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是基于问卷调查之上进行的,主要从口语交际的环境、口语交际的水平、对口语交际的认识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学生进行的调查。可见,多数任课教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忽视的。

第一章 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

口语交际与一个人的生活及事业的关系至为密切,它是胜任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现代社会是个知识经济的社会,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能否顺利就业,这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谈等途径,对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借以提出相应的提升其口语交际水平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是基于问卷调查之上进行的,主要从口语交际的环境、口语交际的水平、对口语交际的认识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学生进行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选择的是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二年级五个班的学生共237人。这些班级是随机选择的,它们是中文系07(3)班、08(4)班,数学系07(1)班,地理系07(1)班,英语系08(2)班。面向这五个班的调查,共发出问卷237份,回收226份,有效问卷207份。所有问卷都随机选择被试,在其任课教师的帮助下完成。

对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如下:

(一) 大部分高师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有正确的认识(调查结果见表2.1)

表2.1 关于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认识的调查

答卷显示,在总体被试(207人)(以下调查表中的总体被试均为207人,不再赘述)中,79.61%的人认为口语交际能力很重要,16.50%的人认为较重要,这两项合起来占96.11%,只有1.46%和2.43%的人认为口语交际能力不重要或虽重要但没必要花费时间训练。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因为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期望付诸行动。

(二) 学生自身不积极参与口语交际活动(调查结果见表2.2)

表2.2 关于学生是否重视口语交际活动的调查

答卷显示,在“你在什么场合讲普通话”的调查中,在学校、上课回答问题时讲普通话的分别占35.75%、34.78%,这两项合起来占70.53%,“写规范字,讲普通话”是学校对每一位师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讲国家法定的语言——普通话。这说明,大学生平时在学校时和上课回答问题时能够遵循学校的要求讲普通话的人占大多数。到外地时讲普通话的占12.04%,虽占一定的比例,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去外地的机会很少,因而谈不上对普通话的重视,而在所有场合讲普通话的和都不讲普通话的分别占15.46%、1.9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不注重在其他场合的口语交际实践。

在“学校或班级组织的辩论赛之类的活动你参加过吗”的调查中,参加过的占18.84%,没有参加过的占60.39%,表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抓住机会进行锻炼,让机会白白溜走。没有组织过的占20.77%,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或班级很少举行辩论赛之类的口语交际活动,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锻炼的机会很少。总之,这个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学校或班级举行口语交际活动的次数太少,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二是在这仅有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自身也不注重积极参与。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除了教师的引导外,学生应有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与练就技能的意识。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意识,要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言语活动,不论口头的(对话的、独白的)还是笔头的(课上的、课下的),只有在越来越多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进步,才能逐步增强与人交际交往的自信心。

(三) 学校或班级或任课教师不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很少组织口语交际活动(调查结果见表2.3)

表2.3 关于口语交际活动组织情况的调查

答卷显示,在“你们经常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吗”(如诗文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采访等)的调查中,认为经常进行的只占1.94%,这个数据说明学校或班级几乎不举行口语交际方面的活动;认为进行过,但次数不多的占75.84%,这说明学校或班级只是点缀式的进行过口语交际活动,仅几次而已,而非经常性的教学行为;而认为没有进行过的占22.22%,可见,学校或班级组织的这些口语交际活动,如诗文朗诵会、演讲、辩论等,每学期只是进行过一两次而已,这说明学校、系、班级不注重为学生提供一切有利于口语交际的机会,没有营造一定的推广普通话的热烈气氛,即使一学期进行一两次的演讲赛或辩论赛,也只是象征性的安排,仿佛为调节学校生活、学习的压抑、紧张气氛而进行的。

在“你的任课教师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吗”的调查中,认为都很重视的占5.31%,都不太重视的占67.15%,这说明注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只是极个别教师,而大部分任课教师都不太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认为“有的重视,有的不重视”的占22.70%,从不重视的占4.84%。可见,多数任课教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忽视的。

(四) 多数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从众、自我封闭、缺乏自信等(调查结果见表2.4)

表2.4 关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心理问题的调查

答卷显示,在“你不讲普通话的原因”的调查中,认为“大家都不讲,只自己讲,显得与环境不协调”的占54.10%,这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在此项调查中,学生认为“大家都不讲,只自己讲,显得与环境不协调”,这是从众行为消极作用的体现。认为“普通话讲得不好,怕别人讥笑”的占8.70%;“讲普通话别扭,不喜欢讲”的占30.92%;“怕别人说自己爱表现,有意卖弄”的占6.28%,这三项合起来占45.90%,表明近一半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与评价,不能突破自我的束缚,缺乏大胆创新的意识,这同时也是学生缺少自信的表现。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学习普通话的严重障碍,尤其是学生的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因为普通话的学习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

