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介詞“乎”

介詞“乎”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乎”在《公羊傳》中出現頻率相當高,共有199例,所出現的語義環境亦非常複雜。(哀14)引進時間的用法僅此7例,“乎”字結構皆後置於動詞。但是“乎”結構從不出現在句首。這是“乎”與“於”的一個重要區別。(隱4)《春秋》君弑不討,不書葬,以爲不繫乎臣子也。(僖10)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哀14)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以君子之爲,亦有樂乎此也。

“乎”在《公羊傳》中出現頻率相當高,共有199例,所出現的語義環境亦非常複雜。它的語法、語義功能有以下五大類。

1)引進地點,共58例。

a.動作發生和實現的地點,共38例,如:

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隱5)

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並立乎天下。(莊4)

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莊13)

周公拜乎前,魯拜乎後。(文13)

不與外討者,因其討乎外而不與也,雖內討亦不與也。(宣11)

門于巢者何?入門乎巢而卒也。入門乎巢而卒者何?入巢之門而卒也。(襄25)

此類情況中的動詞(詞組)還有:相處、著、死、葬、有後、雨、在、討、勝、朝、用事、定。

b.動作趨向的地點,共15例:

曷爲不繫乎邾婁?(桓7、莊2、宣9、襄13、昭32)

曷爲不繫乎周?不與伐天子也。(宣元)

趙盾之車右祁彌明者,國之力士也,仡然從乎趙盾而入,放乎堂下而立。(宣6)

莊王伐鄭,勝乎皇門,放乎路衢。(宣12)

歸父使乎晉。(成15)

曷爲不繫乎鄭?爲中國諱也。(襄2)

莒將滅之,故相與往殆乎晉也。莒將滅之,則曷爲相與往殆乎晉?(襄5)

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襄7、襄25)

臨南投策而墜之,陽越下取策,臨南駷馬而由乎孟氏。(定8)

c.動作來源的地點,共5例:

將由乎齊,齊人不納。(僖元)

趙盾曰:“彼何也?夫畚曷爲出乎閨?”(宣6)

莒將滅之,則曷爲相與往殆乎晉?取後乎莒也。其取後乎莒奈何?(襄5)

欒盈將入晉,晉人不納,由乎曲沃而入也。(襄23)

2)引進時間,共7例。

a.動作開始的時間,共5例:

前此,則曷爲始乎此?託始焉爾。(隱2)2次

前此,則曷爲始乎此?僭諸公,猶可言也。(隱5)

其不日何以始乎此?(莊13)

春秋何以始乎隱?何以終乎哀十四年?(哀14)

b.動作終止的時間,僅2例:

至乎日若時而出。(定8)

春秋何以始乎隱?何以終乎哀十四年?(哀14)

引進時間的用法僅此7例,“乎”字結構皆後置於動詞。上文已經提到過,“於”用於引進時間時,常前置於謂語動詞,有時這個位置也就是句首。但是“乎”結構從不出現在句首。正如蒲立本先生(1995[2006]:59)所說:“它可能是個非重讀的成分。”這是“乎”與“於”的一個重要區別。

3)引進對象,共120例。

a.動作的終點、目的,共33例:

與夷復曰:“先君之所爲不與臣國而納國乎君者,以君可以爲社稷宗廟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將致國乎與夷,此非先君之意也。”(隱3)

終致國乎與夷。(隱3)

公子翬諂乎隱公。(隱4)

《春秋》君弑賊不討,不書葬,以爲不繫乎臣子也。(隱11)

隱將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隱11)

至乎地之與人則不然,俄而可以爲其有矣。(桓2)

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其成使乎我奈何?(桓8)

天子嫁女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莊元)

襄公將復讎乎紀,卜之曰:“師喪分焉。”(莊4)

衛人歸之,則其稱齊人何?讓乎我也。其讓乎我奈何?(莊6)

此復讎乎大國,曷爲使微者?(莊9)

蒞盟者何?往盟乎彼也。(僖3)

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僖21)

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使人兄弟相疑,放乎殺母弟者,文公爲之也。(僖28)

此殺其大夫,其言歸何?歸惡乎元咺也。曷爲歸惡乎元咺?(僖30)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文3)

然則周公曷爲不之魯?欲天下之一乎周也。(文13)

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爲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宣12)

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8](成2)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歸惡乎大夫也。(襄2)

謁曰:“……弟兄迭爲君,而致國乎季子。”(襄29)

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襄29)

逮乎火而死。(襄30)

景公曰:“……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請以饗乎從者。”(昭25)

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定10,定12)

……是父之行乎子也;……是上之行乎下也。[9](哀3)

b.動作所關涉的內容,共22例:

先鄭伯有善于鄶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桓11)

何賢乎襄公?復讎也。(莊4)

公子慶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脅公。(莊27)

衛何以不稱師?未得乎師也。(莊28)

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僖10)

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僖10)

何以不書葬?盈乎諱也。(僖23)

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魯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諸此之謂與?”(僖24)

此已取穀矣,何以致伐?未得乎取穀也。曷爲未得乎取榖?(僖26)

介葛盧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不能乎朝也。(僖29)

惡乎淫?淫乎子叔姬。(文14)

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宣15)

曷爲不足乎季子?(襄29)

