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词与造句

选词与造句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选词与造句一、词语的选择(一)词语选择的原则准确和得体是词语选择的基本原则。用词准确是保证言语表达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得体”要求根据语体的规范用词,根据语言环境的规定用词,根据交际对象的身份和接受心理用词。(二)词语意义的选择选择词语首先要准确认识词语的涵义。有时,词语意义的选择显得很准确,但从言语行为的效果上看,却并不理想。

第三节 选词与造句

一、词语的选择

(一)词语选择的原则

准确和得体是词语选择的基本原则。

用词准确是保证言语表达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如:

原句:但这种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十九世纪的学者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但这种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十九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鲁迅手稿选集》)

文中的主旨是批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用“原始人”与“文艺家”而非“学者”比较,当然更准确。

“准确”要求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意图,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字字清晰,而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该清晰则清晰,该模糊则模糊;该具体则具体,该概括则概括;该形象则形象,该抽象则抽象;该平实则平实,该独创则独创。

用词得体是保证言语接受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如:

某公盛邀甲乙丙一聚。某甲、某乙如约欣然而至,然某丙久候不见。某公心中郁闷,不由说道:“唉,该来的还不来。”某甲自忖:“莫非我不该来?”于是起身告退。某公焦躁,复又感叹:“不该走的倒走了。”某乙闻言,以为某甲不该走而自己该走,悻然而辞。

说话不得体,违反言语环境的规定,导致别人的误解,正是某公好心未得好报的主要原因。

“得体”要求根据语体的规范用词,根据语言环境的规定用词,根据交际对象的身份和接受心理用词。诗歌应该高度重视词语语音的选择,所谓“诗的不可译性”指的主要就是语音上的难以再现;论文应该高度重视词语理性意义的选择,一种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一个词语的认识的深化过程;而社交场合则应高度重视词语感情色彩的选择,其重要性有时甚至可以超过理性意义的选择。

(二)词语意义的选择

选择词语首先要准确认识词语的涵义。如在社交领域中,“家母”是“我的母亲”,“先父”是“我的已去世的父亲”,“令堂、令尊”是对“你的母亲、父亲”的尊称,而言语交际中却仍可经常见到“你的家母”、“我的令堂”、“包先生的先父”等不恰当说法。再如:

关于组建××市城市监察大队的请示报告

“请示报告”是一个常见的词组,但是,在公文语言中却是不规范的,因为它包括了两种不同的行为:一是“报告”,简单地向上级汇报;二是“请示”,不但是向上级的汇报,而且还要求上级对报告的内容作出批复。

选择词语还要注意,词语的每一次运用都是一个对词语的外延和内涵的界定过程。在许多时候,尤其是在科技语体、应用语体中,不少词语需要重新经过界定才能有效地实现交际功能。如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冠名有“×××法”、“×××决议”、“×××决定”、“×××规定”、“×××条例”、“×××方法”、“×××方案”、“×××办法”、“×××通知”、“×××规则”、“×××细则”、“×××意见”、“×××解释”,其中,法律效力不同的文本往往采用相同的冠名,而法律效力相当的文本却又往往采用不同的冠名,这种冠名上的紊乱表现了法制设计过程中对语言设计的不应有的忽视。

有时,词语意义的选择显得很准确,但从言语行为的效果上看,却并不理想。如:

原文:  听到这里,周总理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我很拥护你。

毛主席也笑了。他用柔和的眼光看着他说,我们拥护你。(徐迟《地质之光》,《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

改句:  听到这里,周总理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我很支持你。毛主席也笑了。他用柔和的眼光看着他说,我们支持你。(徐迟《地质之光》,初中《语文》第四册)

改句把原文的“拥护”改为“支持”,表面上是更符合人物之间“上级对下级”的关系,但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在地质科学的问题上,作为我国地质学泰斗的“地质部长”李四光,比国家的任何领导都更有权威,“拥护”正可以反映对这种学术地位的尊重,而“支持”则简单地将之混同于普通的上下级讨论。

