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言表达上特有的分寸感
列宁说过:“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用来说明公关语言运用所要求的特有分寸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在日常交际中不乏这样的事例:仅仅由于多说了一句,或者讲话过了头,以致好事变坏,功败垂成。这种状况,对公关语言运用来说,特别值得引起重视,一语不慎关系到组织的声誉乃至生存。
当然,分寸的掌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它涉及语言运用的主客观各方面的因素。这里仅从语言运用本身,来作些分析说明。所谓说话有分寸,实际即指话讲得适度,或者说在度的把握上恰如其分。
在1988年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民主党人为在选民中造成布什是毫无独立主张的印象,有意称“布什是里根的影子”。在辩论时他们总爱挖苦地问道:“布什在哪里?”这对布什的形象确实不无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布什的竞选顾问、为共和党竞选已效力二十个春秋的老资格政治公共关系专家艾尔斯,为布什设计了一个回答,以后辩论时,布什对民主党人的上述问题,回答起来就显得相当轻松而自然:“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如果联系特定的话语背景,则不难理解,这一回答,是尖锐的针对性和恰到好处的分寸感的完美结合,有很高的艺术性。众所周知,起初民主党推举本届总统候选人时,西蒙是其中呼声最高的一位,后来,新闻界披露了他的一件桃色新闻,使西蒙的威望一落千丈,最终只得退出竞选,而民主党的声誉也不能不受到一定影响。艾尔斯正是一方面借助了这一特定语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利用词语意义的转换方法(把意为“有没有”的“在哪里”,故意换成“在什么地方”),确定了最具表达力的语言形式,作出了最合适的回答。这一回答既与问话针锋相对,又隐含了不言而喻的言外之意;既表明了布什的道德品格,又隐约讽刺了一些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品格的低下,转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这对布什形象的树立、后来的取胜,不能说没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回答在设计上,对分寸的恰如其分的把握。可以设想,面对民主党人的挖苦,当时完全可以抓住其弱点,来一番迎头痛击,把丑闻淋漓尽致地抖搂出来。但这样既失却了政治家的风度,也失去了言辞的分寸感,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现在含蓄以对,点到即止,恰如其分,却又能充分调动公众的联想,收取更好的效果。这可说,是靠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的选择而达到的分寸感。
在公关语言交际中,适当留有余地,也是构成分寸感,使语言得体的一个方面。俗话说“满口饭好吃,满口话不好说”,这是很有道理的。即使是已经赢得了卓著声誉、树立了良好形象、有了很高威望的社会组织,如不注意说话的分寸,把话说绝,一旦难于挽回,那么也难免会因此而磨去良好形象,失去原有的魅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话说得留有余地呢?
一是注意修饰语的使用。一个主要词语,如果加了过多的修饰限制成分,不仅会淡化主要意义的表述,有时还会喧宾夺主,使表意不清。美国学者多林·安德森·图尔克穆,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名词是骨架,动词是肌肉,要用得准确。可特别要慎用形容词,它们是衣裳和装饰品。如果让一条简短的信息埋在毫无意义的修饰成分、限制成分和无谓的强化成分之中,或者埋入含糊不清的不确切的陈述之中,那就像一个女人戴了过多的珠宝首饰,打扮得过于妖艳一样,她的美就被化妆品遮掩了。因此,在公关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对修饰成分的使用,必须作精心的“筛选”,必要的“过滤”,能不用的则尽量不用,恰如其分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二是多用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少用或不用祈使句和反问句;多用委婉的征询语气,少用或不用命令性语气。一位从事青年思想工作的同志曾著文谈过这方面的切身感受,由于他有一句“你懂吗”的口头禅,因而被人视作是骄傲的人,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因此而感到苦恼。后经挚友提醒,他把“你懂吗”改为“你说呢”。渐渐地,人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大家相处得也就融洽了。其中的道理很清楚,“你懂吗”语言生硬,给人以一种居高临下,藐视别人的感觉,而“你说呢”,虽然意义相差不甚远,但语气委婉,显得亲切谦和,因此听者心理上就易于融通和理解,效果当然也就大不相同了。
三是适当选用一些模糊词语。如“可能”、“也许”、“一般”、“考虑一下”、“过些日子”等等,无论是对内公关还是对外公关,常常不是一次接触、一次交谈就能解决问题的。一下子把话说死了,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导致失去公众,丧失机会。在有些场合,视情况灵活选用一些适当的模糊词语,常可使交往、谈判留有余地,甚至“起死回生”,变被动为主动。
得体是总体上对语言的要求,上述四个方面虽然侧重度各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不能互相割裂的,只有当各个方面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时候,公关语言才能达到得体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