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歌谣在数百年来产生了数千首,大体可分为:劳动歌(含工人歌、盐歌、渔歌、田歌、号子)、斗争歌(含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义和团时期)、时政歌谣、仪式歌(含时令歌、节俗歌、婚嫁歌、丧歌、寿歌、盖房、上梁歌、出会歌)、情歌、生活歌谣(含日常生活歌、怨歌、景物歌、养生歌)、劝诫歌、儿歌(含娱儿歌、游戏歌、启蒙歌、事象歌)、谐趣歌(含童趣歌、谐趣歌)、历史传说歌、风物歌(含天津论、杨柳青谣、市井谣)十一大类。其中,盐歌、谐趣歌、风物歌等都是天津独有的类别,是在其他城市和地区见不到的民间文学样式,具备特殊的文本形态、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含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在劳动歌中,最能体现天津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是盐歌。天津的盐文化影响深远,所产长芦盐质好量大,曾供应北方,范围及半个中国,现搜集到的几十首盐歌,有明代的《悯盐丁》、清代的《十等灶户歌》等老歌谣,生活气息浓郁感人。
1900年庚子事变,天津是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的最重要的城市。一直流传的一批义和团歌谣,如“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了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鬼子楼,灭了鬼子教。杀了洋鬼子,再跟大清闹。”朗朗上口,反映出底层人民敢于反抗侵略者的斗争精神。也有反映城市动态的,如:“四条马路架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红牌蓝牌到老站,黄牌花牌去海关,绿牌电车西开教堂转一转。”还有:“电车公司西南角,投资建厂比国佬。按班发车喊编号,铃铛一响出来了。两条轨道一根线,两间小屋满街跑。二分三分一张票,小铜喇叭叫声高。”生动地记录下当时津沽大地出现有轨电车这一新生事物带给市民的深远影响。还有:“天津卫,新三宗宝:磨剪子磨刀吹洋号,三轮车的蹬子往后倒,万国桥能起又能落(读‘涝’音)。”万国桥即现在的解放桥,法国人修建,能够升降开启,为的是方便过船。连走街串巷磨剪子的普通手艺人都赶时髦,使用上了从西洋进口的乐器来招揽生意,从中窥视到西风东进后所产生的社会变化。[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