(三)词语色彩的选择

词语的意义除了理性意义以外,还包括各种附加色彩,如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时代色彩、地方色彩等等。其中语体色彩既有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又有各种各种具体语域的不同(如宗教语体、军事语体、商务语体、学术语体等等);而地方色彩可作南北方言的区分,进而可作粤方言与吴方言、闽方言等等的区分,更进而可作香港与广东方言的区分……而同一个词语又可能同时包括几种色彩,如既有文言色彩,又有贬义,还有宗教意味等。如,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同义词语有几百个,其中有庄重、幽默、讽刺、委婉种种差别,有指帝王、臣下、领袖、民众种种区别,有年龄、原因、地区、民族种种分别:

死亡(中性)

丧生(书面语、非正式、较中性)

逝世(书面语、正式、褒义)

去世(书面语、较正式、褒义)

牺牲(书面语、正式、褒义)

毙命(书面语、非正式、贬义)

仙逝(书面语、褒义、道家意味)

圆寂(书面语、褒义、佛家意味)

作古(书面语、非正式、褒义)

遇难(书面语、较正式、褒义)

百年(书面语、非正式、褒义、委婉)

走了(口语、非正式、褒义、委婉)

老了(口语、非正式、褒义、委婉)

过去了(口语、非正式、贬义、委婉)

回克了(口语、非正式、满族)

乌程了(口语、非正式、回族)

膈儿屁了(口语、非正式、嘲弄、北京)

膈儿屁着凉了(口语、非正式、嘲弄、北京)

吹灯拔蜡了(口语、非正式、嘲弄、北方)

翻白眼了(口语、非正式、嘲弄、北方)

翘辫子(口语、非正式、嘲弄、上海)

夭折(中性、年幼)

英年早逝(书面语、中青年、褒义)

……

词语色彩的选择还要注意:一是词语的色彩比词语的理性意义更容易因为社会发展以及强势文本的影响而变化,二是词语色彩使用上的恰当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

原句:许多佩服皇帝的臣子常常跪在皇宫外面谄谀地欢呼(《巴金短篇小说集》)

改句:许多崇拜皇帝的臣子常常跪在皇宫外面谄谀地欢呼(《巴金选集》)

“佩服”较为中性,而修订本中的“崇拜”在50年代后三四十年的语境中则往

往含有一定的贬义。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史上,五六十年代一些作家在重版修订自己三四十年代的旧作时,用词上的一大改动就是褒贬词语的调整,一些褒贬色彩不明显的纷纷改成了鲜明的,而这种改动,今天看来,不少并未显出其美学上的必要,而仅仅留下社会心理史的痕迹。

(四)词语声音的选择

词语语音的选择可以注意的是语音节奏的创造和语音形象的创造。

语音节奏指的是语言的音色、音高、音长、音强中任何一个要素在一定时间内的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

注意音节的配合可以创造出语音的节奏。汉语的两个音节可以形成一个音步,而四个音节就可以形成一个节奏单元。单音节词语造成的节奏干脆而易显单薄,双音节词语造成的节奏较为平实而又不失明快,三音节词语造成的节奏较为活泼而不够稳定,四音节词语由于既有内部自身的节奏,又有外部组合的节奏,最富于装饰性的延宕富丽,但又易显板滞。因而,文风平实往往多用双音节,而希望节奏富于个性的往往在一串四音节词语后变为奇数音节,在使用三音节词语时成双作对,在运用单音节词语时以复叠加强,如:

笔记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笔精墨妙,挥洒自如,以简御繁,有余不尽,可惜五四后几成绝响。(柯灵《促膝闲话钟书君》)

六月里,后花园更热闹起来了,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大红的外国柿子都红了,茄子青的青,紫的紫,溜明湛亮,又肥又胖,每一棵茄秧上都结着三四个、四五个。(萧红《后花园》)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注意声调的协调可以创造出语音的节奏。古代汉语的声调抑扬依赖的是语音声调平仄的对立和变化,尤其是格律诗,非常讲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之类的协调。现代汉语也可以追求语音的声调美,但应该注意:一是普通话有普通话的抑扬,不能简单地以“平仄”来衡量,如“京华烟云”以“平仄”分析,全是平声,没有抑扬变化,而以普通话语音来看,则是平声中有“阴阳阴阳”的变化;二是语音抑扬的变化可以适当注意,但不必处处讲究,一切以朗朗上口为宜。

