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的分类(下)

词的分类(下)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词的分类(下)在这一节中,主要讨论虚词和拟声词,同时还将对汉语的词类问题进行简短的小结。虚词的功用主要是附着或连接词或短语表达各种语义关系,表示各种语法意义。根据其功能,连词可以分为三类:连接词和短语的组合连词:和、跟、与、同、及、或等。介词后面的成分叫介词宾语,与动词宾语性质不同,由于介词是虚词,介宾之间的组合是粘着的附加关系。

第三节 词的分类(下)

在这一节中,主要讨论虚词和拟声词,同时还将对汉语的词类问题进行简短的小结。

虚词的数目不多,典型的虚词只有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四类。这些虚词基本上都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共性:①不能充当句法成分,②搭配关系粘着定位,③没有明确的词汇义,④数量全都封闭,⑤使用频率相对较高,⑥内部成员个性突出。虚词的功用主要是附着或连接词或短语表达各种语义关系,表示各种语法意义。虚词虽然看似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很高,用法复杂多样。而且,实词大多是共性大于个性,而虚词基本上都是个性大于共性,所以必须逐个学习、逐个记忆。

就这四类词的个性特征而言,连词和介词比较接近,都是用于协助实词表达结构关系义的,所以可以统称为关系词,而助词和语气词比较接近,都是用于协助实词表达辅助性意义的,所以可以统称为辅助词。

一、关系词

(一)连词

1.连词的基本状况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的虚词。

连词同具有关联作用的副词的区别在于: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没有限定和修饰作用,只有连接作用。根据其功能,连词可以分为三类:

(1)连接词和短语的组合连词:和、跟、与、同、及、或等。

(2)连接分句和句子的关联连词:即使、既然、尽管、宁可、尚且、虽然、所以、从而、与其、只要、然而、否则、但是、因而、况且、因此等。

(3)既能连接词、短语,又能连接分句的兼类连词:并、并且、而、而且、或者、还是、由于、因为、只有、不管、无论等。

连词连接句子所构成的语言单位就是句组(或者叫句段)。譬如下面连词“然而”、“一方面……另一方面”所连接的就是句组:

四十年沧海桑田,那宽广自由、生生不息的深层质素,参透领悟了吗?你说不出。然而,你却敢肯定:纵然再活千遍万遍,你的选择依然只有一个。

这些天他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昨天一场事情虽然勉强应付过去了,却使他更加烦恼起来。一方面他十分痛惜这送到眼前的大把抓钱的机会白白地错过,实在追悔莫及。另一方面他又生怕事情闹得不可开交,自己无法下台。

2.连词和介词的区分

在连接词和短语的连词中,“和”、“跟”、“与”、“同”这四个词常常连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表示并列关系。比如:

我的生活和/跟/与/同工作。 北京和/跟/与/同上海我都很喜欢。

但是,这四个词也都可以用作介词。比如:

我和/跟/与/同小王商量过。 祥子和/跟/与/同车主吵了起来。

大致的区别是:“跟”带有口语色彩,“与”带有文言色彩,“跟”显得随便,“与”显得庄重。比如“战争与和平”不宜说成“战争跟和平”。“和”、“同”书面语口语都用,如果一起使用,一般把“和”用作连词,“同”用作介词。比如:

小王同小张和小李吵了一架。 小李和小张同小王吵了一架。

既然这四个词都是既可以作连词,又可以作介词,那么,我们怎么分辨呢?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方法:

(1)替换法。就是用“他/她们俩”来替换“N1跟N2”,能替换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

N1跟N2爱看戏=他们俩爱看戏

N1跟N2耍滑头≠他们俩耍滑头

(2)互换法。就是N1跟N2前后互换,能互换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

N1跟N2爱看戏=N2跟N1爱看戏

N1跟N2耍滑头≠N2跟N1耍滑头

(3)分解法。就是将“N1”和“N2”分解开来,分别同“V”相结合,能分解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

N1跟N2爱看戏=N1爱看戏+N2爱看戏

N1跟N2耍滑头≠N1耍滑头+N2耍滑头

(4)插入法。就是在“N1”与“跟”之间插入状语,能插入的是介词,反之是连词。

N1跟N2爱看戏≠N1经常跟N2爱看戏

N1跟N2耍滑头=N1经常跟N2耍滑头

(5)转化法。就是将“N1”转移到“V”之后重新组合。能转化的是介词,反之是连词。

N1跟N2爱看戏≠跟N2爱看戏,N1认为没有必要。

N1跟N2耍滑头=跟N2耍滑头,N1认为没有必要。

当然,上述分化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遇到一些具有特殊语义特征的短语时,还必须借助于其他特定的分化手段。

3.“和”类连词的连接功能

连词“和”一般情况下只能连接体词性词语,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连接谓词性成分。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当谓词性词语充当主、宾语,表示指称义时。比如:

提高和普及不能偏废。 我从战士们身上看到了强烈的爱和恨。

(2)充当谓语的谓词性词语是双音节的,前面要有附加成分。比如:

他们的品质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问题还须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连词“而”、“而且”,“并”、“并且”都可以连接谓词性短语。下面着重分析“而”的功用。“而”的用法很多,主要有三种:

(1)连接并列成分。既可以是对等的,也可以是转折的。比如:

舒而美 任重而道远 热烈而镇定的情绪 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2)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比如:

侃侃而谈 姗姗而来 为人民的利益而死 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3)连接主谓语。虽然在主谓语之间,实际上关联了前后两个命题,表示转折关系。比如:

作家而不为人民写作,那算是什么作家? 民族解放战争而不依靠广大群众,毫无疑问将不能取得胜利。 在当时,一个车夫而想发财致富,无异于痴心妄想。

句中的“作家”等于是说“作为一个作家”,后面两句也是如此。

“及”和“以及”这两个连词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及”和“以及”所连接的成分有时有主次之分,有时也可以不分。比如:

人员、图书、设备及其他配套设施

对个体经济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行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十年来,钢铁、煤炭,以及纺织、化工等行业部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不同的是“以及”还是关联连词,可以连接分句。比如:

他问了我很多问题,那里的气候怎么样,生活是否过得惯,以及(*及)当地老百姓对我怎么样等等。

还有,“及”后面一般都要接“其”,而“以及”后面接“其他”。比如:

元宵之夜,广大教职工及其家属都参加了文艺联欢会。

老陈、小李以及其他好几位编辑人员都在会上发了言。

(二)介词

1.介词的基本状况

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也可以用在一些指称性的谓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所以介词又可以叫前置词。介词后面的成分叫介词宾语,与动词宾语性质不同,由于介词是虚词,介宾之间的组合是粘着的附加关系。

介词短语主要可以充当状语、定语、补语,有时用作句首修饰语。比如:

从上海出发 把大门关上 向雷锋学习 按要求办事

被困难吓倒 对坑蒙拐骗非常鄙视 以博学多才而名闻遐迩

沿街的店铺 随队的记者 和老朋友的关系

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集众家之所长于一身。

沿着这个方向,你们继续向前搜索。按设计要求,我们又作了改进。

照这个方子,你去抓几服中药。对于这些问题,我已经考虑很久了。

“走向胜利”、“献给人民”、“走到北京”、“来自五大洲”、“忠于人民”、“落在你身上”、“前往杭州”、“生于上海”等结构形式,既可以认为“向胜利”是一个介词短语,充当“走”的补语,也可以认为“走向”相当于一个动词,“胜利”直接充当宾语,整个“走向胜利”是述宾短语。

介词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既纷繁复杂,又多种多样。包括:

时间:自去年年初起 从那时候至今 打从晌午开始

处所:在书架上找书 顺着山沟跋涉 沿着大街叫卖

方向:连连向后退却 往东偏南搜索 朝天空放空枪

范围:就合同法而言 论技术他不行 除老李都去了

工具:用沙锅炖鸡汤 以财产作抵押 拿脚背去垫球

依据:照我说的去办 按原计划执行 根据合同办事

对待:对我们很礼貌 冲王老板发火 向解放军学习

原因:因迟到而受罚 以精明而著称 由吸烟而引起

目的:为我日夜操心 替他们多想想 我给你想办法

与事:跟小二黑结婚 同王小姐大闹 和魔鬼打交道

处置:把炉子生起来 将道理讲清楚 拿李键先开刀

被动:被警察抓住了 让小偷偷走了 叫喇叭吵醒了

介引:管我叫活雷锋 归你的你拿走 给他们赔不是

伴随:随团前往朝鲜 乘势发动反攻 趁机溜了出去

比较:南段较北段高 小李比小张强 离成功差远了

对于上面的语义分类,还须注意两点:首先,不少介词是多功能的,在不同的搭配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关系。比如“从”既可以表时间,也可以表处所,还可以表方向。其次,具有上述语义关系的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比如表被动和处置的只能作状语,而表处所的既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句首修饰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

2.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汉语的介词绝大多数是动词虚化而来的。有些词至今还是动介兼类词。动词和介词的区分大致有四个方面:①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中心,动词可以;②介词不能以任何方式重叠,动词可以;③介词不能带时态助词,动词可以;④介词都不能带补语,动词可以。

“为着”、“随着”、“沿着”、“趁着”、“照着”,“为了”、“除了”,“通过”、“经过”后面的“着”、“了”、“过”现代已不是时态助词了,已经成了构词语素。有些动词也不能重叠,不能带补语,甚至不能带有时态助词,譬如“属于”、“懒得”、“乐意”等,但它们都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

区分介词和动词,要特别注意动介兼类词。下面各对例句中都有动介兼类词,前句中的是动词,后句的是介词。比如:

你千万要把好这一关。  你可别把大门关上。

我来替你,你回去吧。  我真替你感到难过。

这方面我比不过小李。  小李可比我强多了。

他在图书馆找参考书。  他在书架上找参考书。

这几幢房子朝北。    他朝我一个劲地点头。

别拿我的东西好不好。  别拿我开玩笑好不好。

别管我,你自己先去。  他们管我叫“活地图”。

敌人很快又冲了上来。  他近来老是冲我发火。

一个往东,一个往西。  打蛇就要往死里打。

葵花永远向着太阳。   别再向他提意见了。

车来了,你们让一让。  钢笔让弟弟弄坏了。

他给了我好几本书。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年度计划已通过了。   通过自学完成学业。

我为谁,还不是为你。  大家为此都很担心。

别以为离了你就不行。  离北京还有五公里。

此外,“作为”也是动介兼类词。比如“把音乐作为业余消遣,把冬泳作为锻炼身体的最好方法”是动词。“作为领导,既要以身作则”、“作为艺术制品,石雕,根雕,各有特色,难分高下”是介词,接近于英语的“as”。

关于“为”的读音和词性要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动词读为阳平。比如:“为所欲为”,“为非作歹”。介词读作去声。比如:“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但是有例外,动词表示“帮助”、“卫护”之意时,读去声。比如:“我为谁,还不是为了你”、“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中的“为”,是动词,都要读去声。此外,介词“为”在表示被动时,要读阳平。如“为正义人士所不齿”、“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3.部分介词用法辨析

介词的用法很复杂,下面对“对”、“对于”、“关于”、“在”等几个介词的用法进行辨析。

(1)“对于”、“对”和“关于”。“对于”和“对”都是用来介绍动作的对象及有关的人和物,大多可以通用。比如:

把余钱存入银行,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好处。

区别在于,当“对”表示“向”和“对待”这两种意思时,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你没对(*对于)我说实话。 他对(*对于)老师很有礼貌。

“对”、“对于”的一个常见错误是主客体颠倒。比如:

*那段史无前例的动乱岁月,对于这些老三届知青是很熟悉的。

“关于”主要用来引介相关事物,表示范围、提示。“关于”和“对于”有时可以互换。比如:

关于这个问题,我没什么意见。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什么意见。

区别在于“关于”偏重范围,“对于”偏重对象。细分起来有三点。

首先,表示关联涉及用“关于”,表示对待对象用“对于”。比如: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下列书刊。

对于青年学生,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其次,“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只能位于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比如:

关于马太效应,我很感兴趣。 *我关于马太效应很感兴趣。

对于马太效应,我很感兴趣。我对于马太效应很感兴趣。

最后,“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是一个自由的可以单用的语言单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是一个粘着的不可以单用的语言单位。“对于+宾语”后面必须有后续成分。比如:

对于重庆谈判,我们必须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而“关于+宾语”可以单独作标题。比如: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关于健全党委制度的若干方法

(2)“在……上/中/下”。“在”经常同方位名词“上”、“中”、“下”组成带有方位名词的介词短语,即可以表示时间和空间关系。比如:

在解放前 在建设中 在书桌上 在院子里 在水缸里 在教室里

“在……上”、“在……下”也可以表示条件和范围。比如: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 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

“在……上”、“在……下”中间必须插入名字性成分,如果是动词必须是表示指称义的动词而不是陈述义的。也就是说,上面的“指导”和“帮助”都不能受时间副词的修饰。比如:

*在导师的时常指导下 *在同学们的常常帮助下 *在大家的立刻赞同下 *在这个问题的一再认识上

“在……中”的“在”有时候是动词。比如下面的“在”仍是动词:

艾滋病在蔓延中。 青藏铁路在设计中。 地铁二号线在建设中。

当“在……中”还有后续成分,充当句首修饰语时,“在”仍然是介词。比如:

青藏铁路在设计中,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遇到了许许多多原来意想不到的技术难题。

地铁二号线在建设中,隧道公司的科研人员克服了地质构造复杂,地下管线众多的种种困难;最后终于提前半年完成了施工任务。

二、辅助词

(一)助词

1.助词的性质和类别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上的,表示一定辅助性附加义的虚词。根据所起作用和所表意义的不同,助词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img169

