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字,繁体写作“寶”,上面的“宀”表示屋子,下面的“王(玉)”和“貝(贝)”则表示屋子里存放的贵重财物。“缶”是声旁。早期的古文字里“宀”下的部件多少不尽相同,有“玉”(或两个“玉”,即“珏”)和“贝”组合的字形,不含“缶”,则是完全的表意字。还有省略了“玉”或“贝”的,甚至有“玉”和“贝”全都省去,只保留声符“缶”的。此外,还有增添形旁“畐”(表示酒樽)的,多种多样。今天的简化字则省去“贝”和“缶”,只保留了“玉”。从“宝”字的不同写法,我们可以领略表义的汉字通过部件变换造成的繁简的不同变化。
甲骨文的“寶”
金文的“寶”
小篆的“寶”
“宝”是珍贵的物品,古人也常用“宝”来表示敬称,如跟皇帝有关的“宝位”(帝位)、“宝祚”(帝位,国运)、“宝册”(帝王用来上尊号或册封的诏册)、“宝仗”(天子的仪仗)等,跟宗教有关的“宝塔”(佛塔)、“宝山”(佛僧神道居住的山)、“宝刹”(佛土,也指佛寺)、“宝卷”(一种佛经讲唱文学形式)等。
近年来,中国掀起“收藏”热潮,“淘宝”“拍宝”“鉴宝”……与“宝”相关的词汇迅速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的人把玩手串核桃、闲逛旧货市场、观看收藏节目、参加拍卖活动,甚至将艺术品收藏当作一种时尚的投资方式。爱“宝”之心,人皆有之。不过,有人以此为乐趣,有人以此为赌戏,有人因此发达致富,有人因此倾家荡产,可见,爱“宝”的动机和方法不同,其结果也千差万别。
收藏须戒贪。“宝”物虽价值千金,亦当量力而行、取之有道。人们往往因某类藏品市场升值便蜂拥而上、盲目跟风,事后想来,多半得不偿失。此乃假藏“宝”而真爱“财”也,既是假藏宝,真正的宝物又怎会落入你的囊中?
其实中国古代的收藏,完全与投资无关,而是文人雅士的情趣所钟。古人藏“宝”主观上往往是为学习、研究,提升自身相关修养,客观上则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总结,譬如宋代金石家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收藏金石刻词,元代画家倪瓒收藏前人字画。对古代藏家来说,收藏是一种情怀,绝非谋利手段,“藏宝”贵在“藏”,贵在珍惜,贵在传承。但愿当下的“藏宝人”也能早日从一夜暴富的迷梦中觉醒,追古人遗风,知收藏真谛,做有文化的收藏大家。
河南巩义北宋永熙陵前献宝番臣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