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标语制作方法

改革开放前的标语制作方法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改革开放前的标语制作方法建国之后,标语继续发挥作用,但标语真正发挥威力的却是在“文革”时期。“文革”期间,“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盛况空前,是一片标语的海洋。红色标语铺天盖地,被称作“红海洋”。1960年2月,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标语终于出现在巫峡之巅。

二、改革开放前的标语制作方法

建国之后,标语继续发挥作用,但标语真正发挥威力的却是在“文革”时期。“文革”期间,“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盛况空前,是一片标语的海洋。那时的标语分红、白两类。红色标语是正面宣传,用红纸书写张贴或直接用红颜色原料涂写在公共场所,书写内容如“誓死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红色标语铺天盖地,被称作“红海洋”。白色标语类似于大字报,用白纸书写张贴或用黑墨汁涂写在公共场所,通常是批斗“阶级敌人”的战书。常见的有“舍得一身剐,敢把×××拉下马”、“×××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砸烂×××的狗头”。“走资派”的姓名要用红笔打叉,或将姓名倒写,让“走资派”头朝下等等,花样繁多。那时“天下大乱”,大家可以随意制作、张贴大标语。由于要张贴的标语数量多而可供张贴的墙面又有限,贴出不久就可能被覆盖,因此有的标语末尾写着:“不许覆盖,否则砸烂狗头!”

粗略考量“文革”期间城乡标语的差异,在城市,主要是标语的数量占优势,而在农村,虽然标语的数量比上不城市,但它也有独到的优势,这就是天地广阔,可以创造出城市无法创造的大型标语。当时,全国各地农村地方政府,为了展示雄心壮志,创造宏伟气势,争相用石头或石灰等材料在山坡上“撰写”巨幅标语。如四川省巫山县委决定在巫峡西口的文峰上制作一幅“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垂直排列,乘上水下水轮船的过客都能一目了然。每个字长宽各十丈(33—33米),每笔宽一丈(3.33米),每个字占地1000平方米。标语从山顶竖排而下,五字连缀,可及山半,过往行人仰视时会有惊心动魄的感觉,堪称开天辟地以来举世无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手笔”。1960年2月,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标语终于出现在巫峡之巅。轮船顺江而下,在十几公里外就可以看见那条惊世大标语。(46)

在大跃进时期,出现各地标语攀比的现象。1958年1月,经省、地委撮合,湖南湘乡县与醴陵县两地开展对口赛,两县相互派驻观察员,观察竞争对手“大跃进”的新举措,及时向派出方通报信息。

醴陵县10月用瓷泥在山头上制作了一条鼓舞人心的大型标语。为此,湘乡县委常委研究决定,在东台山制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塔子山制作“苦战三年改变湘乡面貌”共18个字的两幅大型标语,要求规模和气势都要大大超过醴陵,初定每个字按60米见方设计,每个字占地五亩多。不久,三湘四水甚至中国各地都知道湘乡县打造了两条“世界上少见的大型标语”。1959年3月16日,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在湖南省六级官员大会上批评说:“湘乡山头上的大标语,可说是世界第一,劳民伤财。”(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