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曲蟺学名蚯蚓,蚓原作螾,蚓为或体。何以称蚓?《本草纲目》说:“其如丘,引(虫体弓起)而后申。”蚯蚓蠕虫,平时很少注意,就在三峡工程蓄水的那一年六月一日,《新民晚报》有一篇《水涨上来了——野生动物纷纷“搬家”》的报道。其中一段这样说:“给人记忆最深刻的是浑身是泥的蚯蚓,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岸边的一片土地。可惜它们离开水边没多远,就因为自身行动迟缓,被太阳暴晒而死。”因而想到蚯蚓别名多:如丘螾、蜷韏(chuǎn)、附蚓、寒(xiǎn)、蜿蟺、引无、曲蟺、曲蟮、土龙、地龙子、地龙、朐(qú rùn)等。还想到三峡云阳县东,三坝乡,古代属朐县。《后汉书·吴汉传》注:“朐属巴郡。”朐即蚯蚓,因云阳地区多朐虫,所以县以物名。因虫作县名少见,因而这个县名就改来改去。何时改朐,吴曾《能改斋漫录》引洪庆善话说:巴东、盛山、新浦、通川……天宝元年,更名朐。《通志》说:“开州、盛山、汉朐县。”还有说是秦代更名为朐的。《中国地名语源字典》说秦置恐不确。《始皇本纪》讲到韩非死云阳,没有说到朐,推想还是《通志》说得对。
蚯蚓虽小虫,但它对环境的变异,却十分敏感。报载1987年9月17日,仪征、南京、江阴,都有大批蚯蚓爬出地面,被太阳暴晒而死的新闻。据说,这与日环蚀影响有关。1990年10月9日,上海北新泾镇新泾三村,有成千上万只蚯蚓爬出地面,铺了五十多米的“长蛇阵”。报道也未说明原因。猜想也是环境影响所致。但想不通的是小虫的行动为什么竟会如此一致。
再说朐县位于长江边,其地下湿,蚓虫孳生,土地肥沃。新闻报道说明了这地方两千多年,其地势、其湿度无太大变化。蚯蚓有益于农耕,也说明这里是个好地方。朐风光也好。韩愈在《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中,说他想往那地方:“令欲弃百事,往而与之(韦氏)游,不知其出巴东,以属朐也。”早知是朐,韩愈也早想去一游了。
参环毛蚓 背暗异唇蚓
宁环毛蚓
蚯蚓是益虫,生物学家说它不是虫,是节环动物。它有益于人类。可用它来疏松土壤、改造土壤,用它来饲养家禽、鱼类。还可用于药。蚯蚓也有多种:如一种比较粗大的“参环毛蚓”,头部有前叶、围口节两部分,围口节腹侧有口。眼及触手全部退化。第二节起,每节有刚毛;11至12节始,节间有一背孔。它以腐殖土为食。另有一种称“背暗异唇蚓”,民间称土地龙。背孔自8至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有刚毛四对。这两种都生活在疏松潮湿土壤中。南海有一种宁环毛蚓,它能改造黏性红壤,还有一种艾氏双胸蚓耐寒、喜水,能改造偏酸土壤、泥炭沼泽地①。
刘禹锡说:“朐,蚯蚓也。常在夜间江畔出其身,半跳于空中而鸣。”其实蚯蚓是不会发声的,但“蚯蚓”有一个异名,称“歌女”。李时珍也说,参环毛蚓(白颈蚯蚓)有夜间将头露出地面“打雾”的习性,时时发出“吱吱”哨声②。蚯蚓还有奇特的再生能力。你掐断它,有头的半截,会很快长出尾巴。问题是不能从中切断,只能切近尾的几个环节。犹如壁虎,尾也易断,多数能再生。
注:
①廉养和《蚯蚓本领大》,《新民晚报》1992年4月4日。
②程超寰《蚯蚓地龙歌女》,《新民晚报》2008年4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