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论的格局

时论的格局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季思诸位同学,你们在学校里作文,碰到的题目,怕以有关时事的为最多吧!可是一般学生,叫他们写时事论题,是宁可作一篇记事文或语体诗的,既较有趣味,也容易成篇。而对于时事论题的格局,未能明了与运用,也是个次要的因素。现在人常把一篇论文分作序论、分论、结论三部分写。)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

王季思

诸位同学,你们在学校里作文,碰到的题目,怕以有关时事的为最多吧!是的。我们生在这么一个动荡的激进的大时代里,这时代的一呼一吸,都同我们发生切身的关系,对于时事又怎能不予以注意。不论哪个学校或机关的招考,作文题目也大半出在时事范围里,这就是要考察他平日对于时事是否注意,能否加以说明或分析。

可是一般学生,叫他们写时事论题,是宁可作一篇记事文或语体诗的,既较有趣味,也容易成篇。记得我在某学校的作文班上,出了个“敌机狂炸下我们应有的认识”的题目,一个学生在卷子上写上这么一段:

我对着天空起誓:你狂暴的轰炸机,我认识你是老虎身上的翼,幽灵身上的翅!

真是从何说起!我梦也梦不到有人会把盘旋在我们头顶上的敌机,这样美妙地认识作幽灵的翅膀的,而且他还要向天空起誓呢!

一般学生的时事论题作不好,最大的原因自然是对时事的没有深切注意。而对于时事论题的格局,未能明了与运用,也是个次要的因素。所以本文特就时事论题的基本格式,加以说明,给同学们作一个参考。

我国以前于文章段落,大都用四分法,所谓起、承、转、合。起是提出论题,承是承上文为正面的发挥,转是转一意为反面侧面或深入一层的发挥,合是结论。如欧阳修《本论》,先说佛法为中国患者千余岁,这是起。再说佛之所以为中国患,由于王政阙、礼义废,这是承。第三段说如政教修明,民乐仁义,虽有佛无由而入,这是转。最后说欲胜佛当修其本,使民知礼义,这是合。这种格局现在做时论的也还有应用,如《时代日报》为伦敦市长泰福特爵士向各界广播呼吁捐款援助中国的社论,开头说我们对于这件事是无任兴奋与惭愧,这是起。接上说“为什么兴奋,是因友邦人士之同情增加了我们莫大的力量与勇气;为什么惭愧,是因国内还有许多有钱的人不但不肯出钱,且乘机偷买外汇,抬高物价,大发其国难财”,这承上文“无任兴奋与惭愧”之意而推论之,这是承。再接上说“我们要提倡一种绝对的民族主义,奖励为国牺牲,贬斥自私自利,才可除了上面所说的病根”,这是就第二段转了一个意思说,这是转。最后说希望这篇社论发表以后,有许多人能因而奋起为国,慷慨捐输,这是合。

现在人常把一篇论文分作序论、分论、结论三部分写。序论相当于起,结论相当于合,分论恰相当于承、转两部分。再浅近言之,则序论是提出论题,分论是分析论题,而结论是结束论题。

一个论题,总有一件或一件以上的事实,论题的提出本来只是这事实的说明。所以若是“九一八”事变的论题,我们在序论里应该先说明“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若是“七七”事变的论题,我们应该先说明“七七”事变的经过;若是“五四”纪念的论题,我们应该先说明“五四”运动的光荣历史。事实如不先说明,意见便不易发挥,虽然老手作文,也偶有先悬空发一批大议论,再入本题的,但初学当从这平稳处入手,不必跟学究家掉枪花。

那么如果有人问,同一时发生的事实多得很,太阳晒屁股是事实,隔壁豆腐老儿“曲辫子”了也是事实,你为什么不去讨论,单来讨论“五四”运动、“七七”事变……呢?那便得回答他,是因为这事实的特为重要,所以非讨论不可。这样,我们在序论里不仅仅是要说明这事实,而且要把这事实的重要性显出来,否则凭空对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实,大发议论,不是无病呻吟吗?

事实的说明可繁可简,而在议论文里,则以简为原则。如是人人知道的事实,尽可一语带过,如“今天是‘八一三’的二周年”,或“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已于昨天签了字”,这样便够,无须再把“八一三事变”的经过及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内容详细地写出来。如写小说一样的加以种种描写,那便更错了,不过在下面两种条件之下,多写一点是应该的。即第一,凡与下文的议论有关的。如下文讨论与协定的内容有关,序论里便不妨把协定原文摘要抄出来。又如下文要说现在上海人民抗战的情绪不及“八一三事变”初起时的热烈,那序论里也不妨把当时沪上民众的抗战情绪,重重地渲染几笔,预为下文的反衬。第二,凡足以说明论题的重要性的。我现在举历史上一篇名论,刘向《论甘延寿等疏》的起段作为一例。

