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是一个象形字,象一种斧形器具。“士”字的本义是使用这种器具的人,即少壮的男子,又表示较低等级的贵族和军队中的士兵。
金文的“士” 小篆的“士”
“士”作形旁的字很少,都跟青年男子有关。如“壮”字,繁体写作“壯”,《说文解字》:“大也。从‘士’,‘爿(qiáng)’声。”“壯”字的本义就是强壮。“爿”象古时垒墙时用的版筑之形,是“牆(墙)”的本字。“爿”字经常用作声旁,如“戕”“將(将)”“牀(床)”等。
再如“壻”字,《说文解字》:“夫也。从‘士’,‘胥’声。”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婿”字。夫婿本指男子,用“士”旁正合适,但也许因为用作偏旁,“士”很容易跟“土”相混,所以为了表义明确,人们最终用“婿”字替代了“壻”。
春秋战国时期,从较低等级的贵族发展出的“士”的阶层成为知识分子的代表。《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成为士人的精神宗旨。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现了士人心系天下的追求,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
古代社会中,“士”是知识分子,更是国家栋梁,“士”的责任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士可杀,不可辱”——“士”象征节操;“士为知己者死”——“士”象征情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士”象征进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士”象征坚持。没有“士”的群体,就支撑不起国家的希望;没有“士”的美德,就支撑不起国家的荣誉。
今天,随着教育普及、学历提升,知识分子的队伍已经庞大得看不清边际。“士”的数量增加了,它的质量会不会有所下降呢?
当代的青年才俊们是否依然心系天下、志存高远?抑或两眼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只盯着手机、电脑、娱乐头条?
也许社会越发展,人类越忙乱;时代越进步,人类越无助。自顾不暇的我们渐渐淡忘了“士”的身份,但请不要忘记“士”的精神,不要忘记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中的士大夫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