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的字形结构很复杂,《说文解字》根据“金”的小篆字形,解释为:“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今’声。”即上面的“今”字是声旁,下面的字形表示土中含有金属的颗粒。
小篆的“金”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小篆字形很有道理,但并不符合更早期的金文字形。从金文字形来看,“金”字很可能是根据冶炼金属的操作而造出,上部三角形为坩埚,下部是范器,两点表示有金属的液体从中滴下。
金文的“金”
“金”的本义就是金属,《史记》中说:“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白金”就是银,“赤金”则是“铜”。后来,“金”字才专门表示黄金。用“金”作部首的字都表示金属的名称或金属制成的器具,如“银”“铜”“铁”“釜”“钵”“铃”“锤”“钉”等。也有的字由金属器物发展出引申义,如“鏖”字,本义是一种熬煮的炊具,引申为激烈艰苦的战斗,即“鏖战”。又如“错”字,本义是用金涂饰,涂饰则有复杂的图案,所以引申出交错、错杂之义,再进一步引申为错误、差错。
“金”在中国古代常常与“石”并称,被认为是世上最坚固的事物。《荀子·劝学》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汉末“古诗十九首”之《驱车上东门》云:“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前者说学习贵在坚持,持之以恒,金石也能刻透,后者说凡人的寿命难以预料,远不如金石存世长久,都是基于“金石”坚固无比的特性而言的。
除了“金石”之外,古人还有“金兰”的说法,“义结金兰”是我们在古典小说里常见的情节,指朋友间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或姐妹。这个成语源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强调两人情比金坚,团结一心的誓言就如兰花一般高洁芬芳,是古代朋友相交的最佳境界。
不过,也不是所有“金兰之交”都能保持纯洁的友谊。《世说新语》曾记载:“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公”名山涛,“嵇、阮”指嵇康、阮籍,这三人都是曹魏末期“竹林七贤”中的领袖人物,据说他们在初次会面时便一见如故,结为金兰之交。然而,当曹氏与司马氏集团发生政治冲突时,嵇康、阮籍同情曹氏,山涛却站在司马氏一边,由此嵇康写下《与山巨源(山涛)绝交书》,自明志趣,不再与山涛为友。
鉴往知来,可见“金兰”二字不宜轻言,除非确定志同道合。否则,在当今这个充斥着“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时代,友谊的小船岂不更是说翻就翻?
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匈奴墓地出土的金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