在“你不积极参加口语交际的原因”的调查中,认为“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没有自信心”的占42.51%;“性格内向,不愿表现自己”的占35.74%;“怕别人说自己爱出风头”的占9.66%。以上数据说明学生缺乏自信、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加之性格内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积极性。

在“你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原因”的调查中,认为“怕说错,被老师训斥”的占7.72%,表明个别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胆子小,不敢举手”的占23.67%,表明这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锻炼;认为“大家都不举手,我也不举”的占31.40%,表明一部分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较大;认为“对这门课的老师不感兴趣或对提出的问题没兴趣”而不愿意举手的占16.42%,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课堂上不举手发言与老师和所提问题有一定的关联;而认为“老师平时对自己不重视”的占5.31%,所占比例虽小,但也说明个别学生期待老师首先关注、重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其他原因”则占15.48%,这些原因比较复杂,此处不再赘述。

在“你在正式场合讲话的心理是”的调查中,认为“不紧张”的占10.62%,表明少数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认为“刚开始有点紧张”的占54.11%;认为“比较紧张”的占28.02%。“有点紧张”和“比较紧张”合起来占82.13%,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心理素质较差,直接影响了口语交际的顺畅进行。而认为“很紧张,手足无措”的占7.25%,这说明极少数的学生心理素质太差,对口语交际的负面影响很大。

总之,从以上答卷分析看出:胆怯、缺乏自信、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心理素质太差等,都属于影响大学生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障碍。

(五) 学生缺少一个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良好环境(调查结果见表2.5)

表2.5 关于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环境的调查

答卷显示,在“你的家长平时讲普通话吗”的调查中,认为“平时讲普通话,讲得不错”的占2.89%,这个数据说明学生家长平时讲普通话,且讲得不错的寥寥无几,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学生讲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并不好;而认为“都不会讲,也不讲”的占69.58%,说明大部分学生讲普通话的家庭环境不佳;认为“会讲,但很少讲”的占23.67%,说明少数家长虽然会讲,却不注意为孩子营造学说普通话的氛围。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你的普通话讲得好,主要受到”的调查中,认为主要受老师、同学和朋友,以及社区环境的影响,它们分别占43.47%、21.73%、31.91%。而受家长的影响的占2.89%。不难发现:老师、同学和朋友,以及社区环境对学生普通话的有利影响较大,而家长在普通话方面的有利影响微乎其微。

以上数据说明学生的普通话讲得好与不好,与其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课堂上受老师的影响较大,课余时间受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如果老师或同学朋友的普通话讲得好,对其学习普通话的有利影响很大,反之,不利影响也很大。心理学告诉我们:家长(父母)的先天遗传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能也强,反之,则可能较弱。这说明言语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要使口语交际顺利进行,需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 从学生对自身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反映出大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较低(调查结果见表2.6)

表2.6 关于学生对自身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的调查

答卷显示,在“你即兴演讲的水平”的调查中,认为“能抓住主题,连贯地说几句话”的占10.62%,“能围绕话题说几句话”的占53.62%,“只能说一两句话”的占32.36%。以上数据说明,水平较高的占10.62%,只是少数;而较低的占32.36%。即兴演讲水平一般的学生占53.62%,占一半以上,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即兴演讲水平一般。

在“你的普通话讲得如何”的调查中,认为“很好”的占8.21%,这说明自认为普通话讲得很好的人寥寥无几;而认为“一般”的占78.26%,说明绝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讲得一般,而普通话是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较差”的占8.70%,“很差”的占4.83%,合起来占13.53%。由此可见,学生普通话的水平呈现出两头小(“很好”和“较差、很差”所占比例小)、中间大(指“一般”的所占比例大)的趋势。从而说明大部分学生口语交际水平一般,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低。

(七) 大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和相关策略(调查结果见表2.7)

