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作为评委,我应邀为《中国日报》网站“英语点津”栏目举办的笔译擂台赛出题和点评。本文引自该点评文章。从口译角度,标题或许应改为:翻译与翻“讲”。
港台翻译实践中一直强调“译意不译词”。十多年来,笔者与香港翻译界同仁在口译及笔译实践中均多有合作,对这句话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内热衷于“直译”与“意译”或“归化”与“异化”标准的讨论时,港台翻译则更多的是侧重实践。起初,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这一经验之谈时,总不忘要加引号提醒学生原文的重要性,“译意”与“意译”词序之差,切不可天马行空,将翻译随意变成个人创作。但经过个人多年翻译实践,尤其是在广告文案与工商实务的双语转换中,我对流行港台的这句翻译标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其实,重“译意”可以指涉“概念”转换,轻“译词”是对过分强调原文或语词的“能指”的修正。国内的翻译理论在实践中具有信息量高,准确度强的优点,而港台的翻译经验性则具有译文更加通顺、灵活,更富有创造性的特征。我个人的翻译体会是:翻译其实就是在最大限度保证“概念”转换准确性基础上对原文的“重写”。翻译的过程就是准备与重写:Research TO Rewrite。由于篇幅所限,在以下讲评中,我就不过多谈各位译作中的“语词”或常见的“翻译转换技巧”方面的问题了,而更多地从翻译的过程来阐释我对翻译中“译意”以及research 与rewriting的重要性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对中文“翻译”一词进行解构:翻译不是“对译”,不只是语词的转换;原文不尽代表“经文”,无需对原文中的语词与句法“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半步”;语言转换不只是满足语言符号的“理想对应”,还要重视“所指”所指涉的表征对象世界的“概念对应”。从翻译策略上来说,翻译可以理解为“翻写”:以目标语言对原文进行合乎目标文化表达习惯、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概念的“重写”或“改写”。其实最理想的翻译是翻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对应”。如在一次诗会中,我们就曾试过就同一“意境”(或“语境”)、同一对象,中英诗人进行“对诗”;再如在广告文案写作中,中英文文案员(copyw riters)同时用各自语言进行写作——在跨国公司中,经常可以见到代表不同市场的同事们坐在一起,讨论概念,全面沟通,确保同一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到企业内部或市场中。至于音乐界甚至电影界对同一作品的填词或翻拍,即不同版本之说,更是比较文化影响研究的最佳对象。其实《圣经》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所创造的不同版本,算得上是翻译理论的最权威的阐释。中文语境内,玄奘大师对佛经的转移和移植同样代表了文化交流的至高境界。在全球化的语境内,翻译越来越强调译者(或作者)的专业性,仅靠“普通”翻译理论或技巧来实现对所有类型、专业的原文“一招鲜”地“翻译”,已经很难行得通了。
本场翻译擂台赛的原文选自我曾参与翻译与同传的“中信标普指数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会议资料。遴选标准是这样的:
首先,前两段的“概览”基本为新闻稿。由于此次会议是2004年2月11日召开的,所以各位在网上应该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译文。但又由于是基本理念介绍,所以有心者应该在相关网站上可以找到基本相接近的中英文资料。所以说,第一部分看似很难,其实大部分仍可以查阅到。这个题目的设计初衷不是为了考大家的翻译水平,更多的是考大家的“研究能力”。最好的翻译当然是原作者单位已提供的译文,这一点绝对不鼓励译者再重译。这一点也体现了翻译中要多与原作者沟通的原则。强行自己翻译是不明智的做法。而翻译前没有做足“功课”,想当然地“硬译”,结果自然不会产生优秀的译文。
再来,问题部分最能考出译者的功力。假如译者参考了有关“权威”资料进行了很好的整合,第一部分完成得非常“专业”,术语及行文都合乎规范,那么第二部分的“落差”值便是我们衡量译文水准的关键。所以我们毫不意外地在交上来的译作中发现有三篇在第一部分中功课做得很足,但在第二部分中却“露出马脚”,其英文表达与专业的理解与第一部分对比,根本不像同一译者,比较“可疑”。所以第一部分考“研究能力”,第二部分则考“翻写”能力。如果对原文的理解没有问题,专业英文表达又比较熟悉,译文就自然能合格甚至优秀了。当然,总体感觉来说,敢动笔翻译的人,不是对专业非常熟悉,便是对翻译有着足以支持译者去下很大功夫的热情,因此,交上来的译文都值得我们尊重。仅就这一点,我要祝贺各位交上这些有分量的作业,同时也抱歉给大家出了这么多难题。——我们讨论的其实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翻译问题了。
几点建议送给大家:
1.不是所有的题材对于我们都是“translatable”(可译的),如果超出我们的知识掌控范围太多,要学会“拒绝”,或者寻求external or professional (行业)帮助。翻译前,务必做好“研究功课”。
2.所谓“功课”,不只是查单词,还包括消化范文,多注意专业知识积累。还是那句话,不奢求“全能翻译”,但求“专业翻译”:如果能在某一行业成为翻译专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3.其实,很多中英文版本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翻译,更多的是行业内人士相互讨论后的“重写/翻写”,因此,不要太关注行文(译词),而应多思考“概念”(译意)。
4.最后,翻译的好坏不只是看用词考究与否,关键是与原文保持“同一频道”(same frequency)。还是那句老话:功夫在诗外!
以上是阅读各位提交的译文给我的启发,只是个人体会,拉拉杂杂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大的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平台,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为不同文化间准确、高效的沟通提供语言上的帮助,翻译实践中尽量减少“误读”“误译”所带来的“Pekinglish”(Peking-glish)“笑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