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各地方言与方言之间,各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语音方面差异较大。由于语音的差异,常常会造成不同地区人们的沟通受阻,交流不畅,甚至还闹出许多笑话。在网络上,就盛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某单位的业务员小唐出差来到我国某方言区的一座大都市。一天,他的钱花完了,就到银行去取钱。小唐其貌不扬,而且普通话说不大好,接待他的是一位漂亮的四十出头的女职员。赶巧了,她的普通话也不太好。小唐隔着玻璃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亲切地说道:“大姐,我取点儿钱。”没承想,银行女职员立刻变了脸,怒斥道:“你想干什么?”小唐以为银行女职员没有听清楚,又大声喊道:“大姐,我取钱!”更没承想银行女职员大喊:“有人打劫!”并按响了警报器。就在小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忽然只听脑袋嗡的一声,小唐已被银行保安按倒在地。在派出所里,警察问小唐:“为什么要抢银行?”小唐说:“谁抢银行了?”那个银行的女职员指着小唐说:“就是你要抢银行!”小唐说:“你有什么证据说我要抢银行?”银行女职员说道:“银行里所有的人都听见你在喊:‘打劫,我缺钱!’你缺钱,要打劫。难道不是要抢银行吗?”小唐听罢真是哭笑不得。此事过后,小唐每天都要坚持练习普通话,小唐常对人说:“说好普通话才能保安全。”那家银行的女职员现在也在学习普通话,因为她知道,只有掌握了普通话才不会再发生这样的误会。
我们学习普通话,应该首先明确自己所属的方言区,弄清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所在,特别是要搞明白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语音的差异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纠正方言,提高普通话水平。经过语言学家的调查和科学论证,我国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是这样一个顺序:北方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最小;湘、赣、客家方言次之;吴方言再次之;闽、粤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最大。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强,无论是从语音方面,还是词汇和语法方面差别都不太大。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东南,人们相互通话交流,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这样大范围内语言如此高度一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总体来说,北方方言在声调上也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太原、南京、合肥等地的方言除外),辅音韵尾也跟普通话一样只有舌尖前鼻音韵尾n和舌尖后鼻音韵尾nɡ。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这一点也与普通话的声母特点相一致。
北方方言中的北京话多儿化音,尤其是在发舌尖后音(翘舌音)zh、ch、sh、r的时候容易将这些声母发得比较靠后,把翘舌音发成了卷舌音。如老北京人常说的口头禅“吃了吗?”就会将chī(吃)这个翘舌音发成卷舌音,听起来给人一种大舌头的感觉。
由于赵本山、潘长江、黄宏、巩汉林等东北演员表演的一批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的影响,使得北方方言中的东北话近些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全国形成了一股东北方言热。东北方言有其自身的语音特点,看似平淡却有波澜,语言诙谐幽默。东北方言虽然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但是在声、韵、调等方面与普通话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尤其以声母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容易发成平舌音,而又容易把普通话的平舌音发成翘舌音,这种平翘舌不分的现象,容易引起语音混乱,造成很多歧义,出现交际障碍。例如,把rén mín(人民)说成yín mín、zhū ròu(猪肉)说成zhū yòu。此外,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常常调值发不到位,听起来平淡、含混,缺乏抑扬顿挫和起伏变化。
北方方言中以陕西话为代表的西北方言,这些年也由于一些小品演员和影视演员的演绎,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在一些综艺晚会上还小有市场。与普通话相比,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调上。陕西方言常常把阴平的55调发成31调,把阳平的35调发成24调,把上声的214调发成42调,把去声的51调发成55调。韵母部分差异也比较大,例如,常把mài zi(麦子)说成mèi zi、hē shuǐ(喝水)说成huǒ shuì等。此外,陕西话与普通话相比发音位置稍微靠后,并且鼻音较浓,但比较陕西以外的西北地区其他方言,陕西话的发音位置更加接近普通话(陕北地区除外)。
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极其广阔,但内部一致性很高,一般情况下,各地区人们的彼此交流大都能够听得懂,不过听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各地方言声调的调值差异上。
北方方言部分主要城市的调值差异对照表
2.吴方言