助词的个性特征很强,各个小类之间在附着对象、表义方式、虚化程度、使用频率等各个方面都相差较远。之所以都归入助词,就在于:功能上,它们都是附着的,大都是后附,少数是前附;在作用上,它们都是辅助的,是用来辅助各类实词、短语和句子的;在表达上,它们都是以表语法意义或范畴意义为主的;在读音上,它们大都要发生一定程度的音变,有相当一些要弱化并读成轻声。

2.结构助词和“的”字短语

结构助词的读音都是“de”,在书面上写成“的”、“地”、“得”三个,这可以使书面语的结构关系更清楚。为了增强语言的准确性,避免歧义,必须学会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首先,形式动词“进行”、“加以”、“予以”、“作了”以及“给……以”等格式后面的动词之前,要用“的”,不用“地”,因为该动词表示的是指称义。比如:

大家热烈地讨论了倡议书的每一项条款—大家围绕着倡议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他仔细而又周密地调查了每一个细节—他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作了周密的调查。

我们必须严厉地打击票贩子—我们必须给票贩子以严厉的打击。

在主语位置上,用“的”和“地”似乎都可以。比如:

严厉的批评对她有好处—严厉地批评对她有好处。

周密的调查很有必要—周密地调查很有必要。

区别在于:前句的“批评”、“调查”是指称义,“严厉”、“周密”是定语;后句的“批评”、“调查”是陈述义,“严厉”、“周密”是状语。前句讲的是什么样的“批评”、“调查”,重在内容;后句讲的是怎么样是“批评”、“调查”,重在方式。虽然都可以用,但表义重点不同。

“得”、“的”也须区分。比如:

这头牛拉的比拖拉机拉的还多—这头牛拉得比拖拉机拉的还多。

前句指东西多,主语是“的”字短语;后句指牛力大,主语是“这头牛”。

小李师傅说得很对,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小李师傅说的很对,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前句是讲话的方式、过程,当然也包括内容没有出现差错,强调讲话的状态。后句是讲话的内容没有差错,强调讲话的内容和性质。

此外,还要注意助词“得”和语素“得”的区分。比如:

看你急得,等我把话讲完么。 看你忙得,一头的汗。

“得”是结构助词,后面的状态补语在对话语境中隐含了。再比如:

这个人我认得。 这件事情我还记得。 这样做一点都不值得。

“得”都是构词语素。其他如“博得”、“认得”、“赢得”、“获得”、“懒得”、“落得”、“觉得”中的“得”也都是语素。

“的”附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其相关的短语的后面可以组成“的”字短语。比如:

木头的 说的 参观的 这家饭店的 卖菜的 日本制造的

“的”字短语的基本功能是充当主语、宾语。比如:

金属的不如竹子的 大的太大,小的太小 买的没有卖的精

区别词后边带“的”也可以做宾语或主语。比如:

这家厂是民营的,不是国营的。 简装的不好,我要精装的。 野生的更值钱。 这个水库是中型的。 这台电视机是彩色的。

“的”短语概括性较大,相当于一类的人或事物。比如:

现在种田的、做工的、教书的,甚至当兵的,都在为经济建设而奔忙。

这种说法,比“农民”、“工人”、“教师”、“军人”来得概括。但“的”字短语显得不够尊重,有点随意。比较:

送信的—邮递员 教书的—教师 当兵的—战士

“N的”、“A的”一般没有歧义,而“V的”是有歧义的。[9]根据“V”的配价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只能联系一个论元的V1,可以联系两个论元的V2,能够同时联系三个论元的V3。V1的没有歧义,V2的有歧义,V3的有双重歧义。比如“死的死,伤的伤”,没有歧义。“反对的是他的父亲”有两个意思:他反对父亲,父亲反对他。“给的并不多”有三个意思:一是给东西的人并不多,一是给的东西并不多,还有是得到东西的人并不多。比如:

这年头,要饭也不容易,人们手头都不宽裕,即使给,给的也并不多(给的=给的东西、钱物)。

当时候车室里的人是不少,但这年头人的观念变了,真正愿意给的并不多(给的=给的主体、施舍者)。

他虽然自称乐于施舍,但在这么多向他要钱的乞丐中,他真正能够给的其实并不多(给的=给的对象、接受者)。

“的”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比如:

今天我的东,我请客。 谁的原告,谁的被告。 他的党委书记,我当厂长。

别生我的气。 开大家的玩笑。 告老师的状。 他的篮球打得好。 他的文章写得好。

前一种“的”主要表身份、职务等,后一种“的”构成伪定语,表相关范围、对象、主体。

“是……的”形式里面的“是”和“的”到底是动词+结构助词,还是副词+语气词,有时不易分清。可以用三种办法来辨析:

(1)增添法。凡是“的”后能补出中心语的,是“动词+结构助词”式。比如:

这是图书馆的→这是图书馆的(书)。他这样是有道理的→他这样是有道理的(*做法)。

(2)省略法。凡是“是……的”可以一起省略的,是“副词+语气词”式。比如:

这是图书馆的→*这图书馆的。 这样是有道理的→这样有道理。

(3)否定法。凡是否定在“是”前的,是“动词+结构助词”式,在“是”后的,是“副词+语气词”式。比如:

这是图书馆的→这不是图书馆的。 这样是有道理的→这样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歧义,三种办法看似都适用。比如:

她爸爸是戴眼镜的→她爸爸是戴眼镜的(人)→她爸爸戴眼镜。→她爸爸不是戴眼镜的→她爸爸是不戴眼镜的。

这是两种语义内容用了同一个句法形式,是歧义句。其实,同样的形式,句法重音是不同的:“动词+结构助词”式“戴眼镜”重读,“副词+语气词”式“是”重读。

3.时态助词和时制助词

时态助词主要表示的是“体”(aspect),而不是“时”(tense)。“时”和“体”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法范畴。“时”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将来”等,“体”可以表示一般、进行、实现、经历等。比如,“着”表示进行体,既可以是现在的进行,也可以是过去进行或将来进行:

现在他们正开着会,你可千万别进去。

那天下午他们正开着会,有个委员晕倒了。

明天上午十点他们正开着会,我怎么好进去。

同样,“了”表示实现体,既可以是现在实现,也可以是将来实现或过去实现:

下了课同学们来到了操场上。她现在已到了上海。

下了课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到了上海就来信。

那天我下了课立刻就走了。昨天我离开时她已经到了上海。

“了”加在表示性状的动词和性质形容词之后,不是表示完成,而是表示性状的实现。比如:

他懂了不少道理。(原来不懂,现在开始懂了)

他已经死了很久了。(过去就进入并且一直处于死的状态)

父亲头发白了不少,还瘦了很多。(原来不白不瘦,现在变白变瘦了)

“过”表示经历态,表示过去有过某种经历。

我们游览了长城。(已实现) 我们游览过长城。(有某种经历)

他去了北京。=He has gone to Beijing. 他去过北京。=He has been to Beijing.

