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静不失其时

动静不失其时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文小篆《说文》:“静,宷也。从青、争声。”后引申为安静之静。这都是大自然的一种静态的美。所谓“笔正缘心静,书成在力耕”。入静的时刻是心力、才智最活跃、最微妙的时刻。自静其心是最可贵的。③当动则动,当静则静,这才是辩证的。当静的时刻,静下来好好地读书、学习、思考,更好地工作。我们不是静穆主义者,不主张“浑身静穆”。

金文

小篆

《说文》:“静,宷也。从青、争声。”静从青,表色彩,色彩相宜就是静。徐锴曰:“丹青明审也。”是说静有明白、清楚的意思。后引申为安静之静。静是常用词,表静止不动,没有声音。静多褒义,许多人用以为名。静又生发出许多双音词来,内涵丰富,如幽静、冷静、清静、镇静、肃静等等。

静是一种美。人们经常用诗来描摹静境。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独坐、幽篁,写的是幽境。又如王维《送友人归山歌》:“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这是写寂境。再如欧阳修《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里只有天籁,没有人声,写的是静夜。这都是大自然的一种静态的美。其中有寂寞,有纯粹,不是身处闹市的人都能体会得到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般比较小,没有那么开阔,如会场、课堂、书房、宿舍等,那是更需要安静的地方。就因为这小小的时空,是我们学习、工作奋斗的时空。道理很清楚,在会场,只有静静地,才能更好地听讲;在教室里,只有静静地,才能很好地听课、思考、练习。静能生悟,静能生智慧。《内经》讲到:“静则藏神,动则消亡。”静静地思考,思绪才会腾飞。杜甫也说:“静者多思妙,飘然思不群。”再说做文章,思路往往在入静的片刻露头;妙笔生花,其花也往往在静下来的片刻绽放;最难的题目,也是在静静的思考、演算中获释。学书法也是这样,练字一在勤,一在静。所谓“笔正缘心静,书成在力耕”。入静的时刻是心力、才智最活跃、最微妙的时刻。也正如《管子·内业》所谈:“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心性平静,这是一种修养。心境平静的人,不同于那些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人,不会浮躁,不会随意吆喝或随意拉瓜,相反有点自信,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文明的表现。自静其心是最可贵的。钱锺书有句话可记取:“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人们不是常说:“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很对。心静下来,是一个人独立性最强的时刻,认真读书不仅有所得,还能优化自己的品质。即使环境不如人愿,静不下来,也要用自己的毅志力,战胜嘈杂,战胜自己。陈继儒《小窗幽记》中说:“闭门便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要做到这样,全靠自己了。那些不能自制的人,不免可惜,既误了自己,又影响了别人。结果就如莎士比亚所嘲讽的:“充满了声音的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易传》说得好:“动静不失其时。”当动则动,当静则静,这才是辩证的。当静的时刻,静下来好好地读书、学习、思考,更好地工作。当动的时候则动,如运动员“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学生除体育运动外,还应该有劳动、旅游、文娱活动、社会活动等。我们不是静穆主义者,不主张“浑身静穆”。

注:

①《王维集·送友人归山歌》213页,凤凰出版社。

②明陈继儒《小窗幽记》121页,岳麓书社。

③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艮第五十二》427页,齐鲁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