注意韵脚的和谐也可以创造出语音的节奏。“没有韵脚……诗就会分散。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回想起上一行,使叙述一个思想的所有诗行共同行动。”(马雅可夫斯基《怎样写诗》)当然,白话文韵脚和谐的依据也应该是当代的活的语言,而不必去考究古人的韵书。

语音形象的创造可以运用象声词等多种方法。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二、句子的关联

(一)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既要注意句子的主干搭配,又要注意中心语与修饰语的配合。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句子成分残缺,该有的成分给遗漏了或者不完整。如:

①赵强因为投资失败受到领导的指责,也受到了老婆的责怪,迫使他离开了原单位。

②我从窗口看见里面好几个人,怪怪的香味。

③《边城》是一部作家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极其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湘西的宁静和优美、湘西生活的欢乐与痛苦、湘西人民的希冀和无奈,堪称中国乡土文学的杰作。

例①主语残缺,“迫使”的主语是什么交代不清。例②谓语残缺。除非是要反映艺术心理上的感觉挪移,“香味”不能看见。如果是法庭证词,这里就必须补上“闻到”之类的谓语动词。例③宾语残缺。这是由于定语“一部……无奈”过长而造成“是”后缺了相应的宾语——“小说”。

(2)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也是常见的现象。

①在消费者协会的主持下,这家旅行社道歉了旅客,并赔款了旅客。

②根据老师的要求,我们已经阅读并完成了《红楼梦》的上册和读后感。

动宾式合成词以往多数不能带宾语,虽然近年来对这类合成词带宾语的限制越来越少,但例①的“道歉旅客”与“赔款旅客”依然显得动宾搭配不当。例②把“阅读……上册”与“完成……读后感”两个动宾结构不恰当地捏在了一起。

(二)分句之间的关联

分句之间的关联要注意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必要使用关联词,如果要用的话,又该怎么用。如:

①孙灵是一位工程师,而且是一个孝子,他的孩子们也都很有出息。

②虽然万海的家境贫寒,几乎连买书和本子的钱都没有,他从不轻言放弃,没有书就借,没有本子就在地上练,终于考取了中学。

例①是不需要关联词的时候硬加了一个。“工程师”和“孝子”两件事可以并列但却没有递进关系,“而且”这个关联词应该去掉。例②则是使用成对的关联词的时候漏了一个,有“虽然”却忘了“但是”。

③这次会议的组织工作,因为筹委会的同志们都很重视,因此,做得很有条理。

④不管下着暴雨,但是我们还是照样前进。

这两例的关联词都不配套。例③“因此”前面不能用“因为”,例④“不管”应该换成“尽管”或者“虽然”。

关联词的使用还应该注意:其一,汉语比较讲究句子关系之间的意合性,在日常口语或文艺语体中,即使存在并列、递进、承接等等关系,也不一定要用关联词。事实上,在言语交际中,某些话语之间究竟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有时说话人并不一定想加以强调,而听话人对此也同样并不一定想搞清楚。其二,在强调事物的逻辑关系的语体,如法律语体中,该用的关联词就不能随便省略。其三,成对使用的关联词如果一定要省略其中一个的话,那么,一般是省略前一个。如:

①即使你不来,我也去。

②你不来,我也去。

③*即使你不来,我去。

三、语序的调整

适当调整语序可以突出重点,可以照顾语句的连贯,还可以协调语音、化长句为短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一)词语中语素位置的调整

词语中语素位置的调整常见于双音节或四音节的词语。当语序变换以后语义基本没有变化的,调整往往是为了语音上的协调。如:

演讲—讲演 忌妒—妒忌 解铃系铃—系铃解铃

吞并—并吞 代替—替代 捶胸顿足—顿足捶胸

语序变换以后语义发生变化的,调整往往是为了体现语义上的重点。如:“老马识途”、“小鸟依人”、“大笔如椽”、“老态龙钟”都是指一种状态,如果要指具有这种状态的事物,就须倒换为“识途老马”、“依人小鸟”、“如椽大笔”、“龙钟老态”。