郅支单于,囚杀使者吏士以百数,事暴扬外国,伤威毁重,群臣皆悯焉。陛下赫然欲诛之,意未尝有忘。西域都护延寿,副校尉汤,承圣旨,倚神灵,总百蛮之君,槛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绝域,遂踏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斩郅支之首,县旌万里之外,扬威昆山之西,扫谷吉之耻,立昭明之功。万夷慑伏,莫不惧震。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向风驰义,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群臣之勋莫大焉。

当时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亲汉,北匈奴郅支单于仍倔强不服。甘延寿、陈汤矫诏发康居兵,斩郅支首,北匈奴才衰。这本是莫大之功,可是汉法至重,当时廷臣尚有主张治他矫诏的罪的,所以刘向上这疏替他辩护。我们看他这一段文章里,说郅支单于的怎样可恨,甘、陈的怎样出百死,入绝域,立功万里之外,及郅支死后,呼韩邪单于的怎样惊惧称臣。显得这一举关系何等的重,功劳何等的大,下文为他出脱,为他请封的文字,便都好落笔了。(当时丞相匡衡,中书石显,都出力阻害,终因这文的力量,元帝才下诏议封。)反看李斯上书秦始皇论逐客,起处只得“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二句,如果也把始皇的怎样暴怒,一班说客的怎样狼狈,尽力渲染一番,那便是笨伯了,因为既不足以显出这事实的重要,且同下面议论无关。(旧时的时事论文数见于奏疏,以专制时代,老百姓不敢议论朝廷得失也。)

看了上面几段文章,便可明白序论的作法,只是“就本题事实作简要的说明”,“简”是无关下文议论的要一概删除,“要”是要见出本题的重要性。而就初学论,为眉目清楚起见,可分作两小节写,先简略地说明这事实,再扼要地说明这事实的重要性。现在就时下论文选几段序论,给同学们作参考。

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不但我国举国民众,悲愤不置,世界舆论也都异常震惊。(以上说明事实。)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以上说明其重要性。)

——蒋总裁:最后关头

最近西班牙事变的急转直下的演变,在国际舞台上起了很大的变动。(以上说明事实。)这事变对于国际反战反法西(斯)(重印注:原书此处无“斯”)运动的影响,以及这事变给与我们的教训,要比捷克事件更广大而深刻。(以上说其重要性。)

——叶非木:接受西班牙事变的教训

美总统罗斯福向德意提出相互保证不侵略的建议,到现在已有一月了;从德意所得的答复,都是反唇相讥的话,以及英德海军协定与德波互不侵犯协定的撕毁。在这期间,英苏的军事合作谈判虽在继续着,但还是波折重重。德意已正式成立军事同盟了,可是英政府对德日的和解政策,仍没有完全舍弃。(以上说明事实。)在大战危机愈益推进的现在,美国的反侵略态度究竟怎样?他的态度在欧洲和远东的反侵略运动中可能有什么影响?都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以上说明其重要性。)

——思慕:美与反侵略

诸位同学如果看明白了上举的几个例子,再自己从报纸里找几篇社论,依这方法来分析。以后碰到时事的论题,便不至有“不知从何写起”之苦了。

论事最忌笼统,所以不论对于时事的演讲或论文,都以分条说明为便,为善。分论便是叫你把对于某论题的意见分条说明。以前魏绛论和戎,分作五点来说明;贾谊陈政事,分作“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来说明;晁错论兵事,“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是分作三点说明;赵充国论屯田,陈便宜十二事;贾让论治河,陈上中下三策,无不如此。后来下属对于上司有什么意见陈述,便干脆叫做“上条陈”了。

学生们在学校范围内的论题是常有其一贯的分法的,即分作德、体、智三方面,或分作德、体、智、群、美五方面来说明。他们最喜欢用的分论标题是“养成高尚的品性,锻炼强健的身体,研究高深的学问”。这分析是相当的合理的,但千篇一律,雷同得太多了,也便可厌。至于一般国内国际的时事更往往用不进去。

论题的如何分析,本来没有一定。同一论题,甲可分作三方面说,乙也可分作四方面或五方面来说。甲就国内国际分论,乙也可就我方敌方分论。不过有几个原则却不能不注意。即:一、各条内容不要矛盾或雷同;二、趋向不要混乱;三、分量不要畸轻畸重。现在且举几个例子在下面再说:

一、促进内部建设

二、启发国族观念

三、加速腹地发展

四、招致友邦同情

——黎烈文:《伟大的两周年》,载《改进》第六期

第一,三民主义不等于共产主义第二,三民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

第三,三民主义不等于国家社会主义第四,三民主义不等于无政府主义

——毛起鵕:《三民主义就是三民主义》

一、不战而胜与战而不屈

二、速战速决与持久抗战

三、速和速结与抗战到底

四、百年战争与全面战争

五、屡变不决与坚决不变

——林枢:《就军事论抗战必胜》

这上面的三组,第一组是用肯定的句式的,第二组是用否定的句式的,第三组是连合两个分词的。每组里第一条这样,以下各条也都要这样,否则第一条用肯定句,第二条用否定句,趋向就要凌乱了。至于各条内容也没有矛盾、雷同,或畸轻畸重的地方,句子又很整齐,实在可以给青年们作为范本。同学们试拈取一二时事的题目,分拟一组或两组小标题,对于文章的分论,便逐渐可以熟练。

