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传统的传承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传统的传承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有着非常优秀的人文精神传统。粗略说来,我们对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传统可做如下归纳:一、革命时期①公元1940年12月30日,是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纪元元年。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有着非常优秀的人文精神传统。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也如所有事物一样,它从历史和传统中走来,在今天驻足、充实,又继续走向明天。传统是今天我们重新建构语言传播人文精神最可珍视的精神财富,必须认真疏理、继承。粗略说来,我们对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传统可做如下归纳:

一、革命时期①

公元19401230日,是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纪元元年。这一天从陕北高原的革命圣地延安,发出一个明朗宏亮、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从此人民广播就开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呐喊、呼号。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广播形成了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②气其具体内容为:

①本文对此问题的论述参考了姚喜双著:《播音学概论》第十一章,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②齐越著:《献给祖国的声音》,第94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革命战争年代,个人的命运完全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播音员们把播音工作看作是整个人民解放事业的光荣的组成部分,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同党的播音事业、党的革命事业自觉地融为一体,把播音工作看作是极其重要的政治工作。齐越教授的一番话对此做了最为准确、动情的概括:“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播音员,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以此为自豪。”“我传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的是人民和党政治上一致的声音;我传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感到无比自豪!①这就是在那个峥嵘岁月中发出的、令人振奋的、激昂的时代之音,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精华。这个光荣传统对我们今天的广播电视事业和语言传播多么重要!

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当时所播出的稿件中,有许多是中共中央非常重要的文件、宣言、声明、政策,即使是一般稿件,其理论性及政策性也很强。播音员们为了能够把党中央的精神准确、透彻地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必需先学透。所以尽管条件艰苦,他们还是自觉挤时间学习。

深入生活、深入革命斗争实践,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播音员们在保证正常播音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去,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他们既是一支宣传队,又是一支生产队、战斗队。在与干部战士及人民群众的共同生活、生产、战斗实践中,播音员们与受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我的心和人民的心息息相通,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时,我的播音才有生命力。”②

艰苦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播音的物质条件极其简陋,播音工作非常艰苦,“放话筒的桌子一条腿是断的,那条断桌腿由土坏垫着,连门也没有,只用一块羊皮做门帘……”③而头顶的上空还不时有敌机轰炸。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当时的播音员们把党的声音、人民的声音、真理的声音、胜利的声音,准确、鲜明地传递给全国人民,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唤起人们的热情,凝聚了人们的力量。

①齐越著:《献给祖国的声音》,第182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②齐越著:《献给祖国的声音》,第182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③播音员钱家楣语,转引自姚喜双著:《播音学概论》,第19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在艰苦的年代里,播音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党的声音、胜利的捷报准确地传播出去,每次播音前都认真准备,不漏掉一个有疑问之处;在播音过程中都有人专门做记录,好的、差的都认真记下来,以备改进;播出后,及时总结,几乎每个人都做《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发现问题后,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全力解决。齐越教授在他当年的《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中说:“一个播音员应时时刻刻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不容许有丝毫错误发生,即使是一字之错,也是全党和人民的损失,影响我党的威信,对不起人民的。”①

团结协作精神。播音员和采编人员、技术人员,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如一,形成合力,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业务上,在播音过程中,技术及编辑人员都在帮播音员把关、挑毛病;在工作条件上,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领导、同志还是为正常播出创造一切可能的、最好的条件。

二、建设时期

在建设时期,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既有对新生活的自豪和欢欣鼓舞,又有建设的热情和冲天干劲,具体有以下表现:

建设美好新生活的热情。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自己当家作主了,人们豪情万丈,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人人都争着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努力工作。这时候的语言传播也完全反映了人们的这种热情,昂扬向上,满怀豪情,充满自信,洋溢着自豪,富于感召力,一呼而万应。

①齐越著:《献给祖国的声音》,第27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坚定的党性。播音员们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人民自己的国家,在战斗与生产的实践中,他们都自觉地养成了坚定的党性,能够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在语言传播实践中,急党所急,想党所想,身体力行,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鼓舞斗志,关心群众,加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再加上前苏联背信弃义等原因,人们建设新中国、建设美好生活的步伐遇到了巨大的阻碍。这时候的语言传播发扬了延安时期的光荣传统,播出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播出生产建设中的好消息,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建设新中国。语言传播为人们战胜天灾人祸、渡过难关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十年动乱”时期①

19665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播音事业与其它事业一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扭曲。

政治异化。“文革”时期,极左思潮泛滥,它是一种“权力异化”,是民族的人文精神在特殊历史阶段的异化。在语言传播中表现为以政治代替一切。播音员被异化为政治口号的传声筒,出身不好的,与语言传播绝缘。延安时期、陕北时期以及建国后许多好的传统都被丢弃。

激情异化。播音时,“激情就是一切”(江青语),“不喊不革命”,调越高,声越大,就越“革命”。“用无以复加的调门和音量来表达‘最最’和‘亿亿’的级别、‘横扫’和‘一切’的气势”①。用声调与音量来衡量播音员的“政治态度是否鲜明”,对党、对伟大领袖是否“忠诚”,人文精神的异化到了可笑、可悲、可怜、可怕的程度。

①本书对此问题的论述参考了张颂著:《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第四章,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大气磅礴的气势。客观地说,“文革”期间的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并非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为播好“大批判文章”而形成的磅礴气势,应成为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传统中的有益成分。

异化,是“文革”时期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但是在那被压抑的地壳下面有反人文精神异化的岩桨地火在奔涌,而这恰恰应该是这一时代人文精神的主流,是社会良知的存留,也是“文革”过后人文精神重构的力量源泉。许多头脑清醒的播音员在播送表现上述内容的稿件时,恰当地运用语言功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削弱极左思潮对时代、对民族人文精神的破坏。而这种勇于坚持真理、善于坚持真理的求真精神也正是语言传播的时代的人文精神的主流!

四、改革开放以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广播进入到恢复和发展时期,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也开始恢复并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

真挚亲切,畅达自如。人民群众对“文革”期间大话的肉麻、空话的欺人、“喊话”的噪音,早已厌烦。语言传播在“文革”之后的一个问题就是适应广大受众的要求而“降调”,但是“调”降,情不能降。就是要在个人的自如声区,做到理解透彻、感受细腻、感情真挚,经过反复探索形成了感情真挚与声音畅达自如相结合的特点。

①张颂著:《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第71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多姿多彩,百花齐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这就对语言传播的特点和风格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而语言传播也在努力适应受众的欣赏要求,在语言传播领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语言传播特色。

豪放进取、热情自信。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前景充满信心,热情地追求幸福生活,心胸开阔,心境豁达,心情舒畅。语言传播,潇洒豪迈。

以上疏理,并不全面,只求能勾勒线索,力求能撷取精华,献于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