他当过班长。(暗示现在不是班长,着眼点是过去)

他当了班长。(暗示现在成为班长,着眼点是现在)

“过”也可以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过去有过某种状态。比如:

生孩子后,她胖过一阵子。 她年轻时也曾漂亮过,风流过。

“着”既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也可以表示状态正在持续。比如:

他正穿着新衣服呢!(动作进行) 他穿着一身新衣服。(动作遗留状态的持续)

所以,“山上架着炮”既相当于“山上正在架炮”,也相当于“炮架在山上”。

汉语的时态助词往往还可以兼表“时”,所谓兼表时制是指无其他参照点的状态下,这3个词隐含时制因素。一旦加上参照点,当然可以分别表示现在、过去、将来。“着”、“了”、“过”在体、时方面的特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img170

时制助词“的”表示过去时间,常用动宾之间,离合动词的内部。比如:

他昨天上午八点半进的城。 回来坐的飞机。 你在哪儿念的中学? 他深夜一点钟才睡的觉,再让他睡一会儿。 是你引诱的我!现在装什么假正经。

“来着”、“来”都是表示不久前刚发生的事,多用于口语,接近于英语的现在完成体,比如:

这些天你都忙些什么来着? 你干什么来着,看你满头大汗的。刚才他说什么来着? 这几天你都看些什么书来? 昨天他说要带些什么来?

4.其他各类助词

比况助词必须同所附着的词、短语一起组成比况短语。主要充当定语、状语、补语,有时也可以充当谓语。比如:

暴风雨般的掌声 黑塔似的虎妞 火一样的热情

杨二嫂飞也似的跑了。  火箭像流星一样划过了夜空。

看他高兴得像小孩似的。 脚冷得像站冰窟窿里似的。

这家伙几天没吃饭似的。 同学们一个个落汤鸡似的。

表数助词有的表序数,有的表概数。表序数的都是前附的。比如:

第一名 第一百一十六名 正月初五 老大和老二

表概数的等都是后附的。比如:

五十来岁 一百多天 一百块钱左右 尺把深的水 五十岁开外

要注意表数助词“来”和时制助词“来”的区别。时制助词来1是“来着”的简略形式。比如:

上次妈跟你说什么来? 局长不知哪里见过令爱来,极为中意。

表概数的“前后”、“左右”、“上下”都是后附的,差异在于:“前后”只用于时间,不用于年龄、距离、重量。如“五十岁左右”、“八十斤左右”、“一万字左右”、“四十公里左右”都不能用“前后”。“上下”多用于成十的数之后,可以用于年龄、距离、重量,但不用于时间。再比如:

四十岁上下 二十里上下 三十斤上下 一千字上下

大约六点钟左右(前后*上下) 总共八个月左右(*上下)

二百米左右(*上下) 六十里左右(上下)

列举助词“等”、“等等”,“云”、“云云”,“的3”、“什么的”都是用来帮助列举的。“等”既可以是列举未尽,也可以是列举穷尽后的煞尾。比如:

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水、电、煤气及取暖设备等均未安装。

英、法、西、俄、中、阿拉伯等六种语言为联合国工作语言。

“等等”一般都表示列举未尽,而且可以重复为“等等,等等”,表示还有很多。

“云”、“云云”多用语转述,一般是用来煞尾的,比如:

说方鸿渐由德国克莱登大学授博士学位,将赴各国游历考察,秋凉四月,闻各大机关正竞相礼聘云。

最后几句谓“有碍观瞻”、“此风不可长”云云。

“的3”、“什么的”可以表示列举未尽,也可以用于列举后的煞尾。比如:

苹果、香蕉的买了一大堆。 也就是这家店针头线脑的还能买到。

扣除原料、税收什么的,只能保本。 感冒药什么的,都得自己准备。

“们”主要是表示群体复数的,“们”同确数是相排斥的,“六个学生们”、“三千多名工人们”都是不能说的。表示抽象的一类人时,尽管是多数、是群体,也不能加“们”。比如:

科学家(*们)是祖国的宝贵财富。 儿童(*们)是祖国的花朵。

教师(*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妇女(*们)能顶半边天。

“们”除了表示群体复数外,还可以表示连类复数,表示同类的人。比如:

祥子们说说笑笑,拉着车走了。 大赤包、蓝东阳们这下是失算了。

夫妻们在家里免不了说些私房话。 自从村里驻上鬼子后,亲戚们也不再互相走动了。

“们”还可以用在专有名词后面表示比况复数。比如:

临江市的诸葛亮们 记中国的尤伯罗斯们[10] 新时代的雷锋们

“们”一般不用于动物名词之后,但借喻、拟人、借代等修辞用法除外。比如:

北平已为老鼠们净了街,北平已不是北平人的北平。

兔子跑到一半,看到乌龟还在后面爬,就睡起觉来,小动物们在一旁越看越急。

报社的一帮“眼镜们”都表示不服气,说他们也要参加比赛。

近年来,非修辞用法的动物和非生物后面加“们”的用法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所”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1)同“被”、“为”组成“被……所”“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比如:

被世人所唾弃 为汉奸所害 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2)同“的”配合,将主谓短语转化为偏正短语,比如:

“四人帮”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我所喜欢的那棵月季花

(3)放在单音节动词前组成所字短语,比如:

所见所闻 所学非所用 夺人所爱 强人所难

“被”是用来表示被动的;“给”用于口语,加强处置性。

敌人被消灭了。(助词)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介词)

花瓶叫弟弟给打烂了。(助词) 花瓶给弟弟打烂了。(介词)

那本书爸爸给拿走了。(助词)那本书给爸爸拿走了。(介词)

“连”主要是用来强调的,“连”后面的成分,既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后面通常要有“也”、“都”配合使用。比如:

连校长的话也不听了。 连问也不问就走了。 连我也不认识了。(有歧义)

“的话”是用来帮助假设的,既可以同假设连词配合,也可以单用,比如:

如果下雨的话,就顺延一个星期。 找不到她的话,给她姐姐也行。

“看”用于加强尝试态,大多用在重叠动词后面,必须读轻声。比如:

尝尝看 想想看 试试看 写篇文章看。 先服几味药看。

(二)语气词

1.语气词的性质和类别

我们平时说话,每一句都会带有一定的语气,如果没有语气,也就不成为句子了。汉语语气的表达主要借助于语调、语气词、语气副词及叹词等,而且这些手段还可以配合使用。

从所起的作用看,典型语气词就是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特别高,分布领域比较广,所表语气相对复杂的那几个语气词,总共只有六个:啊、吗、吧、呢、了、的;除了典型的语气词之外,都是一些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语气词。

从语音的变化看,单音节语气词大都可以分为基本语气词和派生语气词两种情况。基本语气词就是指某个最常用的最典型的语气词,派生语气词是指在某个基本语气词的基础上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出现的读音变体,或者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而形成的合音变体,再或者是同一个语气词的被书写成不同的形式变体。比如:

啊(ā)—→呵、呀、哇、哪1、哈、哟、哎、呦;吧(bā)—→罢、呗(=罢哎)、啵(=吧呕);了(lē)—→啦(=了啊)、咯、嘞、啰(了哦)、喽(了呕);吗(mā)—→么(麽)、嚜、嘛(么啊);呢(nē)—→呐、哩、咧、哪2(=呢啊)

2.句末语气词的类型和用法

典型语气词虽然只有“啊”、“吗”、“吧”、“呢”、“了”、“的”六个,但这六个语气词的用法相当复杂,基本涵盖汉语语气词的各种用法。

(1)“啊”和“吧”。“啊”,受到前一音节的影响,可以分别写成“呀(ya)”、“哇(wa)”、“哪1(na)”等。“啊”用在陈述句句末,主要起到延缓语气的作用,有时还可以起到加强解释、提醒、申明等的作用。比如:

谁不想参加劳动,就是没有工夫啊。这可是咱们部队的老传统啊。

小妹妹,你可别介意啊。你还要指挥全连的呀!他们还没有死心哪。

用于疑问句句末,无论是是非问、特指问还是正反问,都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尽管在不同类别的疑问句中,所起的作用强弱并不完全一致。比如:

明天你也去上海呀?这么晚了,你还要出去啊?你说的是南京东路步行街呀?

