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桃李”比喻学生的由来

用“桃李”比喻学生的由来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于是,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受教育后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作“桃李”;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则称为“桃李满天下”。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将军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如果老师教育、培养了很多学生,则可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比喻为“桃李”呢?这里有一个历史典故。

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人,后来由于政见不一,他得罪了魏文侯,却没人肯站出来帮他说话。子质只好辞官独自去了北方。

后来,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抱怨自己栽培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致使他流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夏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叶子乘凉,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扎伤人。因此,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过去培养、提拔的都是一些不值得举荐的人,所以他们也就不会报答你啊。”

又《资治通鉴》中记载:狄仁杰曾荐姚崇等数十人,都为名臣,可称狄仁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于是,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受教育后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作“桃李”;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则称为“桃李满天下”。

趣味链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西汉时候,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赫赫,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中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百姓们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使得树下都走出了一条小路。李广将军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