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傳》和《鄭箋》

《毛傳》和《鄭箋》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詩故訓傳》,簡稱《毛傳》,這是現存的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傳注。《漢書·藝文志》“六藝類”“詩家”著録《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不過,《毛詩故訓傳》本於戰國時師説,至遲寫定於漢初,這是可以肯定的。《毛傳》的訓詁包含多方面的内容,簡介如下[2]。(四)解釋詞義 這是《毛傳》的主要内容。《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行。”

《毛詩故訓傳》,簡稱《毛傳》,這是現存的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傳注。《漢書·藝文志》“六藝類”“詩家”著録《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關於《毛詩》的傳授源流和《故訓傳》的作者,《漢書·藝文志》説:“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又《儒林傳·毛公》説:“毛公,趙人也,治《詩》,爲河間獻王博士”,都語焉不詳。到了三國時代,吴國的兩位學者陸璣和徐整對此才有了較詳的叙述。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孔子删《詩》,授卜商,商爲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1]《經典釋文·序録》引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人大毛公,毛公爲《故訓傳》於家,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爲河間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故不列於學。”兩家之説雖然系統分明,實際上多有虚構的成分,並不完全可靠。不過,《毛詩故訓傳》本於戰國時師説,至遲寫定於漢初,這是可以肯定的。

《毛傳》的訓詁包含多方面的内容,簡介如下[2]

(一)解釋題意 《毛詩》“大序”中講《關雎》的一段和每篇詩前面的“小序”就都是説明全篇的主題旨意的[3]

(二)離析章句 這都注於每篇詩之後。如:“《關雎》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這就是説,《關雎》這篇詩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四句,其餘二章每章八句。“《東山》四章,章十二句。”這就是説,《東山》詩共分四章,每章十二句。

(三)説明章旨 如《豳風·東山》序:“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樂男女之得及時也。”

(四)解釋詞義 這是《毛傳》的主要内容。例如《周南·汝墳》首章:“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毛傳(以下簡稱“傳”):“遵,循也;汝,水名也;墳,大防也。枝曰條,榦曰枚。”這裏“遵,循也”是以同義詞爲釋,即所謂“訓詁相代”;“汝,水名也”是以類名爲釋;“墳,大防也”是以“定語+大名”爲釋,即所謂“屬中求别”;“枝曰條,榦曰枚”是辨析同義詞。《汝墳》二章:“伐其條肄。”傳:“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這是所謂“後訓足成前訓”,説明“肄”訓“餘”,但這裏又不是一般的“餘”,而是特指“斬而復生”的餘蘖。《鄭風·大叔于田》:“叔在藪。”傳:“藪,澤,禽之府也。”這也是以後訓足成前訓,使被釋詞在原文中的含義更爲明確。《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行。”傳:“行,行道也。”這是用複合詞釋單純詞,以確定被釋詞的詞性和意義;這裏就是説明“行”是名詞,當“道路”講,以免讀者誤會爲動詞“行”。《邶風·匏有苦葉》:“雝雝鳴雁。”傳:“雝雝,雁聲和也。”《小雅·裳裳者華》:“裳裳者華,芸其黄矣。”傳:“芸,黄盛也。”“雝雝”本訓“聲和”,“芸”本訓“盛”,這裏分别解爲“雁聲和”和“黄盛”,是聯繫上下文爲釋。《小雅·大田》:“以其騂黑。”傳:“黑,羊、豕也。”“黑”本無“羊”、“豕”義,“黑,羊、豕也”是解釋詞在特定語言環境的用法[4],等於説“黑,謂羊、豕也”,或者“黑,此指羊、豕”。《邶風·旄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傳:“不東,言不來東也。”這是注明被釋詞的詞性,即説明這個“東”是名詞用如動詞。又《谷風》:“有洸有潰。”傳:“洸洸,武也;潰潰,怒也。”這是解釋詞義兼釋詞性,説明這類“有”字式相當於重言[5],都是形容詞。《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傳:“有周,周也。”這是解釋詞義兼釋構詞法,説明這類“有”只是名詞的前加成分,無實義。《豳風·七月》:“取彼斧戕,以伐遠揚。”傳:“遠,枝遠也;揚,條揚也。”這是説明省略法:“遠”是“遠枝”之省,“揚”是“揚條”之省。又:“八月斷壺。”傳:“壺,瓠也。”這是以本字釋假借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傳:“干,扞也。”這是以同源詞爲釋。《兔罝》首章的“干城”和二章的“好仇”[6]、三章的“腹心”都是並列結構的名詞性詞組或複合詞,“干”義爲“盾,盾牌”。“干,扞也”乃是説明“干”得名於“扞”(扞衛、扞禦、扞蔽),即是説此物是以其功能或作用而得名。

