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对于日本文字的历史与汉语之关联多有论述,文本拟引用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对此作一概观。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作于1887年,正是日本言文一致运动期间,其卷三十三《文字》描述了日本文字的历史:
日本古时文字,或日有,或日无,纷如聚讼。世传日本元有国字,至推古朝尚存,藏于部家。惟据《古语拾遗》日:“上古无文字,故事口耳相传而已。大江匡房《筐崎记》曰:我朝文字,实始于应神时。”此二书皆去古未远,说当可据。考汉籍未来之先固无文字,然亦有造作形体以记事者。世传有肥人书,有萨人书,女作之类,今犹有存者。虾夷之地,今尚沿用。其五字之外,或亦有变换点画,如罗马数字,或画作,或作鸟兽草木形之类,然俱不可考。近世倡神学说者,谓神代自有文字,所据镰仓八幡寺、河内国平冈寺、和州三轮寺额。有字不可读者,有体不可辨者,有如科斗书者,有如鸟篆书者,仅亦粗具字形。盖上古国造,或各以其意制作,以代古来结绳之用。然书皆同文,文能记事,则汉籍东来后,而后乃知其用也。
1)汉字的借用
“自传汉籍,通人学士喜口引经籍,于是有汉语。”
首先,日语需习汉字之意。“凡汉文中仁义道德、阴阳性命之类,官职法律、典章制度之类,皆日本古言之所无,专用假名,则辞不能达,(中略)日本中古时所著国史,概用汉文,惟召策祝词之类,间借汉文,读以土音,以为助语,旁注于句下。”
其次,日语需借汉字之音。“日本古无文字而有歌谣,上古以来口耳相传。汉籍东来后,乃借汉字之音而填以国语,如《古万叶集》所载和歌,悉以汉字填之,既开后来用音不用义之法。”相应的,汉字在日语逐渐形成两种用法:“一则取其义而不用其音,一则用其音而不取其义。”
2)假名的诞生
在习用汉字的过程中,日本又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表音:“其后遣唐学生基备始作假名。灵龟二年,真备从遣唐使多治比真人县守游唐,历十八午,为天平五年,乃归,赐姓为吉备。朝臣真备在唐请从诸儒授经,诏四门助教赵元默即鸿胪寺为师,献大幅布为贽,所得之物悉贸书以归。名即字也。《周礼》:‘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注日‘古曰名,今日字’,称名盖本于此。取字之偏傍以假其音,故谓之片假名,片之言偏也。(中略)僧空海又就草书作平假名,即今之伊吕波是也,其字全用草书,以假其音,故谓之平假名,平之言全也。”
“自草书平假名行世,音不过四十七字,点画有简极易习识,而其用遂广。”
“凡汉文之不解其音者,则译注其旁以便通解,近多习英文,其地名、人名、事名、物名,概以此译音,亦殊便也。”
“人人习用,数岁小儿学语之后,能读假字,即能看小说作家书,甚便也。考日本方言,不出四十七字中。此四十七字,虽一字一音,又有音有字而无义,然以数字连属而成语,则一切方言统摄于是,而义自在其中。盖语言、文字合二为一,绝无障碍,是以用之便而行之广也。”
3)汉字的难题
首先,用汉字特殊的读音来对应日语特殊的读音,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名物象数用其义而不用其音,犹可以通,若语气文字收发转变之间,循用汉文,反有钩章棘句、佶屈聱牙为病者,故其用假名也。或如译人之变易其辞,或如绍介之通达其意,或如瞽者之相之指示,其所行有假名,而汉字乃适于用,势不得不然也。”
其次,汉字又有同义而异文的特点,也就是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字词来表示。“凡汉文中同义而异文者,日本皆同一训诂,同一音读。实字如川、河之类,虚字如永、长之类皆然。故专用假名而不用汉文,则同训同音之字,如以水济水莫能分辨矣。用假名则不得杂汉文,亦势也。”
最后,汉字字音、字体不易习识。“然汉字多有一字而兼数音者,则审音也难。有一音而数字者,则择字也难。有一字而具数十撇画者,则识字也又难。”
4)新文字的创造
“汉文传习既久,有谬传而失其义者,有沿袭而踵其非者,又有通行之字如御、候、度、样之类,创造之字如辆、绘水作旋涡形,以禳大灾,名之目靳。拇地名,昌有北岛、昌田诸姓,读犹圃字。柠申木名,以之供神,故名。之类,于是侏侑参错,遂别成一种和文矣。”
5)书写与读书
“自假名既作,于是有汉字杂假名以成文者,有专用假名以成文者。”
很值得注意的是,日语创制了假名之后,不仅用于书写,而且也用来读书,用和文训读汉文。“自创此体(按:指上文说的和文,包括假名,包括创制的新文字),习而称便,于是更移其法于读书。凡汉文书籍概副以和训,于实字则注和名,于虚字则填和语。而汉文助辞之在发声、在转语者,则强使就我,颠倒其句读以循环诵之。今刊行书籍,其间假字多者皆训古语,少者皆助语,其旁注一二三、及上中下,甲乙丙诸字者,如乐之有节,曲之有谱,则到读、逆读先后之次序也。专用假名以成文章者,今市井细民、闾巷妇女通用之文是也。”
通过以上的材料,我们对日语的文字的历史做了一点回顾,汉字与假名在历史渊源上就杂糅在一起,汉字在日语中的用法有用义与借音两个方面,而在杂糅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训读体,这种文体将在后面还要详细谈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