公扈子者,邾婁之父兄也,習乎邾婁之故。(昭31)

何譏爾?不務乎公室也。(定2)

所樂乎爲君者,欲立之則立之。(哀6)

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哀14)

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以君子之爲,亦有樂乎此也。(哀14)

此用法同於“於”的3)b用法,但是“於+NP”可置於謂語之前,而“乎+NP”仍是置於謂語之後的。

c.動詞的直接對象,共57例,如:

與公盟者眾矣,曷爲獨褒乎此?(隱元)

諸侯時朝乎天子。(桓元)

翬何以不致?得見乎公矣。(桓3)

吾近邑則其言來戰于郎何?近也。惡乎近?近乎圍也。(桓10)

何以不地?近也。惡乎近?近乎圍。(桓13)

莊公將會乎桓,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莊13)

日食則曷爲鼓,用牲于社?求乎陰之道也。(莊25)

大夫不書葬,此何以書?通乎季子之私行也。何通乎季子之私行?(莊27)

(莊公)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將焉致乎魯國?”(莊32)

行誅乎兄,隱而逃之,使託若以疾死然,親親之道也。(莊32)

微國也,曷爲序乎大國之上?(僖2)

微者也,曷爲序乎諸侯之上?(僖8)

惡乎捷?捷乎宋。曷爲不言捷乎宋?爲襄公諱也。(僖21)

其日何?錄乎內也。(僖28)

趙盾之車右祁彌明者,國之力士也,仡然從乎趙盾而入。(宣6)

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宣15)

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爲以外內之辭言之?(成15)

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襄19)

今招之罪已重矣,曷爲復貶乎此?(昭元)

何著乎招之有罪?言楚之託乎討招以滅陳也。(昭元)

比之義,宜乎效死不立。(昭13)

即位不日,此何以日?錄乎內也。(定元)

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與。(定4)

此用法同於“于”的3)c用法,同樣,“乎”之前的謂語動詞對之後的賓語支配性不高,相互的關係不如典型的動賓式那麽直接,“乎”並不是賓語標記。

這種用法的“乎”可參加“何+V+乎+X”結構,共有32例,如: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隱元)

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何言乎高固之來?(宣5)

諱同姓之滅也。何諱乎同姓之滅?(哀8)

孔廣森《通義》卷一:“諸云‘何言乎’者,皆見非經所常言,問何所爲而言此。”趙仲邑先生(1964)、王海棻先生(1982)認爲此結構中“乎”不是介詞,而同於句末的疑問語氣詞。理由是“它們後面的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都不是它們的賓語,而衹是它們前面那個外動詞的賓語”(趙仲邑1964)。這個理由不夠充分。由上所見,“于”和“乎”都能引進動作的直接對象,衹是所連接的動詞及物程度不高,賓語受支配程度不深。前所舉皆陳述句,“于”和“乎”固然不可能是疑問語氣詞。此結構中V和X也是動詞及其直接對象的關係,置於疑問句中,沒有改變它根本的句式,“成乎公之意”、“言乎高固之來”、“諱乎同姓之滅”與“見乎公”、“從乎趙盾”、“饗乎從者”等句法結構是一致的。況且疑問語氣詞都置於句末,沒有在句中之理。所以我們仍然認爲這裏的“乎”是引進直接對象的介詞。

d.比較的對象,共8例:

於讎者將壹譏而已,故擇其重者而譏焉,莫重乎其與讎狩也。(莊4)

貶必於重者,莫重乎其以喪至也。(僖元)

曷爲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宣8)

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宣15)

曷爲以異書?異大乎災也。(定元)

此其稱盜以弑何?賤乎賤者也。賤乎賤者孰謂?(哀4)

這是《公羊傳》中“乎”的獨特用法。先秦秦漢文獻中,引進比較對象的介詞以“於”爲多,而《公羊傳》中全用“乎”。

4)引進來源,共14例。

a.動作的起點、原因,共5例:

以求賂乎魯,魯人不與。(僖元)

宋公釋乎執,走之衛。(僖21)

娶乎大夫者,略之也。(文4)

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襄19)

曼姑受命乎靈公而立輒。(哀3)

b.動作的施事者,共9例:

公子翬恐若其言聞乎桓公。(隱4)

突何以名?挈乎祭仲也。(桓11)

單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莊元)

哀公亨乎周,紀侯譖之。(莊4)

萬嘗與莊公戰,獲乎莊公。(莊12)

鄫子曷爲使乎季姬來朝?內辭也。非使來朝,使來請己也。(僖14)

歸父……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乎介,自是走之齊。(宣18)

王痍者何?傷乎矢也。(成16)

伍子胥父誅乎楚。(定4)

雖然“于”、“於”也有引入施事者的用法,但“于”僅4例,“於”僅1例,而以“乎”爲常。

5)“乎”可與疑問代詞“惡”連用,對動作的處所、對象、來源、性質、內容等發問,共12例。因爲疑問代詞的特性,“惡”總是前置於“乎”。“惡乎”本是一個短語,義爲“在哪裏”,由於經常共現,且總是用在謂語動詞之前,“惡”與“乎”的關係結合得很緊密,易發生詞彙化。關於“惡乎”的詳細分析亦見7.2.5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