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傳文本身的語言特點

傳文本身的語言特點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羊傳》除了是《春秋》的闡釋材料,本身亦可獨立成篇,有獨立的語言特點和價值。《公羊傳》中的詞彙問題涉及複音詞、同義詞、典故詞、方言詞等方面,是研究戰國至漢初詞彙史的珍貴語料。又如《公羊傳》中一個特殊的副詞“其諸”,罕見於其他典籍,因而《公羊傳》成爲研究這個詞的珍貴語料。另外大量的詞性活用也是《公羊傳》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主要與《公羊傳》的文體特點有關。

《公羊傳》除了是《春秋》的闡釋材料,本身亦可獨立成篇,有獨立的語言特點和價值。如1.2.1節所分析,《公羊傳》形成於戰國,寫定於漢初,又起源於齊地,必然帶有其所處時代、地域的特色,可資漢語史上橫向和縱向的比較。

《公羊傳》中的詞彙問題涉及複音詞、同義詞、典故詞、方言詞等方面,是研究戰國至漢初詞彙史的珍貴語料。

《公羊傳》中有逾四百個複音詞,包括了單純詞、聯合式複合詞、主從式複合詞、句法結構式複合詞、跨層結構式複合詞等各種形式。其中有一些文獻中第一次出現的新詞,如“偏戰”、“詐戰”、“祠兵”、“致會”、“致伐”、“贅旒”等,考察這些詞語的語義,對古籍注釋、詞典編撰有積極意義。

同義詞如表示貶義的“刺”、“譏”、“貶”、“疾”、“絕”等,根據所貶事件和對象的不同,使用有精確的區別。又如表示言語行爲的“言”、“曰”、“謂”、“語”等,有各自不同的語義和語用環境。同義詞的變換使用,不僅涉及語義場內一系列詞語的意義區別,也是《公羊傳》微言大義的重要體現。

虛詞如介詞“于”、“於”、“乎”,在《公羊傳》中承擔的句法、語義功能有同有異,尤其是“乎”,出現頻率很高,功能最爲複雜,可以與《左傳》、《穀梁傳》中的用例相對照,也可與先秦、秦漢時期的其他典籍中的介詞相比較。又如《公羊傳》中一個特殊的副詞“其諸”,罕見於其他典籍,因而《公羊傳》成爲研究這個詞的珍貴語料。

句法方面,由於文體和內容的局限,《公羊傳》中的句法現象不如《左傳》、《戰國策》、《國語》等長於長篇敘事的文獻那麽豐富,但也有其鮮明的特色。如慣用大量問答形式來闡釋經文,則使疑問詞和疑問句式大大豐富。另外大量的詞性活用也是《公羊傳》的一個顯著特點。如《公羊傳》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稱人?夷狄之也。”又隱公七年:“其地何?大之也。”將名詞“夷狄”、“地”等名詞活用爲動詞形式,指“當作夷狄”、“記錄地點”之義,是其他典籍所少有的。

方言方面,雖然《公羊傳》的目的是解經,並非作者個人的語錄文獻,但公羊氏和胡毋生皆爲齊地人,文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齊方言,此外還有個別的魯方言、關東方言、關西方言等,對此何休作了注釋。這些方言現象有的與語音有關,如《公羊傳》隱公五年:“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得”讀爲“登”,可能表明了齊方言中職部和蒸部的對轉。有的與詞彙有關,如莊公二十四年:“夫人不僂,不可使入,與公有所約,然後入。”“僂”通“屢”,義爲“疾”,是齊地的方言詞。有的涉及語音和語法多方面,如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爲客,伐者爲主。”此二“伐”語音有長短之異,語義有主動被動之別。此皆是十分重要的方言史資料。

最後,將《公羊傳》與共時和歷時平面的文獻語料作比較可發現,它的語言現象較古樸、保守。《公羊傳》雖然流傳於戰國時代,寫定於西漢初年,但語言多存春秋時期的風貌。例如,介詞“於”從戰國時代開始逐漸替代“于”,但在《公羊傳》中,“于”仍然佔主流。又如繋詞“是”的確鑿用例出現在戰國末期,而《公羊傳》中仍沒有用作純粹繋詞的“是”。這主要與《公羊傳》的文體特點有關。它是《春秋》的闡釋文獻,又長於解說義理,行文古樸規整,不易反映新興的語言現象。有鑒於此,可以認爲,《公羊傳》雖然成書於漢初,但其語言仍屬於先秦漢語範圍,可以作爲上古漢語語料來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