吴方言所在的上海和江浙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吴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声母部分,吴方言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如上海人把wǒ(我)发成nɡó,nɡó这个音普通话是发不出来的,因为普通话里就没有nɡ这个浊音声母。nɡ在普通话里是浊鼻音,只能做韵母。上海人还把shì(是)发成sì,把shànɡ(上)发成sànɡ。在普通话里s是清音,但上海话都发成了浊音。吴方言还常常把翘舌音zh、ch、sh发成平舌音z、c、s。
韵母部分,吴方言多把双元音发成单元音,并多后鼻音韵尾nɡ,如上海人把nǐ(你)发成nónɡ(侬)。
与普通话相比,吴方言声调较多,有7—8个声调,并保留了入声。比如,妻子的妻(qī)在普通话里是q与i相拼,这里的i是长元音,但在上海话中i是短促的入声,类似英语中的短元音[i]。
吴方言发音时,声带振动较多,发音位置与普通话相比均较靠前,说话时口腔开度不大,声音清细、委婉,人们常把吴方言称作“软语”。
3.湘方言
湖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伟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人们对湘语并不陌生,我们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曾感受到湖南方言的魅力。湖南方言(湘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特别是唇齿音f和舌根音h不分;前鼻音n和边音l不分。例如:把hú nán(湖南)发成fú lán、ɡōnɡ fèi(公费)发成ɡōnɡ huì等。
4.赣方言
赣方言由于处于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的四面包围之中,所以没有其他方言那样突出的特点。与吴方言相近的地区像吴方言,与闽方言接壤的地区像闽方言,与客家方言接触的地区又像客家方言。赣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最大的差异是:声母部分不分送气和不送气,一律变成送气清音。
5.客家方言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征,与中古汉语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
声母部分,多送气音。客家方言把塞音和塞擦音不分送气和不送气,基本上都发成送气音,如把kāi bù(开埠)发成kāi pù、zài zuò(在座)发成zài cuò。客家方言还常常f、h不分,如把fénɡ(冯)发成hónɡ。
韵母部分,客家方言没有u音,常把u音发成i音,如把zǔ sūn(祖孙)发成zǐ sūn。客家人一般发不好撮口呼,常把撮口呼韵母混入到齐齿呼韵母中去。如把yú fū(渔夫)发成yí fu、qiān jūn(千钧)发成qiān jīn,把袁先生叫成闫先生。客家人还常把ɑ音发成o音,如把中央的央(yānɡ)发成中庸的庸(yōnɡ)。
声调上,多数地区有六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7个声调。客家方言的“马”听起来很像普通话的“妈”;客家方言的“妈”听起来很像普通话的“麻”;而客家方言的“麻”听起来很像普通话的“马”。
6.闽方言
闽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是:闽方言没有唇齿音f,普通话中凡是以f为声母的音节,闽方言一律发成双唇音b或p。普通话中,以舌尖后音zh和ch为声母的音节,闽方言大多发成舌尖中音d或t。闽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比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有7—8个声调。
7.粤方言
由于粤方言地区除广东和珠三角地区外,还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加之广东及珠三角地区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粤语的影响非常大,在海内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影视剧、港台歌曲中都能够感觉到这种影响,许多人都曾以能讲几句粤语、能唱几首粤语歌为荣,这反映出了经济和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粤语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粤语地区的人们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存在的主要问题。
声母部分:(1)舌尖后音zh、ch、sh和舌面音j、q、x不分,如常把zuò shì(做事)发成zuò xì,把张先生叫成江先生。(2)舌尖前音z、c、s不仅也和舌面音j、q、x不分,而且还和舌尖后音zh、ch、sh相混淆,常把z、c、s发成近似的zh、ch、sh音。(3)广州人也经常n、l不分,如把wú nài(无奈)发成wú lài、kùn nán(困难)发成kùn lán。(4)粤语中没有翘舌音r,广东和港澳地区的人们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常把r音发成i音,如把ɡuó rén(国人)发成ɡuó yín。
韵母部分:粤语韵母多达53个,辅音韵尾非常丰富,除普通话鼻音韵尾n、nɡ之外,还有入声,塞韵尾b、d、ɡ。粤语地区的人们讲普通话时在韵母上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1)由于粤语中双唇音b、p、m,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后面都不跟u音,所以,常把u音发成ɑo音,如把bù ɡào(布告)发成bào ɡào。(2)粤语区的人们常把齐齿呼发成开口呼,也就是把iou发成ou,如把liú(流)发成lóu,把洪流说成红楼。
声调部分:粤语的声调一般有8—9个。粤语区的人们在声调部分的突出问题是上声发不好。很多粤语区的人普通话即使说得已经很好了,但在上声的发音中还会暴露出问题。
北方方言以外的其他六种方言可统称为南方方言。南方方言声调系统比较复杂,声调数目多,调形、调值多样化。
南方方言部分主要城市的调值和调类差异对照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