你明天去哪儿啊?那么我们谁去买才呀?他们明天来不来啊?

用于感叹句句末和祈使句句末,“啊”的基本作用仍然是,在表达请求、劝

告和命令,或者表示感慨和惊叹的同时,使句子的语气略微舒缓一些:

你也去看看哪! 等等我啊!我马上就好。 你看呀!他又在写了。

风景多美啊!  这几个孩子多么可爱呀! 外面的风刮得好大啊!

“吧”主要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很肯定,尽管在不同的句类中,其揣度性语气的强弱并不相等。在陈述句句末,表示叙述不很肯定;在疑问句句末,希望对方给予证实;在祈使句句末,可以使请求、命令、劝告、催促等的语气略为舒缓一些。比如:

遮丑,这大概是人类的本能吧。 恐怕他已经到了吧。 该不会是小张会来了吧。 工厂大概已经停产了吧? 你不介意我再提问几句吧? 你妈妈还没有回来吧?

“吧”还可以在表示列举、选择、让步、容忍时强化延宕的语气。比如:

就说小张吧,他从小开始练的。 譬如喝茶吧,里面也有许多讲究。

去吧,又没有时间,不去吧,又有点不甘心。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即使你心中有气吧,也不该随意发作。丢了就丢了吧,以后注意一点就是了。

(2)“吗”和“呢”。“吗”是一个典型的疑问语气词。“吗”在疑问句中的基本功用就是突显疑问焦点,强化疑问语气。从“吗”所附着的疑问句形式类别看,主要用于是非问句句末,也可以用于附加问[11]、回声问。比如:

你喜欢我吗? 已经准备好了吗? 他能原谅我吗? 你会改变主意吗?

今天是星期六,是吗?她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不是吗?

我今天要拿五只。——五只吗?你今天一只也别想拿到。

从“吗”所附着的疑问句的疑问程度看,既可以用于疑问度为百分之百的真性疑问句,也可以用于疑多于问、甚至完全肯定的假性疑问句。比如:

他也是新来的吗? 这件事情他知道了吗? 他们也要一起去吗?

你以为少了你就不行了吗? 这一切难道还是我的过错吗?

“呢”既可以用于疑问句,也可以用于陈述句,既可以用于句末,也可以用于句中。用于疑问句时,“呢”主要用于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不用于是非问。“呢”在疑问句中其实并不真正负担疑问信息,其主要功用在表示一种深究的语气。比如:

谁是那位不速之客呢?他们会到哪儿去呢?我到底怎么办呢?你想喝点什么呢?你们为什么不解释呢?

是我去看你呢,还是你来看我呢?派小张去一趟好呢?还是派小王去一趟好呢?你到底去不去呢?

有时还兼有指明焦点的作用,主要是指明疑问焦点。试比较:

你知道老李是哪个地方的人吗? 你知道老李是哪个地方人的呢?

前句用“吗”,重在问“知道还是不知道”,而后句用“呢”则指明了疑问点“哪个地方”。同样,“呢”也可以用在没有任何疑问信息的反问句。比如:

谁不知道她难侍候呢? 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这样的人谁还会同意和她合作呢?

“呢”直接跟在一个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后面,可以构成一种特殊的疑问句。主要有两种功用,一种是问该人和物的处所,一种是问对策。比如:

车呢?(≈车在哪儿呢?) 钥匙呢? 你的借条呢? 你爸爸呢?

“我们决定弃权了,你呢?”(≈你打算怎么办?) “妈妈明晚有事,不回家吃饭了。”“我呢?”(≈我怎么办,谁管我吃饭呢?)

(3)“的”和“了”。作为语气词,“的”用于陈述句句末,主要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和未来的推断,表示一种明白无误、显而易见的语气。比如:

我昨天问过李先生的,这不可能的。 我曾经调查过的,不会错的。 你不要这么大惊小怪的。

语气词“的”常和副词“是”配合使用。比如:

问题是明摆着的。 我这话不是随便说的。 我是绝对不会和他们一般见识的。

“的”有时也可以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的句末,以加强对疑问点和感叹事实的确定。比如: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你是怎么搞的?这样重要的事情也会忘记的?

这样的折腾,真够她受的! 就是你亲口说的! 事情就是叫你们这些家伙弄坏的!

作为语气词,“了”用于陈述句句末也可以表示对已然事实的确定和推断,但与“的”不同的是,“了”重在报告一个新的情况。比如:

问题早已解决了。 稿子交给他们了。 我早就猜到你的心思了。

肯定是又发生什么意外了。 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了。

“了”表示新的情况,一般都是有预设的。比如“问题早已解决了”的预设是“听话人以为问题还没解决”,“稿子交给他们了”的预设是“听话人以为稿子还没有交”。

所谓“已然”是从“体”的角度说的,同“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已然”的情况,并不一定都是发生在过去。比如下句说的是将来的情况:

到年底的时候,我走了,你妈妈也走了,你们俩打算去哪儿过年?

“了”有时也可以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句末,以加强对新情况(就说话人的角度看)的疑问和感叹。比如:

你读几年级了? 你来了多久了? 今天谁去值班了?

这个消息太诱人了! 这儿的风景可美了! 你也太不像话了!她俩相差实在太远了!

“了+没有/(是)不是”多用于询问新情况和反问。比如:

离婚后她又嫁人了没有? 我跟你讲的问题你考虑了没有? 稍为有点起色又抖起来了不是? 你这样做有点太心急了是不是?

3.其他句末语气词的用法举例

其他双音节语气词主要有:也好、也罢、的话、着呢,便了、罢了、而已等,三音节只有“就是了”一个。

(1)“也好”和“也罢”。这两个词都表示容忍语气——对某种措施、办法、行为、观点等虽然不满意,但既然已经存在也就算了。比如:

说说也好,免得以后误会。 你暂时不想去也罢,在家把功课复习一下。 如果有可能,让她下去锻炼锻炼也好。 你不愿帮我忙也罢,可你居然去帮黑子他们的忙,叫我怎么说呢?

