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大陆第一个以李行健为团长的语言词汇文字学术代表团,应中华语文研习所董事长何景贤博士邀请访问台湾,共同研讨两岸文字词汇问题。两岸相互交流语文上虽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也不免一些词语相互不能理解。在讨论会上台湾学者就问到大陆有“退休”,又有“离休”,两者有什么不同。大陆学者对台湾的“伴手礼、眷村、中古车”等词,也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经过两天坦诚认真的讨论,两岸学者取得不少共识。其中之一就是两岸合编一本词典,反映并整合两岸词语相同相异的情况,以便两岸交流沟通。
经过何景贤策划筹资,两岸学者于1995年开始此项工作。台湾由李鍌任主编,大陆由李行健和陈亚川(陈亚川去世后由施光亨继任)任主编,经过5年努力编成《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当时台湾正由陈水扁当政,两岸隔绝不相往来,该词典出版后也没有受到社会的注意。
后来随着两岸交流往来增多,语言产生障碍的事也就时有发生,甚至闹出笑话。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在清华大学讲话时说:“听到顾秉林校长刚才赞美之词,套用一句北京话,我感到忒窝心了。”此话一出,全场愕然,面面相觑。“窝心”在北京话里是“苦闷、不开心”的意思,同台湾的意思正相反。又如台湾同胞到大陆见饭馆菜单上有“炒土豆丝”,他们很佩服大陆厨师能把“土豆”切成丝炒。原来大陆说的“土豆”(马铃薯)台湾叫“花生”,以致出现了误会。于是两岸合编词典沟通语言的呼声日渐高涨。马英九在当年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时,就提出当政后要两岸合编一本《中华语文大词典》。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双方协商一致,提出两岸民间合作编纂语文工具书的倡议。大陆有关方面经过研究,将合编任务交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为了完成这一新的重要任务,编写组停止了一些其他工作,将主要力量投入两岸合编词典工作。
2010年3月两岸在北京召开合编《中华语文大词典》的协商会,为词典确立了编写原则,制定了编写凡例,正式组成了编写班子。
全部工作分三步走,尽快先编一本《两岸常用词典》,收4万余条目,以应两岸交流急需。第二步计划除前已收的常用词外,再扩充4万多条目成为《两岸通用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已于2012年出版,《两岸通用词典》大陆版也于2015年出版。两岸2014年在北京进行了第十次会商,决定第三步在《两岸通用词典》的基础上扩编成《中华语文大词典》,收词13万至15万条,重点扩充中华文化方面的词语。这项工作大陆方面正积极地进行,预计再用3年时间即可完成。
与此同时,为了两岸同胞交流方便,大陆和台湾还分别编辑出版了两岸生活常用词语对照手册等。大陆出版了《两岸差异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和《两岸生活常用词汇对照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中华语文大词典》应以促进两岸交流,化解语言文字中的歧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在两岸合作、求同存异的原则下,《中华语文大词典》应该是一部旨在反映两岸当代汉语词汇面貌、注释现代字词意义及用法异同为主的中等规模的实用型语文工具书。根据这一思路,《中华语文大词典》在编纂理念上将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立足两岸语文。词典所收字词应限于大陆和台湾语言文字使用范围,不涉及两岸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华人华语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立足当代语文。以大陆和台湾通行的现代汉语词语和用字为主要收录对象,不收已经死亡的古语词和方言土语词以及生僻的词语。
立足本体语文。只收进入普通语文生活的词语,不收语文范畴以外的学科术语和各种专业词汇,重点阐述字词常用含义和用法上的同异,挖掘其文化内涵。
立足描写语文。全面描述两岸语文的真实状况,不评价两岸语言文字政策和具体的规范标准,不将一方的语文规范标准强加于对方。
为了方便两岸同胞使用,决定出版大陆和台湾两种版本,大陆版以大陆的规范字(常说的简化字)打头,后列台湾现用的标准字(一般说的繁体字),台湾版则反之。两种版本均采取字形对照双呈,注音也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双呈的形式。两种版本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应该一致。
词典所收字头和词条,由两岸共同筛选,确定后各撰写一半,然后互相交换,取得共识后再改定。
两岸语文相互关系的定位,决定着双方互动的方向,引领着双方语文词典编辑方针政策的制定。这对于两岸语文能否化异为同,从融合达到统一有重大的影响。
在这种认识下,大陆方面提出了“一语两话”和“一文两体”,作为两岸语文定位的意见。“一语两话”是指两岸的语言同属老“国语”——汉语共同语,但在1949年分治后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出现了两个变体。因此,它们应属于一个共同母语的两种有差别的“话”,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的差异都是汉语共同语中的组成部分,是丰富发展中华民族语言的宝贵财富。它们之间不是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更不是两种不同语言的关系。这在理论上廓清了相互融合、吸收的认识障碍,在思想上求得两岸最大的共识,也为两岸合编语文词典提供了可能性,并创造了和谐的编写气氛。
“一文两体”指现行汉字在两岸的情况。由于两岸对传承汉字政策的不同,大陆简化了400多个汉字,经类推简化后共有2200多个简化字,也就是现行的“简化字”。这些简化字所来有自,大部分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简体字”。台湾保留了传承字,虽然在手写中简体字不少,但书面上两岸文字却形成了差异。台湾叫“正体字”或“繁体字”,称大陆的为“简体字”或“简化字”。这些名称不十分科学确切,因为“正体”是对“俗体”或“讹体”字说的,是一个文字体系中对不同字的称谓,不宜用在两岸文字的名称中。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名称,因其不确切也不宜用在两岸文字的名称中。两岸学者在合编语文词典中已取得共识,称大陆现行用字为“规范字”(经政府正式定名),称台湾现行用字为“标准字”(台湾有关方面发布的字表称标准字体),这正是双方各自的定名,符合两岸语文实际,也为两岸学者接受。
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大词典》大陆编写组代表访问台湾。左起:刘兆玄、王登峰、曹先擢、李行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