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欲的对立面

人欲的对立面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的繁体写作“禮”,最初单写作“豊”,是个合体象形字。“礼”是“仁”的外化,“仁”是“礼”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当然不是,那些都是虚伪、肤浅的“礼”,真正的“礼”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它是因“仁”而自发表现出来的。而“礼”恰恰是欲望的对立面,它能帮助人们克制私欲、平衡身心,因此,我们需要“礼”的回归,需要“礼”引导欲望成为进步的动力。

11

“礼”的繁体写作“禮”,最初单写作“豊”,是个合体象形字。“豊”字下面的“豆”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豆子”的“豆”,在西周、春秋时期,它主要表示一种容器,用来盛放食物。

11442                    11443                          Image_530

甲骨文的“豊”           金文的“豊”        小篆的“豊”和“禮”

古时盛放食物的容器很多,有不同的形状,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些字大都是象形字,如“鬲(lì)”“鼎”等。

11465                            11466                            11467

甲骨文的“鬲”             金文的“鬲”         小篆的“鬲”

11468                              11469                       11470

甲骨文的“鼎”          金文的“鼎”           小篆的“鼎”

“豆”是容器,上部则象容器的口和其中盛放的食物之形,合起来的“豊”字就表示祭祀仪式中的供品[“豊”字跟“豐(丰)”本是同形字,详见“丰”字一节],又引申为仪式、礼仪、规则制度等义。后来,人们在“豊”字的基础上添加了形旁“示”,就是“禮”字了。

我们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形“礼”很早就出现了,《说文解字》里就收为“古文”。可以说,一开始,“礼”和“禮”就是一对异体字,只不过古人更多地使用“禮”字罢了。

1

“礼”与“仁”是孔子儒家最基本的两个原则,孔子之后,“仁”学主要由孟子继承,而“礼”学则主要由荀子继承。“礼”是“仁”的外化,“仁”是“礼”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论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难道“礼”仅仅是玉器、丝织品等礼物或礼器吗?当然不是,那些都是虚伪、肤浅的“礼”,真正的“礼”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它是因“仁”而自发表现出来的。

儒家推崇的“礼”,是指周公创立的“周礼”。那么,怎样做才能由“仁”来实现“礼”呢?孔子告诉我们:“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只有“克己”,才能“复礼”。宋儒朱熹解释这段话说:“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简言之,要做到“礼”,就得严于律己、自我约束。

后来朱熹索性将“克己复礼”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理论在20世纪曾经受到剧烈的批判,不过实际上,朱熹的本意还是劝人向善,只是“灭人欲”三字说得太绝对,难免引人非议。

当今社会,物质丰富,知识爆炸,人欲日益膨胀。而“礼”恰恰是欲望的对立面,它能帮助人们克制私欲、平衡身心,因此,我们需要“礼”的回归,需要“礼”引导欲望成为进步的动力。

11495

河南光山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礼器——豆




2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