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众说纷纭的“端午节”

众说纷纭的“端午节”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午日、重午、地腊、中天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吃粽子表示敬祝。传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就要举行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这足以说明早在晋时,端午吃粽子就已成习俗了。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午日、重午、地腊、中天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吃粽子表示敬祝。

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凛《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2.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3.纪念伍子胥说。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其父、兄遭楚平王杀害后,他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并打进楚国,鞭楚平王尸体三百。后吴王夫差打败越国,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太宰伯嚭进谗言,于是夫差赐“属镂”剑令伍子胥自刎,并将伍子胥尸体扔到江中。传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就要举行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4.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5.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历史上某些坏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举五月子”(意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之说,并导致端午的一些民间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这属于封建迷信。

趣味链接

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粽子又称“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四》解释:“古人以葫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魏晋时期,周处在《风土记》曾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足以说明早在晋时,端午吃粽子就已成习俗了。端午节包粽子祭吊屈原,最早见于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亡,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