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庄子》英译本概况[20]及其研究现状
早在1881年,巴而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就在上海和香港翻译出版过《南华真经,庄子著作,道家的哲学家》(The Dinvine Classic of Nan-Hua)。翟理斯把该书跟《庄子》有关的内容整理后,于1882年发表在《中国评论》(China Review)第11期上。据翟理斯和理雅各的评论,这个译本的质量不值得信任。
1889年,翟理斯出版了《庄子:神秘家、道德家、社会改革者》(Chuang Tzu:Mystic,Moralist,and Social Reformer),这是英语世界中第一个《庄子》全译本。该译本经过修订,于1926年在纽约重版,之后多次重印。翟理斯对庄子道家思想的传译并不十分严密,掺杂了译者本人的西方宗教观念,但是文句比较流畅,在英语世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0—1900)和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都受到了此译本的深刻影响,后者甚至据此把《庄子》转译成了德语。冯友兰和林语堂两位中国译者也都承认自己的译本以翟理斯的译本为基础。但是就权威性而言,这一译本远远不及理雅各1891年的英译《庄子》(The Writings of Kwang Zou)。
理雅各的《庄子》译文同《道德经》译文一起,发表在米勒(Max Müller)主编的系列丛书《东方圣典》中,书名是《道家文本》(Texts of Taoism)。该译本除了文本内容的翻译之外,还有详细的前言、注释和索引。理雅各本人在汉学界的崇高威望和他素来追求的“忠实、准确”的译笔,使这部译作成为权威译本,是其后西方《庄子》译者和研究者不可绕过的重要文献。该译本1959年重印时,增加了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D.T.Suzuki,1905—1971)的导言。
1933年,冯友兰在上海出版了《庄子内篇》英译,该译本1964年在纽约再版,1989年由北京的外文出版社重新出版。冯友兰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和哲学家,又曾在美国留学和讲学,因此他的译本在英语世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该译本不但译出了内篇的所有内容,还译出了郭象注的部分内容。
1939年,韦利在伦敦出版了《中国古代的三种思维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他在书中译出了《庄子》部分轶事和论辩,直接以译文内容说明庄子的思想,并以此作为道家思想方式的代表。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庄子》译本,但后来的译者和研究者对他的译文评价都很高,均将他的译文作为重要的参考。
1942年林语堂在《中国与印度的智慧》(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中,写了《庄子,神秘主义者和幽默家》(Chuangtse,Mystic and Humorist)一文,译出了内七篇中除了《人间世》以外的六篇,以及外、杂篇中的《秋水》、《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共十一篇。
同年,Hughes E.R.在《古典时代的中国哲学》中译出了《庄子》部分篇目,名为《自由诗人庄周》(Chuang Chou,the Poet of Freedom)。
1960年,华裔学者陈荣捷(Wing-tsit Chan)在纽约和伦敦出版了《中国传统资料》(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他在其中翻译了《庄子》的四篇内容。
1963年,韦尔(James R.Ware)在纽约出版了《庄子故事集》,这是20世纪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台湾文致出版社据此版本于1970年以文言白话、中英对照的形式出版。
1964年,华兹生(Burton Watson)出版了《〈庄子〉读本》,主要包括内篇的翻译;后于1968年出版《〈庄子〉全译》(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华兹生在翻译《庄子》前已译过《墨子》、《韩非子》、《荀子》等中国诸子散文,因此有丰富的中国古籍英译的经验,加上大量吸收了中外学者最新的《庄子》研究成果,兼顾译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后英语世界学者研究《庄子》时经常引用和参看这一译本。
1965年,莫顿(Thomas Merton)出版《庄子之道》(The Way of Chuang Tzu),这是根据之前的《庄子》译本所作的拟作,因此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译本[21]。
1974年,冯家福(Gia-fa Feng)和简·英格利希(Jane English)合译的《庄子内篇》(Chuang Tsu:Inner Chapters)出版[22]。
1981年,英国汉学家葛瑞汉出版了《庄子》选译本。译者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安排了译本中篇目、段落的顺序,并删除了部分内容。译者本人认为这一包含原文近五分之四内容的译本,也可以算是《庄子》的全译本。这个译本尤其注重《庄子》哲学思想的分析和呈现,出版后常被英语世界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征引。
1994年,Thomas Cleary在他的《道家经典》(The Taoist Classics)中译出了《庄子》的部分篇目。
同年,著名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Mair)出版了《逍遥于道:庄子的早期道家寓言故事》(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1998年重版。该译本自称是“唯一富有诗意”的英译本,出版商在封面上宣称这一译本会成为“权威性的译本”,但国内学者汪榕培等并不如此认为[23]。
1997年,David Hinton翻译出版了《庄子内篇》(Chuang Tzu:the Inner Chapters)。同年,汪榕培、任秀桦两位国内学者出版了《庄子》(Zhuang Zi)全译本[24]。由于参考了最新的《庄子》研究成果,加上译者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出色的外语运用能力以及严谨的翻译态度,该译本的质量很高,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好评。但是由于没有在国外出版,因此在海外的普通读者中及汉学界影响可能并不突出。
1998年,Sam Hamill和J.P.Seaton翻译出版了《庄子精要》(The Essential:Chuang Tzu)。
目前国内关于《庄子》英译的研究文章,除了汪榕培的论文《〈庄子〉十译本述评》[25],以及汪榕培、任秀桦的全译本出版后出现的少数几篇译评,几乎未见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26]。另外,姚小平、汪榕培等学者有关于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道”英译的研究;张佩瑶、王剑凡等香港学者有对《老子》英译的研究,但这些并不是针对《庄子》英译的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国外汉学界,则有零星的有关道家文本翻译的研究和评论。《庄子》的英译者和研究者之一葛瑞汉就曾专门撰文《道家经典翻译中的两个问题》(Two Not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aosit Classics)探讨《老子》、《庄子》的翻译问题。韦利《道及其力量》(The Way and Its Power)、爱莲心(Robert E.Allison)《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27]、安乐哲的(Roger T.Ames)《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艾兰(Sarah Allan)的《水之德与道之端》等著作中,也多少不等地谈到《庄子》某些概念的翻译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