成对使用的“也好……也好”、“也罢……也罢”表示不管怎么样,结果都一样。比如:

学文科也好,学理科也好,都必须把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打好。

(2)“着呢”、“便了”和“的话”。“着呢”也可以写作“着呐”。一般只能用在性质形容词的后面,对该形容词进行量的强调,带有夸张的口气。比如:

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我心里烦着呢。 她说的话难听着呢。

需要加以分辨的是时态助词“着”+语气词“呢”的“着呢”。比如:

你说下去,我听着呢。 你到底准备怎么办,我还等着呢。

两着的区别在于,时态助词都是附在动词后面的,“呢”即使不用也不影响表达;而语气词“着呢”一般只能附在形容词后面,“呢”也不允许分离、省略。

“的话”也是助词兼语气词,凡是用在句末,用于帮助表示假设的“的话”,是助词。语气词“的话”常用在“哪里”、“哪儿”的后面。比如:

我该好好谢谢你。——哪里的话! 今天晚上没有给你丢脸吧?——哪儿的话,你讲得太好了。 我很讨厌,是吧?——哪儿的话。

(3)“罢了”、“而已”和“就是了”。这三个语气词都含有把事情往小里、往轻里说的意味,对前面的陈述有所减轻和冲淡。常同副词“不过”、“只”、“只好”、“只有”、“无非”等配合使用。比如:

我只不过说说罢了,你别当真。 行李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无非是再买一些路上吃的点心罢了。

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只能如此而已。 我听了之后,也只好笑笑而已。 挑拨离间,造谣中伤,阴谋家的招数,大抵如此而已。

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什么也别管。 少什么东西,只管跟他说就是了。 你不要听他的话就是了。

“便了”多用于早期白话,表示应允的语气,略等于“就是了”。比如:

你别急,容我慢慢下手便了。 如果我败在你的手里,由你处置便了。

4.句末语气词的连用顺序

现代汉语中典型语气词有六个,即:啊、吗、吧、呢、了、的。根据这几个语气词在句末连用时的位序,可以将它们分成四类:A类语气词“的”,B类语气词“了”,C类语气词“吗(么)”、“吧”、“呢”,D类语气词“啊(呀、哇、哪)”。这四种语气词共现连用时,其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总共有8种顺序:AB、AC、AD、BC、BD、CD、ABD、ACD、BCD。比如:

AB:唉,这一家子也真够辛苦的了。 这样看来,他俩是早已知道的了。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那一定是无可药救的了。

AC:父亲跟女儿这样说话的吗? 鲁迅纪念馆,你去过的吧? 这些字到底是谁写的呢? 还够吃三个月的呢! 你没见,还有更稀罕的呢!

AD:要是让别人知道了,对你会有影响的啊! 到时候,这么多事情也够你忙的啊! 真正忙起来,也真够你受的啊!

BC:刚才不给你放在桌子上了么? 妈,你拆看人家的信了吧?我还以为他已经走了呢。 妈不是已经吃了您的药了么?

BD:怎么,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啊? 将来大家受过教育,不会再重男轻女了啊! 吵得可凶啦(=了啊)! 这两个人可怪啦,见了面准顶嘴。 我早就把你看透啦。

CD:事情就是这样嘛(=么啊)! 这简直是开玩笑嘛! 说起他学骑车,可真逗人哪2(=呢啊)! 这阵儿,四邻八庄都起事儿啦,欢腾着哪(=着呢啊)!

ABD:这么说来,你去了解的时候,他俩已经知道的啦(=了啊)。你先喝碗水,也累得够瞧的啦! 两间小屋里就挤得满满的啦。 疯哥,你也甭藏藏掖掖的啦!

ACD:这还是他亲口说的哪2(=呢啊)! 这件事也真够窝囊的哪2!

BCD: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嘛(=么啊)? 看来人家早就把它给琢磨透了哪2!

上面语气词的连用排列,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从连用顺序看,语气词连用的规则总的说来是比较严整的,一般很少出现逆向排序的连用。从所表示的语气看,连用的两个或三个语气词在所表语气方面并没有完全融合,而是各自仍然还保留自己原来的语气,不过前面的语气明显地减弱了,重点都落到了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了。从连用的数量看,语气词连用大多是两个,少数也可以是三个的,但其中ACD和BCD这两种顺序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往往出现合音现象。

5.句中语气词的位置选择

能够出现句中的语气词,总的说来,数量不算多,只有“啊”、“呢”、“吧”、“么”、“嘛”、“哪”、“啦”等几个。但语气词可以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却是相当丰富多样的。既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句子成分之间,也可以出现的不同句法成分之间,还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句法成分之内。下面先描述各类句中语气词在出现的具体位置,然后再讨论一下制约句中语气词使用的各种因素。

(1)句子成分之间。包括句首修饰语、提示语、独立语三类。比如:

昨天晚上吧,我跟老李吵了一架。 现在呢,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 至于校长那里么,我会去解释的。 除了他们两个啊,其他人差不多都不赞成。

祖国啊,我的母亲;党啊,母亲的心! 她的两个妹妹啊,一个是小学教师,一个是宾馆服务员。

大妈,照我看哪,不给钱就不去! 听说呀,最近上头又有什么新政策了。 小李这个家伙,据我猜想啊,很有可能是在跟我们耍滑头。

(2)句法成分之间。包括主谓之间、述宾之间、述补之间、状中之间、近宾和远宾之间五类。比如:

龙须沟啊,不是坏地方! 教师嘛,就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他们哪,连个影子都见不到。 价格么,是贵了点,不过货绝对是真的。王老师也去了吧?——王老师吗,好像没看见。

我觉得呢,她这几天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我们认为啊,这种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

那小子瘦得呀,简直像个猴子。 她俩笑得啊,连眼泪都出来了。

学生对老师嘛,本来就该尊重。 这是她为孩子啊,献上的一份爱心。

他送我们哪,两把精致的小提琴。 王老师送给我啊,一句忠告——要相信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突出状语将句中状语提到句首,往往也可以用语气词。比如:

跟聪明人啊,我也不抖机灵儿了。 打小吧,我就特喜欢看匪警片。

(3)句法成分之内。就是指语气词在同一种句法成分之间,包括主语内部、谓语内部、述语内部、宾语内部、定语内部五类。比如:

老程平时就喜欢使枪弄棒,刀啊枪啊的摆满了一屋子。 黑暗留下了一个网,山哪,河哪,田哪,都被它盖在了网的下面。

晚会上大家唱啊笑啊,跳啊闹啊,折腾了好一阵子。 走哇走哇,师徒五人终于来到一座大山前。 哭呀,骂呀,她一个人闹腾了半天。

老头还喜欢养个猫啊狗啊鱼啊的。 他每次从工地上回家时,身上净是灰啊土啊的。

(4)从表达的功用看,句中语气词的使用同句末语气词的使用性质完全不同,句中语气词并不表示句子的语气类型。它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预示停顿的作用,一是表达口气的作用。句中停顿的时间长度通常只是句末停顿的一半,这些语气词的出现,预示着后面将要出现也较短的停顿。句中语气词所表示的口气,则多为舒缓、委婉或延宕、迟疑的口气。