有时,还可以临时性地改变语序的位置,以语义关系上的临时组合表现对事物关联的新鲜认识。如:

“我真糊涂,忘了现在的你不比从前的你了,以后老朋友说话也得分个界限”。……鸿渐道“给你结婚说得那么可怕,真是众叛亲离了。”辛楣笑道:“不是众叛亲离,而是你们要离亲叛众。”(钱钟书《围城》)

“众叛亲离”语义重点在“大家”抛弃“他”,而“离亲叛众”语义重点则是“他”抛弃“大家”。

(二)句子中成分位置的调整

主谓成分倒置以突出谓语。如:

(1)①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

   ②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国际歌》)

同位复指成分外提,既可以使句子主干紧凑一些,又可以强化复指的成分,很多时候与表达强烈的情绪有关。如:

(2)①我们的球迷今天5·19是多么的失望。

   ②5·19,我们的球迷今天是多么的失望。

施事成分的后置和受事成分的前移在口语中特别容易出现。

(3)①你们想讨打啊。

   ②讨打啊,你们想。

   ③想讨打啊,你们。

(4)①你们过马路一定要小心汽车。

   ②汽车,你们过马路一定要小心!

   ③过马路一定要小心汽车,你们。

偏正成分语序的变易可以是把状语跟被它修饰的动词分离,也可以是把定语跟被它修饰的名词分离。其作用或者是为了改变原先的修饰语在句子中的分量,加以特别强调,或者是为了让语句的节奏变得摇曳多姿。如:

(5)①他只知在千仞深渊之上攀登,他只管在无限风光之间攀登。

   ②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6)①我仍然感到,我只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②我仍然感到,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曹禺《王昭君》)

(三)复句中分句位置的调整

主要是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的调整。

(7)①如果忧郁是蓝色的,(那么)叶子是什么颜色的?

   ②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忧郁是蓝色的?(歌词《叶子》)

(8)①总之,倘是咬人的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

   ②总之,倘是咬人的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①句是常规的复句,但改为②句以后,语句强调的重心和分量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语句的连贯性也得到了加强。

语序的调整应该说明的是:其一,书面语的语序调整与口语的语序调整原因往往并不一样。书面语的交际一般是一个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按部就班的信息发布过程,而口语交际由于语音信号的即时性,则常常表现为心理“焦虑”的释放过程,需要把心中最强烈的东西先说出来,其他可以随后补充。因而,口语中施事与受事的位置就显得特别灵活。其二,语序变化的结果,并不是削弱句子的一个部分而强化另一个部分,而往往是这个语句各个部分在信息流中都因此而得到了强化。如例(8)是个条件复句,语序变换以后,“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移到句末,因为处在通常的句子焦点的位置而得到强化;而“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则因为枝蔓的后退同样得到了强调。

四、句子的歧义

一句话表达一个意思,这是句子修辞一般的要求。但是,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语言组合中的句法结构、层次关系、语义关系也有不少是多义的。多义的语言单位用在句子中,如果语言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条件使意义单一化,那就出现歧义了。

(一)歧义的类型

歧义有的主要由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造成,有的主要由多义词造成,还有的由语言组合造成。语言组合的歧义中又分语法组合的歧义和语义组合的歧义。

1.语音的歧义

语音的歧义主要是由词语的同音引起的。如:

我们要建设一个fǎzhì社会。(法制社会:有法律制度的社会/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赵蒙当然会xiàn shēn。(献身/现身)

“法制”与“法治”的涵义不同,“献身”与“现身”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每组词语各自双方读音完全相同,口语中容易引起歧义。

一些无法直接用语音表达的标点符号在口语中也会造成歧义。如:

我不大喜欢shànghǎi de zǎochen。(上海的早晨/《上海的早晨》)

“上海的早晨”是一个地方的早晨;而“《上海的早晨》”则是一本书。

有些句子在口语中是比较明确的,写在书面上则出现了歧义。如:

