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繁体写作“書”,这个“書”字形,也是隶定后笔画减省了的,我们通过其金文和小篆字形,可以看得更清楚。“書”是一个形声字,从“聿”,“者”声。
小篆的“書”
“聿”就是“笔”的本字,“笔”的繁体字写作“筆”,是在“聿”的上面加了“竹”旁,表明笔的材料是竹子。今天我们使用的简化字“笔”则是把原来的象形部件“聿”改为表义部件“毛”。
甲骨文的“聿” 金文的“聿” 小篆的“聿”
“者”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经用作虚词,本义很难考证。“者”字常用作声旁,如“诸”“猪”“褚”“渚”等字。有趣的是,《说文解字》中的“著于竹帛谓之书”,正是用了一个“者”作声旁的“著”字来解释“书”字的,“书”“著”声旁相同,读音相近,这种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本字方式称为“声训”,在汉代颇为流行。
“书”字的本义就是书写,后引申为书写下来的记录,就是书籍的“书”了。
中国古人在发明“书”字时,绝对想不到几千年后人们的书写方式会由执笔变为键盘输入。信息时代,一排排整齐的印刷体汉字泯灭了“字如其人”的个性特征,又有多少人感慨自己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而“提笔忘字”?今天,人们的书写越来越与笔疏远,不动笔的日子,我们不觉得少了点什么吗?
在古代,书写是一种美学,行楷隶篆、起承转合,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孔子教学,以“六艺”为基本功,其中就有“书”——书写。儒家认为,书法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书写的过程,可以教会人们稳健沉着、忍耐精进、神闲气定、处变不惊。道家和佛家同样崇尚书法,以之为澄心悟道的方便法门。
唐代孙过庭《书谱序》强调书写之道在于“心手合一”“心悟手从”“意在笔先”,所谓做事先做人,提笔写字之前必须正心诚意。除此之外,孙过庭还提到“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因为书法相对于绘画等其他平面艺术形式具有结构简省的特点,所以特别注重每一笔画的风骨气力,这就要求书写者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人格的塑造。
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焦虑、浮躁。此时此刻,捡起书写的艺术,正是当务之急。书法不该仅仅作为文化遗产供奉在象牙塔内,它应该重新走进民间,活生生地呈现于每个中国人的笔端。
唐人写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