三、拟音词

拟音词是以模拟声音为主的特殊的词类,包括叹词和象声词两种。

(一)叹词

1.叹词的性质和范围

叹词是一种通常独立于句法结构之外,以模拟人类自己的声音、表示人类自身情感为主的特殊的词类。由于叹词自身的特点以及研究者们的各自的主观认识,有关汉语叹词,曾经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见解:一是名称不一,汉语叹词的名称,曾有过叹词、感叹词、情叹词等多种。一是界限不清,早期的语法书大都没能明确区分象声词和叹词,有的即使区分了,其中的界限和范围也不一致,尤其是对于表示应答称呼的呼应词究竟应该归入哪一类,看法并不统一。再一个是归类不定,叹词究竟是归入虚词,还是归入实词,抑或是归入特殊词类,甚至是不列入任何词类,一直没能取得共识。

现代汉语叹词的数量并不多,常用的总共只有三十多个;大多是单音节的,譬如“啊”、“哦”、“噢”、“哈”、“哇”、“嘿”、“嗨”、“哼”、“呸”、“嚇”、“喔”、“哎”、“唉”、“哟”、“咄”、“咦”、“嗤”、“呵”、“嘘”、“吓”、“嚯”、“啧”、“嘻”、“喝”、“嗬”、“诶”等,也有一些是双音节的,譬如“啊呀”、“哎呀”、“嗨呀”、“喔哟”、“哎唷”、“哟嗨”等。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叹词,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词形,譬如:啊—呵、哟—唷、嗐—嗨、喝—嗬、诶—欸等。而且,同一个词形,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譬如:诶(ê,ei,ai),唉(ei,ai),哟(yo,yao),嗯(n,ng),呕(ou,ao),哎哟(aiyo,aiyou,aiyao)等,而“啊”则可以分别读成四种不同的声调等。

叹词和语气词及象声词之间存在着一些兼类的情况。“啊”、“哇”、“呕”、“哟”等都是叹词和语气词的兼类词,当它们单独使用时,就是叹词,附在句末或某个句法成分后面时,就是语气词。一般认为,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的是象声词,模拟人类自己的各种感叹的声音是叹词。然而,对于像“喂”、“嗯”、“呣”这些没有感叹性但主要模拟人类声音的呼应词,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实,比起象声词,这些词更接近叹词,可以归入叹词。

2.叹词的结构功能

叹词的句法结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本的功能,就是充当句子成分,一种是变通的功能,就是充当句法成分。充当句子成分的用法主要有三种:用于句首,用于句中,用于句后。比如:

哦,我知道了。 咦,你又来了。 哈,还真不简单。 哇,这么多菜啊。 啊,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哼,还说是公平竞争呢。 啧,啧,头发烫得多漂亮啊!

徐主任,咦,哪儿去了? 咱这里,哈,就数你的脾气好。 她,哼,和大杂院里的娘儿们没有什么两样。 孩子,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呀。

水!——舀点水来,嗨! 又到了星期日了,唉! 便宜你这小子了,哼! 我怎么会碰到你这样无赖的家伙,呸!

充当句法成分的叹词位置相当灵活,可以充当定语和状语,也可以充当谓语和述语,还可以充当宾语和补语。比如:

一大半人的嘴巴不自觉地张开,时时还漏出“啧!啧!”的叹美声。秦敏一扬脸,哈哈笑起来。 疼得他哎哟哎哟地喊了起来。 她什么也不说,只是嘿嘿地笑。

他扬着浓浓的眉毛,咧着嘴巴狠狠的咦了一声。 人们纷纷“啧”着嘴唇,赞叹着。

他怒目而视地吐一口唾沫道:“呸!”。说上三句“哈哈”,两句笑话。

充当句法成分的叹词,大都具有一种活用的痕迹,是将叹词当作名动形实词来用。这种进入短语内部的组合方式,严格地讲,是属于言语层面的临时性的动态的组合。

3.叹词的表义功用

叹词的表义功用与语气词比较接近,主要表示各种语气、情感和情态,少数也可以用于应答和允诺。概括地说起来,叹词所表示的心情、感觉、态度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喜悦或赞叹。比如:

嘿嘿,你真能说! 哈哈!丰收了,还能不高兴! 啊,我亲爱的祖国! 呵!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哇!好大的蛋糕啊!

(2)悲伤或无奈。比如:

咳,不提周海我还不伤心呢! 唉,这不怨我呀! 嘿!比比人家,看看自己! 嗐!老喽,连鼻子都不中用了。 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3)意外或惊讶。比如:

啊!你吓了我一跳。 哎呀,这怎么可能呢! 咦!怎么我的钱还在? 嗬!你怎么在这里! 嚯,他后来真去了,没有出意外吧?

(4)提醒或领悟。比如:

哎,老弟,以后要改改你的坏脾气了。 哎呀,老大爷,你找谁啊?哦,你昨天找我原来是要给我说媒,要我嫁人啊? 噢,原来是这件事!

(5)鄙视和唾弃。比如:

哼!你就跟他们是一路货。 哼,妈不像你,见钱就忘了命。 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

(6)招呼与应答。比如:

喂,年青人,你找谁? 嗨,你俩上哪儿去? 嗯,军长就是这么跟我说的。 嗯!对了,他是比以前改多了。 呣,可以这么认为,不过并不确切。

从表达的角度看,首先,所表示的心态、情感与各个叹词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同一个叹词,往往可以表示多种情感,而相同的情感,常常可以用不同的叹词来表达。比如“啊”可以分别表示赞叹、惊讶、领悟等等:

啊!何等壮丽的景象啊。 啊,简直不得了了。

再比如“哟”、“哎呀”、“哎哟”、“哟嗬”等都可以表示惊讶:

哟,你也在这儿哪。 哎呀,这怎么办呢? 哎哟,这么大的力气啊! 哟嗬,是你呀?

其次,无论是单音节叹词,还是双音节叹词,都有一些叹词可以重复或复叠,以加强所表达的情感和语气。比如:

哎哎,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哦哦,多美呀! 唉,唉。你简直不能想象我激动到什么程度! 呵呀呵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二)象声词

1.象声词的性质和范围

象声词主要是模拟各类事物声音的。事物的声音复杂多样,无法在口语中穷尽地、准确地模拟出来,在汉语中,某些事物发出的一些声音,即使有相应的音节,有时也无法用相应的文字来标记。因此,从本质上看,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声音多于口语中的象声词,而口语中的象声词又多于书写出来的象声词。因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同一个象声词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物声,同一种物声可以用不同词形的象声词来标记。

对于汉语中这类拟声单位,目前尚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存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名称尚未完全统一。迄今为止,各家说法有“象声词”、“拟音词”、“表音词”等多种。就其通行程度而言,当推“象声词”和“拟声词”。本书之所以叫“象声词”而不用“拟声词”,是因为“象”主要指相像,体现了语言单位同事物声音的某种相似性的关系;而“拟”主要指模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模仿事物声音的某种能动性行为的结果;显然,前者更切合语言实际。