不过有许多时论,常不用这样的小标题,而只说一、怎样……二、怎样……或在每段之后加以“一也”“二也”,“此其一”“此其二”等短句,或连这些短句都不用,如先说我们怎样怎样,到了第二段加以“再则”或“其次”等字,到了第三段加以“最后”或“末了”等字。这种分论作法,本来也另有可取处,不过初学的人还是以定好几条标题再逐条说明为妥,因为范围既定,基干既立,便不至于泛滥无归,凌乱无次,犯初学最易犯的毛病。

最后说结论。结论本来也是文章重要的一部分,而初学到此往往草草完篇,表示一种精疲力尽、无能为继的神气,如“以上几点便是我的意见”,或“以上我的意见已大略说明,没有别的话了”等语,使读者到此,也为之意兴索然。与其如此作结,还不如直截了当地删去了好。

本来一篇论文的结处,应该包含两部分,即一、总结上文,二、期望以后。而初学往往仅写了第一部分,所以了无余意。我们对于某一论题,既发表了意见,自不能不有所期望,这期望便最好留在结论里说。如这意思已在分论各节里分别说了,那结论便根本可以不要。为使同学易于明了起见,现在也举三个例子在下面。

我们这一次抗敌战争是善与恶是与非的战争,是公理与强权的战争,是守法者和毁法者的战争,也是正义和暴力的战争!我们古语有云:“德不孤,必有邻。”世上公理的力量,终必抬头,一切善良的人类,终必为正义而合作。我们只要守定立场,认定目标,立定决心,愈艰苦,愈坚强,愈持久,愈奋勇,全国一心继续努力,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以上总结上文。)只希望我们同志,和全国军民,格外黾勉,以底于成!(以上期望以后。)

——蒋总裁:《近卫声明为日本野心之总暴露》

事实的表现,现在全国任何党派都已集中在三民主义最高原则之下,拥护一个领袖,一个政府,在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奋斗了。由于我们对于现在的认识,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将来是光明的,是胜利的,无所用其悲观与怀疑的,然而一切依然是需要我们努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疏忽的(以上总结上文。)寇深了!事急了!中国的弟兄们!我们只有加强团结,努力抗战,同心合力把日本强盗驱逐出去,建立独立自由平等的国家!(以上期望以后。)

——黄琪翔:《战争与中国》

李服膺的一段长跑,使晋绥大局变色,郝梦龄军长的一番死战,挽转山西的危机。这两人同是军长,同是一死,一个死在国法下,一个死在战场上,鸿毛泰山,轻重悬殊。(以上总结上文。)北方军人们!你们人人都要作郝梦龄,切莫学李服膺!(以上期望以后。)

——王芸生:再勉北方军人

以上三段都是时论中精辟的结尾,言词既有劲,层次又清楚,很可作为青年的范本。不过有一点还须注意,结论是全文的最后判断,下词造句必须是坚决的,有力的,不能用一种游移不定的语气,自己推翻了自己的按语。有的人在结论里加上“这是我浅薄的意见,不知道对不对”等语,好像是表示客气,实际是大可不必的。又上文分论如太长,太复杂,在总结上文之处应该把他的中心意旨再作扼要的叙述,然后下断语,可使人家更容易明白,上文所举第一第二例,便是这样作的。

以前人论曲子,说起处要如凤头,要冠冕堂皇,中间要如猪肚,要饱满要充实,结处要如豹尾,要有余劲,拿来形容时事论文也一样适用。现在再总括上面全文的意思是:“一个论题到手先从扼要说明这事实经过及其重要性作起,再分条说明我现在对于这论题的意见,最后将上文总括一下而以希望将来之意作结。”这样由过去(事实经过),而现在(我现在的见解),而未来(期望以后),不是层次井然的吗?

时事论文的格式,当然不止这一种,不过这却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我们不论拿哪一个大报的社论来分析,几乎十分之七以上是合乎这格式的。而就初学说,这格式更清楚易学。同学们只要就我上面所说的试作了十篇左右,以后任何论题到手,总可以勉强应付,决不至有意而不能达,或泛滥而无所归。

“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于人。”以前人与文章作法,常不肯轻易指导后生,这并不是他们鄙吝,实际你自己如没相当见解,不仔细体察,告诉了你也没有多大用处的。有人问东坡作文的方法,东坡说:比如城市里,样样东西都有,可是要拿来给自己用,先要有一样东西,这就是本钱。所谓本钱,便是指我们由“学习”与“经验”中得来的见解。上面所陈,只是为初学的便利。同学们要时论写得好,还是要自己多多从写作中、阅读中去找印证,不能专翻来覆去地拿一个死格式来填充!

——第十讲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