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我们汉民族今天的共同语。那么,汉民族共同语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汉民族的共同语其实早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当然了,那时的民族共同语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普通话,而是当时古代的普通话,称作“雅言”,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孔子教学用的也是雅言。孔子曾经有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孔子本人又是今天的山东人,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语言,孔子教的课很多弟子就会听不懂,而弟子们的提问孔子也听不明白。所以,当年的孔子就是用雅言来向弟子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进行教学和交流的。《论语》里就曾提到过孔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语,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对于雅言到底是哪个地方的话,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主要的分歧在于:是洛阳话还是西安话。
有的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人在洛阳建立成周城,把殷的贵族知识分子集中在成周,周人向他们学习文字,周代文字学的就是殷商文字,学文字的时候就按照他们的发音学,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所以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所谓“夏言”就是夏朝人的共同语,是“河洛”话,也就是今天河南洛阳一带的话。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雅言是以周代的主体民族周民族的语言为基础的。雅言的标准音是渭水流域的“镐京”话,也就是今天西安一带的话。这种观点认为,“雅”假借为“夏”。“夏”是西周王畿一带的古名,“夏言”是指王畿或周室所使用的语言。
雅言究竟是洛阳话还是西安话,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早在上古时期,我们中国人就已经有了民族共同语,有了华夏民族的普通话。在古代,上层贵族、官吏、知识分子都用雅言交流、沟通、教书,包括在一些外交重要场合讨论问题的时候,用的都是雅言。
既然早在上古时期已经产生了汉民族的共同语“雅言”,那汉语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汉高祖刘邦最早在陕西汉中建都,并将国号称为“汉”。后来,中原地区以外的人称中原人为汉人,中原人所说的语言便被称为“汉语”,一直沿用下来,这就是汉语的由来。汉语的称谓产生于汉朝以后,但汉民族的共同语则形成于上古时期。明清时期,汉民族的共同语叫“官话”。民国时期,汉民族的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的共同语叫“普通话”。中国古代的普通话虽然不同于现在的普通话,但在今天的普通话里也有一些古音的保留。如我们今天常用的“华诞”一词就来源于古音。在今天的京剧舞台上,韵白里仍有不少“上口字”:如:“日”读i韵,“住、处、书、如”读yu韵,“歌、各”读o韵等,这些都是对古音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