其次,归属难以确定。象声词的语法功能相当复杂,既能直接进入静态的语言单位——在抽象的短语中充当句子成分,也可以作为一种动态的语言单位——在具体的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总的说来,象声词比较多的是充当独立语、插入语等句子成分。自从《马氏文通》以来,有关汉语象声词的归属和范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将其归入虚词,有的将其归入实词,有的则在虚实之外另设一个包括象声词和叹词的特殊词类。其实,象声词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实词,也非严格意义上的虚词,而是一种特殊的拟声词。

2.象声词的功能

从不同的角度看,象声词的功能包括单独使用功能、句法组合功能和模拟表达功能三个方面。

(1)独用功能。象声词独用时,可以作为一个句子成分,也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句子;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多次重复;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比如:

咯喳,车把断了。 咣,门被什么人一脚踢开了。 咔嗒咔嗒,随着剪刀声音一落,两根乌黑的大辫子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她。 轰隆隆,轰隆隆。外面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炮声。

“咕咕咕咕咕咕咕”,一顿机关炮,打得山头烟火直冒。 连着响起来的冲床声就变成“匡当匡当匡当匡当”地一直响下去,响个没完。

大多数象声词可以独立使用,少数像“琅琅”、“轰然”一类的象声词一般不能独立使用。总体上看,象声词的独立性比叹词要低一些,充当句法成分的概率比叹词要高得多。

(2)组合功能。象声词可以在句中充当定语和状语,单纯的象声词后面常带数量词“一声”。充当定语时一般要有“的”,充当状语时,可以没有“地”。比如:

我听见头脑里“嗡”的一声,墙壁随即转动起来。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车身摇晃一下就停了。 她看了看那只嘀嘀哒哒响的马蹄表。

他老婆扑哧一声笑了。 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 小王的耳朵嗡嗡直叫。 小河的水哗哗哗地向东流去。 把门一关,就呼呼地睡去了。 土块噼里啪啦地落了他们一身。

象声词也可以充当谓语和补语。直接作谓语的句子往往是对举性的。比如:

一路上,车声隆隆,马蹄哒哒。 铁匠铺里,你丁丁当当,我当当丁丁,好不热闹。

象声词也可以单独充当谓语,后面常需要带“的”。比如:

敌机在天上嗡嗡着。 祥子拿了支烟放在唇间吧唧着。 敌人家伙什儿好,也不顶事,抵不住咱们战士的猛冲猛打,一打,就哗啦了。旗子在风中哗啦哗啦的。

“嘀咕”、“咕哝”、“叨咕”之类的转用类象声词可以带“着”、“了”、“过”,也可以直接带宾语、补语,或者受副词的修饰,还可以用肯定否定并列式提问。比如:

这些天她老是叨咕你们两个。 他在肚子里咕哝了一句。 后来,她又嘀咕了好长时间。 你别咕哝了好不好? 那么,她知道以后还嘀咕不嘀咕了?

象声词作补语时,后面常带“的”。比如:

大娘呢,穿着拖鞋便跑,笑得咯咯的。 盐籽蹦进了油锅,炸得哔哔剥剥的。

象声词偶尔还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比如:

隐约可辨的唧唧喳喳和嘻嘻哈哈,是女工们工间休息的谈笑声。

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他又听见了听惯了的“哇……乌……”

(3)虚拟功能。象声词的主要功能是模拟事物的声音。拟音可以分为实拟和虚拟,实拟是对客观事物的声音的据实模拟,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实拟。虚拟是对客观上不存在但在心理上能感受到或想像到的声音的虚构模拟。比如:

他的面孔“唰”地变白了。 他接过纸条一看,脸“腾”地一下红了。

“面孔”和“脸”事实上不会发声,通过虚拟情态,能化无声为有声。同样,对抽象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用虚拟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对不易觉察的声音的虚拟可以化隐为显,化小为大。比如:

心里“咯噔”一声,压上块铁饼,脸色也就暗下来了。

我听了心里“扑通扑通”直跳。我的牙齿刚才又“吸吸”痛了几下。

听到这消息,她的眼泪“唰”地一下流下来。

身上是冰凉的,身子一贴近地皮,寒气“嗖嗖”地直往肚皮里钻。

四、词类问题小结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然而词的语法功能往往是相互交错、参差不齐的。

一方面,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并不是该类词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具备的。即对内缺乏普遍性。比如形容词可以重叠,充当定语,但有些形容词却不能重叠,不能单独充当定语。另一方面,某个语法功能往往不是某类词所专有的,即对外缺乏专有性。比如:名词经常充当主宾语,这自然不错,但动词、形容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充当主宾语。

所以,在为汉语的词进行分类时,必须分清主要与次要,普遍与个别,一般与特殊,经常与偶然之间的关系。如果眼睛只盯着那些例外的现象,那就没多少规律可谈了。

下面着重谈一谈兼类、活用、同音、多义之间的关系。兼类的条件有两点:①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征,分属不同的功能范畴;②不同功能之间词汇意义密切相关。比如:

两千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名),他们代表了全国十二亿人民(动)。

这是我们这儿的规矩(名),不过这孩儿还蛮规矩的(形)。

这件事很麻烦(形),给你带了许多麻烦(名),那就麻烦您了(动)。

兼类最主要有三种:名兼动、形兼动、名兼形。比如:

名兼动:研究 组织 准备 翻译 导演 编辑

形兼动:协调 繁荣 方便 健全 严肃 端正

名兼形:困难 危险 自由 矛盾 科学 烦恼

同形主要是指同音同形,其条件也有两点:①句法功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②词汇意义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光”、“挺”、“直”、“真”、“净”、“老”、“快”、“怪”。

词类活用是甲类词在特定条件下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出格一下,用作乙类,这也有两个条件:①句法功能的转变是临时的;②不同功能之间的意义具有内在联系。比如:

像他这样的,不运动运动他,还了得?

作家的脑子里又意识流了一下。 孩子在战场上光荣了。

比雷锋还雷锋。 这一切的确十分堂吉诃德了。

多义是词汇学里的概念,指同一个词具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义项。多义也有两个条件:①句法功能大致相同;②各个义项之间密切相关。比如:

这口井很深。 这本书很深。 新叶很嫩。 肉丝很嫩。 这孩子还很嫩。 他年纪老了。 这房子老了。 竹笋长老了。 肉丝炒老了。

同形可以不同音,譬如“大意”、“造化”、“地道”、“反正”的后一个音节都可以分别读本调和轻声。多义也可以不同音,譬如“乐lè—乐yuè”、“和hé—和hè”。但这些都不在句法功能所需要分辨的范围之内。凡是读音不同意义又不同的词,不管它形式如何,都不是同一个词。

思考题

1.根据哪几条标准,可以有效地区分汉语中的动词和介词?

2.应该怎样分化汉语中的“和”、“跟”、“与”、“同”等连介兼类词?

3.怎样才能区分结构助词“的”、时制助词“的”和列举助词“的”?

4.为什么说叹词和象声词归入实词和虚词都不合适?

5.词的兼类和活用以及同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