(五)解釋語句 例如《鄘風·君子偕老》:“鬒髮如雲。”傳:“如雲,言美長也。”這是解釋詞組“如雲”在這裏的比喻義。《邶風·緑衣》:“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傳:“古之君子實得我之心也。”這是串講句意,並表示“古人”是“實獲我心”的主語,兩個詩句(verse lines)是語法上的一個句子(sentence)[7],即陳奂《詩毛氏傳疏》所謂“合二句爲一句”。《大雅·公劉》:“執豕于牢,酌之用匏。”傳:“酌之用匏,儉以質也。”這是説明詩句所含的言外之意。

(六)記述典章制度 例如《周南·葛覃》二章:“爲絺爲綌。”傳:“古者王后織玄紞,公侯夫人紘綖,卿之内子大帶,大夫命婦成祭服,士妻朝服,庶士以下各衣其夫。”三章:“言告師氏。”傳:“古者女師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祖廟未毁,教於公宫三月;祖廟既毁,教於宗室。”《召南·采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傳:“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於宗室,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傳:“一命緼芾黝珩,再命赤芾黝珩,三命赤芾蔥珩,大夫以上赤芾乘軒。”

(七)引證故事、史實 例如《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傳:“斯人自謂辟嫌之不審也。昔者顔叔子獨處於室,鄰之釐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顔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摍屋而繼之。自以爲辟嫌之不審矣。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魯人有男子獨處於室,鄰之釐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託之,男子閉户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爲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子(孔疏作“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傳:“古公處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君子不以其所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去之,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從之如歸市。”

《毛詩箋》,東漢鄭玄撰,通稱《鄭箋》。所謂“箋”含有補充、訂正“傳”的意思,即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也提出跟《毛傳》不同的見解。《鄭箋》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幾方面[8]

(一)注釋《詩序》 《詩序》前此無注,鄭玄給其中一部分加了注釋。例如《陳風·衡門》序:“衡門,誘僖公也,愿而無立志,故作是詩以誘掖其君也。”鄭箋(以下簡稱“箋”):“誘,進也;掖,扶持也。”這是注釋詞義。《檜風·素冠》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箋:“喪禮:子爲父,父卒爲母,皆三年。時人恩薄禮廢,不能行也。”這是注釋禮制。《豳風·七月》序:“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也。”箋:“周公遭變者,管、蔡流言,辟居東都。”這是注釋史實。

(二)申述《毛傳》 例如《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傳:“石雖堅,尚可轉;席雖平,尚可卷。”箋:“言己心志堅、平,過於石、席。”《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爲谷,深谷爲陵。”傳:“言易位也。”箋:“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處上之謂也。”《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傳:“刺,責。富,福。”箋:“天何以責王,見變異乎?神何以不福王,而有灾害也?”

(三)補正《毛傳》 例如《豳風·七月》首章:“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箋:“褐,毛布也。卒,終也。”這是補注《毛傳》未注的詞義。五章:“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箋:“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謂蟋蟀也。”這是補注《毛傳》未加解釋的語法,説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三個分句的主語都是探下而省。《小雅·車攻》:“東有甫草。”傳:“甫,大也。”箋:“甫草者,甫田之草也。鄭有甫田。”這是提出跟《毛傳》有所不同的説法。

《詩經》的《毛傳》和《鄭箋》都屬於最重要的古傳注之列。由於作者時代近古,學有師承,他們所作的解釋一般説來可靠程度較高。不過,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們的解釋也不可避免地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大致説來,關於詞義的注釋大部分是可信的,而關於詩旨的闡述則存在着不少的誤解和曲説。我們閲讀和利用這兩種著作,必須用批判的眼光審慎地加以去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