表2.7 关于口语交际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和策略的调查

答卷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的调查中,认为“语言积累不够,语汇贫乏”的占31.37%;“表达技巧差,辞不达意”的占22.55%;认为“平时缺乏锻炼,心理素质差,说起话来紧张”的占29.41%,这三个问题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合起来占83.33%,说明这三点具有普遍意义。由此可知,大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有的关乎语言积累,有的关乎表达技巧,有的关乎心理素质。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学生由于语言积累少,导致语汇贫乏,说起话来结结巴巴,总是不能运用恰当的词来表情达意,话语显得苍白无力;由于缺乏表达技巧,显得辞不达意,笨口笨舌,也影响了交际的效果;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心理素质太差导致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忘词、卡壳等现象的出现也影响了口语交际的效果。而认为“理解能力差,对话抓不住要害”的占6.86%;认为“不够礼貌得体,说话生硬”的占4.41%;认为“思维能力差,敏捷度、准确度不强”的占4.90%,这几方面所占比例较小,合起来占16.17%,说明这几方面在少数学生那里是口语交际中的大问题,但不具有普遍性。至于其他问题,学生指出的有:语言组织能力差,没有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平时几乎都用方言交谈,很少讲普通话;说话不注意场合、对象;喜欢运用流行语汇,对普通话规范语汇掌握得不好等。

在“你认为大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的调查中,认为是“社会评价,教育观念影响”的占18.45%;认为“老师对口语交际重视度不够”的占21.36%;认为“方言障碍严重”的占18.93%;认为是“个人性格影响”的占23.30%,以上四方面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合起来占82.04%,说明这些是大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受社会评价、教育观念影响,“重读写、轻听说”的现实致使口语交际备受冷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对口语交际的重视度不够;由于方言障碍严重,学生讲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不顺畅,从而影响了表情达意的效果;此外个人性格内向等心理特点也影响了口语交际的效果。而认为“老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得不够”的占11.17%,尽管所占比例不大,但从一定程度说明教师对口语交际指导的必要性。至于其他原因,学生指出的有:生活空间小,没有机会进行高水平的口语交际活动;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没有一个良好的说普通话的环境;朋友少而无人与之经常畅谈;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个别学生的观念中,没有把口语交际能力看成自身应必备的素质之一;自我封闭,不愿表现自己,坚守“沉默是金”的格言;自己不注重锻炼,让机会白白浪费等。

在“你认为应怎样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加强知识积累与强化口语训练相结合”的占49.76%,这说明近乎一半的人认为既要加强知识积累,又要强化口语训练,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识积累为口语交际提供说话的“素材”,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同时,口语交际是一种技能,离不开强化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认为“强化口语交际训练”的占26.09%;认为“加强知识积累,丰富语汇”的占13.04%;这两者所占比例虽小,但也说明了口语交际需要知识积累与训练的重要性。认为应当“提高思维能力”的占5.79%,说明极少数人认为提高思维能力与口语训练同等重要,因为思维与口语交际是密切关联的,即口语交际的训练必然伴随着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体现了思维与语言极为密切的关系: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而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无须训练,是自然生成”的占2.42%,这种观点是对口语交际能力形成的一种误解。至于其他的策略,学生提出的有:多与同学、老师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学习他人的谈话技巧;学校、院系、班主任应该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一些机会,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语言交际空间;应该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增强自信心等。

第二节 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由上一节对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可知: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低下,究其原因,既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外在的客观因素。结合上面调查的数据及通过访谈、交谈了解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表现等概括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现归纳如下:

一、传统的“重文轻语”观念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经济文化等落后,人们的交际处于较低的水平,听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对古代社会鲜明的写照。尤其是科举制度以文章取士,淡化了口语在一个人学识中的应有地位,形成了“重文轻语”的传统。从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来看,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是“重文轻语”的。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学习书面语,甚至还不是书面语,而是书面“文”。传统语文教育对今天“重文轻语”的影响不可低估。从教育观念的角度看,许多人认为,听话、说话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不需要像读写那样进行系统的训练,殊不知,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一种低级的语文能力,而经过专门训练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会促进读写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的轻视

前面的答卷显示,96.11%的学生认为口语交际能力很重要,虽说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学生并不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切实付诸实际行动。另外,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既然是自己天天应用的“母语”,运用口头语言来表情达意,应该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他们还认为把大量时间花在练习口语交际上,是一种浪费。甚至有人认为,要不是毕业时学校要求测试普通话,根本没必要练习普通话。

三、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上一节的调查可知:多数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从众、自我封闭、胆怯、缺乏自信等,所以说口语交际是一种精神活动,交际效果的好坏,与说话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平时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如朗诵、演讲比赛)时,不管准备得怎样充分,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一站在公众面前便丧失镇定的情绪,思绪混乱、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使得口语表述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哪里还谈得上表达效果呢?由于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趋于成人化,口语交际时受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很大;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和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诸如紧张、自卑、缺乏自信、怯场……这些直接影响了口语交际的效果。常见的是,由于紧张而导致卡壳、忘词等,影响流畅、自然地表述;由于性格内向而不爱讲话或不善讲话而引起胆怯与自卑等。

