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由“老”字(省略下“匕”)和“子”字组成,《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个解释非常清楚明白,却并非“孝”字的本义。在早期的金文中,“孝”字常与“考”字通用。
金文的“孝” 金文的“孝” 小篆的“孝”
“考”字的本义并非我们今天常说的“考试”,《说文解字》“考,老也”,认为“考”跟“老”是同义词。而在金文中,常出现“用享用考”“用享用孝”等文字,是祭祀中进献供品时的固定用语。所以,这里的“考”和“孝”都表示敬事祖先之义。“孝”和“考”,字形相近,用法相同,最初只是异体字。后来,“孝”字因为下面的字形与“子”接近,正可取“子承老”之义,就被选中赋予了新的特定含义,表示专门地善事父母。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汉代就有《孝经》,被列入儒家经典。历朝统治者都奉行“以孝治天下”,并将“孝”字嵌入皇帝的谥号,如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而“不孝”在古代则算是大罪,东汉末年,著名文人孔融便因发表了“不孝”言论被曹操借此诛杀。
“孝”主要指子女给予父母长辈的精神慰藉和物质赡养,“孝道”是家庭和睦的保证。传统农业社会中,体力劳动能力决定经济基础,所以子女对父母的“孝”更多体现在物质层面。进入现代文明后,由于体力劳动不再与经济水平直接挂钩,政府也为养老提供了社会保障,因此“孝”的内涵也渐渐从以物质层面为主转向以精神层面为主。
作为精神慰藉的“孝”强调陪伴与顺应。“陪伴”就是“常回家看看”,“顺应”则是指与父母长辈聊天、沟通的时候,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为他们着想,不要将自己的个性强加于人。《论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要做到“孝”,关键在于“敬”,在于尊重。不过,无论陪伴还是顺应,“孝”的前提都应该是子女自身事业有所发展,能够自立、自爱、自强,相信这也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
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孝子棺”线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