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谣谚韵律美

天津谣谚韵律美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谣的音乐美,集中体现在节奏和韵律的安排上,主要指押韵。这首歌谣的内容不一定与史实相符合,但反映出军阀混战时期军事方面的混乱情况。旧时天津东郊民谣:“腥气哄哄于(鱼)庄子,脏脏呵呵朱(猪)庄子,哩哩啦啦荒草坨子。”天津人心口相传创作了许多谣谚,至今在社会上广泛流传。[1]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年。

民谣的音乐美,集中体现在节奏和韵律的安排上,主要指押韵。押韵就是选择同韵的字,把它们有规则地安排到诗行中,使同韵成分在诗作中重复出现,从而强化诗歌的节奏,构成同韵相应、回环流畅的韵律美。所谓押韵,就是把韵安放在句末的音节上;处在句末而又押韵的字就是“韵脚”。安排和谐的韵脚,既增强了诗歌回环的韵味,也突出了抑扬的节奏。

在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时期,天津流行一首歌谣,涉及多位历史人物的人名:“兵队马队洋枪队,张勋要打段祺瑞。段祺瑞没有子儿,一心要打吴小鬼儿。吴小鬼儿没有枪,一心要打张宗昌。张宗昌没有人,一心要打张作霖。张作霖他不干,坐着飞机扔炸弹。”这首歌谣的内容不一定与史实相符合,但反映出军阀混战时期军事方面的混乱情况。但在形式上追求口语化的语言,在修辞上使用顶真,而且合辙押韵。

旧时天津东郊民谣:“腥气哄哄于(鱼)庄子,脏脏呵呵朱(猪)庄子,哩哩啦啦荒草坨子。”荒草坨村分南坨和北坨,两坨相距一公里,其间这里住着三户,那里住着两户,故谓哩哩啦啦。

在抗日战争时,天津流传一时的《为汉奸画像》:“一副奴才相,两手往下垂,三角眼闪亮,四棱脸堆媚,五官不端正,六神透阴气,七寸长脖子,八两小脑袋,九根黄胡子,十分不像人。”刻画出汉奸的典型形象。

春节的节日氛围的烘托也依靠歌谣的助力,如:“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宥,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民谣民谚是群众在实践中的口头创作,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其中内容多为心声和经验,有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传承能力。天津人心口相传创作了许多谣谚,至今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天津谣谚似乎更讲究押韵,追求韵律。

[1]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年。

[2]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