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某事)来了/我想起身了)

他开抽屉拿5块钱出来给我。(拿出5块钱来/拿5块钱〔走〕出来)

2.词语的歧义

单纯的词语歧义主要与多义词和同形词有关。如:

他已经走了一个钟头了。(步行/离开/去世)

他真正害死了小霞。(极/死亡)

我喜欢杜鹃。(杜鹃(花)/杜鹃(鸟))

3.语法组合的歧义

(1)词类不同或者词和结构同形造成的歧义。如:

饭不热了。(形容词/动词)

领导交代让你跟我去一趟广州。(连词/介词)

这有什么来头?(“来历”,名词/“来的意义”,“头”字结构)

你怎么没有背书?(动宾结构,背诵念过的书/名词,在票据背后的签字或盖章)

(2)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如:

我们打算试验改良品种。(试验(并)改良品种/试验改良(的)品种)

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学生(的)家长/学生(和)家长)

结构关系的歧义以偏正与动宾的交叉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偏正与联合的交叉、偏正与同位的交叉、偏正与主谓的交叉以及联合与主谓的交叉等。类似的例子如:

出租汽车 进口设备 学习材料 研究方法

下放干部 印刷材料 红烧带鱼 流通商品(偏正/动宾)

商店食堂 科学哲学 领导群众 历史地理

矿山部队 工人医生 语言艺术 生物化学(偏正/联合)

我们老师 你们社区 他们警察 她们医生(偏正/同位)

财政困难 思维科学(偏正/主谓)

(3)层次难以切分引起的歧义。其中,多重偏正结构的层次切分造成的歧义特别常见。如:

美国会通过对华贸易法案(美国可能/美国国会)

开展中国医学研究(中国医学(的)研究/中国(的)医学研究)

警方首先控制了案件知情人张书海的妻子王鱼(张书海的妻子案件知情人王鱼/案件知情人张书海他的妻子王鱼)

4.语义组合的歧义

(1)语义关系含糊引起的歧义。这种含糊常常是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不清。如:

鸡不吃了。(“鸡”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可能是施事,“不认识任何人”;也可能是受事,“任何人都不认识他”)

(2)反身代词引起的歧义。反身代词“自己”既可接受近距离的约束,又可接受远距离的约束,而且还可接受主语的照应。当同时存在几个不同的行为主体时,语义关系也可能发生混乱:

老赵认为老钱知道老孙为自己申诉。(老孙为老孙自己申诉/老孙为老钱申诉/老孙为老赵申诉)。

老师告诉小赵要注意自己的读音。(小赵要注意小赵自己的读音/小赵要注意老师的读音)

(3)语气和口气表达不清引起的歧义。如:

我只买了两斤糖果。(我买了东西〔其他人没有买〕/我只买了东西〔没有做其他事情〕/我只买了糖果〔没有买其他东西〕/我只买了两斤糖果〔没有买更多的糖果〕)

除了总经理,他最担心的就是董事长。(总经理和他担心董事长/他担心董事长和总经理)

(二)歧义的消除

1.依靠语音和文字条件消除歧义

语音和文字是不同的代码,利用代码的转换可以消除一些歧义。

口语里由于同音造成的歧义用文字写出来常常可以消除。如“他的病是liángxìng的”,不管写成“良性”还是“凉性”都清楚明白。而“我不大喜欢shànghǎi de zǎochen”,在书面,根据有没有书名号就可以明确指的是一般性的“上海的早晨”还是一本叫作《上海的早晨》的著作。

书面的部分歧义也可以用语音来消除。语音的声韵调和停顿都可能用来消除歧义。“柏林”读为bǒlín指的是德国首都,读为bǎi lín则指的是柏树林。“背着他”中的“背”,读为bēi指的是“把他背在身上”;读为bèi则指的是“瞒着他”。

有的书面歧义可用是否读轻声来消除:如“我想起来了”,其中“起来”读为qǐlǎi,表示的是“起床”;而读为轻声的qilɑi的话,则表示“想到”。

语气或口气的歧义在口语中往往可以用重读的方法消除。如前面所举例句“我只买了两斤糖果”的4种语义:

①我买了东西。(其他人没有买)

②我只买了东西。(没有做其他事情)

③我只买了糖果。(没有买其他东西)

④我只买了两斤糖果。(没有买更多的糖果)

就可以分别用重读“我”、“买”、“糖果”、“两斤”来分化。

2.利用词语和句式条件消除歧义

改换词语是消除歧义的常用方式。如:

①我们要工作。(有歧义)

②我们打算工作。(无歧义)

③我们需要工作。(无歧义)

④我们要求工作。(无歧义)

⑤我们必须工作。(无歧义)

改变句式或调换位置也是消除歧义的常用方式。如:

可适当吸纳跌幅过大的房地产股。

上面是中国证券分析师常说的一句话,可是,它却存在重大的歧义,其一是指“可适当吸纳房地产股中跌幅过大的”,其二是指“房地产股跌幅过大,可适当吸纳”,要消除歧义就应当适当变换。再如:

①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了雨。(有歧义)

②浙江的部分地区和江苏下了雨。(无歧义)

③江苏全省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了雨。(无歧义)

④江苏和浙江两地的部分地区下了雨。(无歧义)

3.利用上下文和其他语境条件消除歧义

言语交际中的大多数歧义都是利用上下文和其他语境条件消除的。

(1)上下文是消除歧义最简单的方法。如:

①她是去年生的小孩。(有歧义)

②(大前年结婚,)她是去年生的小孩。(“她”是一位已成年人。无歧义)

③她是去年生的小孩(现在已经会说话了)。(“她”是一位婴儿。无歧义)

(2)交际现场的语境也是消除歧义的基本方法之一。如例句“鸡不吃了”,如果面对一盘烤鸡或面对一窝病鸡,语义立刻就会显豁起来。再如:

《财经》和胡舒立:揭露造假急先锋(报)

这则新闻的标题具有多种歧义的可能。“揭露造假急先锋”整体上可理解为偏正结构“揭露造假/急先锋”,又可理解为动宾结构“揭露/造假急先锋”。而全句可以是“揭露造假急先锋”复指“《财经》和胡舒立”;也可以是“造假急先锋”复指“《财经》和胡舒立”。这样,这个标题就有了3种理解

的可能:

①《财经》和胡舒立是揭露造假急先锋

②《财经》和胡舒立揭露那造假急先锋

③揭露《财经》和胡舒立这造假急先锋

但文中紧接着介绍:胡舒立,《财经》杂志主编,《财经》杂志在创刊号就提出了谁该为琼民源的造假案负责,2000年揭露了基金黑幕,2001年又连续揭露中科创庄家吕梁、亿安科技操纵者、“第一牛股”银广夏陷阱。则此文标题只能理解为①:“《财经》和胡舒立是揭露造假急先锋”。

(三)歧义的利用

句子的歧义并非就是修辞的缺陷。由于交际目的的不同,在许多场合下,存在一些歧义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有时,反而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歧义。修辞学上的双关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对于歧义现象的巧妙利用。再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破”,可解释为“突破”,即“超出”;又可解释为“破损”,即“读烂”;还可解释为“一语道破”的“破”,即“领悟”。“破”字的歧义不仅没有妨碍诗的主旨,反而增添了诗的意趣。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处”是个多义词,一般指的是“空间”,但在诗词中又可解释为“时间”,对这两个例子中的“处”,人们的解释多半是后者,即“时间”。但“明月夜”是时间,而“短松冈”分明则是空间;“凭栏处”的“栏”是空间,而“潇潇雨歇”的“歇”却显然表示了时间。由此而论,这里的“处”既不单是时间,又不单是空间,时空两义仿佛在左右摆动,“诗意”因此而显得更为圆融丰厚。

思考题

1.用词的准确性是否意味着词语使用上的唯一性?

2.语句的运用也有节奏问题,你是否思考过如何利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变化调节语流节奏?

3.有人认为现代汉语修辞也要注意语音的平仄变化,你的看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