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處所疑問詞“惡”

處所疑問詞“惡”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疑問代詞“惡”多與介詞“乎”組合在一起,構成介賓式疑問詞,在《公羊傳》中共出現12次,皆於動詞之前作狀語。《春秋公羊傳詞典》在“惡”條下釋義爲:“怎麽,何。”前者過於局限,後者又過於寬泛,皆未觸及“惡乎”處所疑問詞的本質。至少在《公羊傳》中,對二詞分而釋之,能更好地反映它們的結構和意義的引申。

疑問代詞“惡”多與介詞“乎”組合在一起,構成介賓式疑問詞,在《公羊傳》中共出現12次,皆於動詞之前作狀語。

“惡”的基本功能是詢問處所,有2例:

惡乎用之?用之社也。(僖19)

惡乎用之?用之防也。(昭11)

還有7例,並不詢問具體處所,而是詢問人物、國家、事件等動作的對象,也可以理解爲動作發生的抽象的處所:

惡乎淫?淫于蔡。(桓6)

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惡乎嫌?嫌與鄭人戰也。(桓12)

惡乎歸獄?歸獄僕人鄧扈樂。(閔元)

惡乎捷?捷乎宋。(僖21)

惡乎取之?取之曹也。(僖31)

惡乎淫?淫乎子叔姬。(文14)

季氏之宰則微者也,惡乎得國寶而竊之?陽虎專季氏,季氏專魯國。(定8)

以上的“蔡”、“子叔姬”是“淫”的對象,“與鄭人戰”是“嫌”的對象,“僕人鄧扈樂”是“歸獄”的對象,其餘皆同。最後一例,“惡”詢問的也是陽虎從何處竊得國寶,答句沒有明確說明處所,但回答了竊得國寶的原因,可以理解爲此處的“惡乎”詢問的是抽象處所。

以下3例,則是詢問到何種程度:

吾近邑則其言來戰于郎何?近也。惡乎近?近乎圍也。(桓10)

何以不地?近也。惡乎近?近乎圍。(桓13)

(閔公)顧曰:“……魯侯之美惡乎至?”(莊12)

根據桓公十年何休注,“近乎圍”指侵伐行爲“近都城,幾與圍無異”。“惡乎近”、“惡乎至”詢問的皆是“近於什麽程度”、“到什麽地步”,“程度”亦爲“抽象處所”的進一步引申虛化。

桓公六年條何休注:“惡乎,猶於何也。”莊公十二年條何休注:“惡乎至,猶何所至。”《經傳釋詞》卷四“惡”條:“蓋‘惡’本訓‘何’,‘惡乎’猶言‘何所’,不必訓爲‘於何’也。”裴學海先生在《古書虛字集釋》中也申說了這個觀點。“何所”指“什麽地方”,固然是“惡乎”所問的內容,但從語法學的角度看來,“何所”和“惡乎”在語法結構上是不同的。“何所”是疑問代詞加名詞的偏正結構,而“惡”是疑問代詞,“乎”是關係介詞,它們的組合全然異於“何所”而正同於“於何”,衹是疑問代詞前置而已。《春秋公羊傳詞典》在“惡”條下釋義爲:“怎麽,何。”在“乎”條下釋義爲:“與疑問代詞‘惡’連用,對動作行爲的對象、處所、用途、原因或性質狀態的程度發問。”前者過於局限,後者又過於寬泛,皆未觸及“惡乎”處所疑問詞的本質。

《公羊傳》中有兩處使用單音節疑問代詞“惡”的,皆出現於人物對話中:

闔廬曰:“……僚惡得爲君乎?”於是使專諸刺僚。(襄29)

其言曰:“惡有言人之國賢若此者乎?”(昭31)

前一例中“惡”作狀語,有反詰的意味,此“惡”亦是從詢問地點的代詞引申而來,從詢問具體處所“哪裏”,演變爲詢問抽象的方式或原因“怎麽、爲什麽”。後一例中“惡”則指示地點的意味稍強一些,“惡有”即“哪裏有、怎麽有”。昭公三十一年條何休注:“惡有猶何有,寧有此之類也。”

綜上,“惡”的演變軌跡可以被歸納爲:處所疑問代詞>程度情狀疑問代詞>原因疑問代詞。

“惡”從詢問處所引申爲詢問程度、情狀,又進一步引申爲詢問原因,同樣情況的還有疑問代詞“安”、“焉”等,疑問代詞詢問對象由實變虛,符合人類基本的認知規律。

在各類辭書中,“惡乎”常被作爲一個疑問詞看待,但“惡”和“乎”的關係,無論是語法上還是語義上,還是清晰可辨的,尚未達到邊界的充分融合,詞彙化的程度較低。至少在《公羊傳》中,對二詞分而釋之,能更好地反映它們的結構和意義的引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