于汉字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在国内,汉字曾经对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创制起到重要作用,如“契丹国书”、“女真字”、“西夏文”等都是仿照汉字而创制出的文字。当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交流更加广泛,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不断增加,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学习汉字的人数也会不断增加的,汉字也将随着互联网、随着学汉语的热潮传播到世界各地。
思考题
1.从文字跟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即从文字的体制来看,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几个基本的类型?你认为汉字是属于何种类型的文字?为什么?
2.汉字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