四、高校任课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忽视与放弃

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在现代教育技术已取得了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不少高校任课教师还是喜欢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汉语口语课程,仍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读字词,讲句法,讲系统的语音、语汇等,使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以知识灌输为主而轻能力培养。这样的课堂一般只有单向的输出(教师传授知识),而缺少与学生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不自觉中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有的教师比较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任意而为,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尤其在具体的强化技能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因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盲目性、随意性很突出。

另外,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可控性不强,这一点也正是不少教师放弃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原因。口语交际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而更多是双向的——你来我往的面对面的交谈,交际双方的性格、心理、身份、地位、文化素养,未知前提等因素,造成了口语表达和接受的差异,导致口语交际时的可变系数增大,因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随机性,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和调控。

五、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有一定误解

许多教师和学生以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只要一个人的听觉、智能和发音器官都正常,他便能够使用日常接触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因而错误地认为口语交际能力不需要特别地训练。他们常举的例证就是那些未曾接受教育的文盲,不是也能够用自己的母语表情达意吗?他们忽视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增进,除了具备语言环境外,还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过程。对于那些缺乏某些先天条件的学生,后天的训练尤为重要。由于这些教师不相信口语交际的功能,因此课堂中并不热衷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进一步把全副精力放在理论知识讲解和灌输的教学活动上,不能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六、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环境不佳

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大学生所处的环境都不利于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我们知道,城市现代的生活方式、便利的交通、相对发达的经济使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广阔的外部世界,都市的现代生活气息和多样的文化活动熏陶,培养了城市学生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而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单一的生产、闭塞的交通、相对落后的经济使这些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能够接触的外部世界有限。这样的生活环境直接造就了他们一口浓重的乡音,学生自卑感强,进入大学后,除了在课堂上讲普通话外,课余时间基本用方言进行交流(尤其是老乡之间),因为许多学生认为操普通话和同学、老乡交流很别扭,而且大部分身为人师的老师们下课后也常用方言与学生交流,在口语交际方面没有起到带头和表率的作用。

我们知道,口语交际教学依赖一定的情境,口语交际活动更需要利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场所(包括情景的创设、场景的设置等)。因为言语的动力来自具体的情景,只有在具体情景中,学生才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否则,就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所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学校、班级、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举行各种形式的口语交际活动,增加学生锻炼自己和提升口语水平的机会。

七、高校汉语口语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由于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及其他种种原因的影响,现行高校汉语口语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 目前,各高校现行的汉语口语教材侧重普通话水平测试(尤其是语音)的培训与指导,这类教材比较适合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语音水平,适用于短期培训。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整体而全面的综合素养,因为一个人的口语交际水平代表了他的思想高度、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素养。所以,口语交际是一个人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综合性体现。而现行的汉语口语教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不能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即便有教师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由于没有一定的口语交际理论依托,训练的盲目性、随意性较突出,常常是走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收获,比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口语交际的话题或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很大,如果过多依赖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规定的话题或内容来展开训练,口语交际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时性、交际性会受到较大的限制。② 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了汉语的实用性,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内在趣味性及蕴蓄其中的德育因素如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等。③ 由于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需要掌握交际活动的特定规则和具体技巧,而教材内容缺乏对这部分程序性知识的介绍;加之我国对口语交际技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况且教材中也缺乏这部分内容,必定造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所适从,使交际过程流于形式。④ 缺乏适合各种专业学生实际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或练习材料,学生自学的空间受限。

总之,以上七方面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 普通话发音不准确,方言较重。

(2) 表达技巧差,辞不达意,缺乏条理性、连贯性。

(3) 心理素质较差,不敢自信大方地进行口语交际。

(4) 语言积累不够,语汇贫乏。

(5) 思维能力差,灵敏度、准确度不够。

(6) 说话前不做准备,或盲目自信,导致无话可说或不知从何说起。

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的现状,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成为就业道路上的羁绊。这从每年毕业生择业面试时口语表达水平较低,最终被用人单位淘汰的事实中可以得到证明。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的现状,说明基础教育仍然深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启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针,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高校课程没有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远离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需要,忽视了技能培养。因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此,我们呼吁高校课程必须回归大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课程内容要面向大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内容,为其提供接触生活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