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有系統的訓詁專書。它對後世的訓詁學有很大的影響,在古漢語和漢語史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漢書·藝文志》:“《爾雅》[9],三卷二十篇。”但今本只有十九篇,即: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宫、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這十九篇可以分爲兩大類。“釋詁”、“釋言”、“釋訓”爲一類,解釋的是非名物詞語[10];“釋親”以下十六篇爲一類,解釋的是名物詞語:“釋親”解釋親屬稱謂,“釋宫”、“釋器”、“釋樂”解釋人所製作的器物的名稱,“釋天”至“釋水”解釋自然現象和山川地理的名稱,“釋草”至“釋畜”解釋植物和動物的名稱。這種詞彙分類法爲後來很多訓詁書所模仿。
《漢書·藝文志》把《爾雅》附在“《孝經》類”,没有題作者姓名。從東漢末鄭玄以來[11],關於《爾雅》的作者和撰成時代有各種不同的説法[12]。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爾雅》不是一人所作,先秦已有雛形,最後寫定在西漢時[13]。
《爾雅》的撰著宗旨在於“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14]。(《釋詁》“初,始也”條郭注)書中網羅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漢語詞彙,内容很豐富,可以説是先秦至西漢訓詁資料的總匯。單就采自書本的材料來看,其來源就是多方面的。如[15]:《釋天》云“暴雨謂之涷”,此取《楚辭》之文也[16];《釋天》云“扶摇謂之猋”,《釋蟲》云“蒺藜,蝍蛆”,此取《莊子》之文也[17];《釋地·四極》云“西王母”,《釋畜》云“小領,盗驪”,此取《穆天子傳》之文也[18];《釋地》云“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虚比,爲邛邛岠虚嚙甘草;即有難,邛邛岠虚負而走,其名謂之蟨”,此取《吕氏春秋》之文也[19];《釋水》云“河出崑崙虚”,此取《山海經》之文也[20];《釋鳥》云“爰居,雜縣”,此取《國語》之文也[21]。如是之類,不可殫數。此外,采自口語的材料看來也不少,書中那些文獻無徵的詞當中至少有一部分就屬於這一類。
《爾雅》訓釋詞語的方式可以分爲三大類:
(一)匯集具有相同、相近意義的或者具有某種相關性的一組詞,用一個比較普通的詞來作釋,如《釋詁》;也常用一詞對一詞的方式來作釋,如《釋言》。對非名物詞的訓釋一般都采用這種辦法。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釋詁)
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釋詁)
迓,迎也。(釋詁)
殷、齊,中也。(釋言)
征,邁,行也。(釋言)
逆,迎也。(釋言)
競,彊也。(釋言)
遇,偶也。(釋言)
甲,狎也。(釋言)
務,侮也。(釋言)
葵,揆也。(釋言)
燬,火也。(釋言)
斯,離也。(釋言)
迺,乃也。(釋言)
,嗟也。(釋言)
明明、斤斤,察也。(釋訓)
祁祁、遲遲,徐也。(釋訓)
蒹,薕也。(釋草)
茦,刺也。(釋草)
鏝謂之杇。(釋宫)
不律謂之筆。(釋器)
在這一類訓釋裏,有的是以今詞釋古詞,或以通語釋方言,有的只是把古今方俗語中義同或義近的詞排列在一起。因此,在每一詞條裏訓釋詞和被訓釋詞之間以及幾個被訓釋詞之間的關係是各種各樣的,必須通過分析研究才能辨識清楚。比方説,有的是一般同義詞,如:“征、邁,行也。”[22]有的是方言同義詞,如:“斯,離也。”[23]“鏝謂之杇。”[24]有的是一般同源詞,如:“迓,迎也。”“競,彊也。”“遇,偶也。”“蒹,薕也。”有的是方言同源詞,如:“逆,迎也。”[25]“燬,火也。”[26]“茦,刺也。”[27]“不律謂之筆。”[28]有的是異字同詞,如:“迺,乃也。”“,嗟也。”所謂解釋經典文字假借的也可以歸在這裏,如:“甲,狎也。”[29]“務,侮也。”[30]“葵,揆也。”[31]
關於這第一類訓釋方式,有兩點值得注意,就是:由於被訓釋字不止一義而有所謂“文同訓異之例”[32],即相同的字用了不同的字來訓釋;由於訓釋字不止一義而有所謂“訓同義異之例”[33],即在一組被訓釋字中有的要取訓釋字的甲義,而有的要取其乙義。前者如:
懌、悦、愉,樂也。悦、懌、愉,服也。(釋詁)
幠、厖,有也。幠、厖,大也。(釋詁)
濟,渡也。濟,成也。濟,益也。(釋言)
以第一條爲例,被訓釋字“懌”、“悦”、“愉”既有“樂”義(本義),又有“服”義(引申義),所以用了不同的字來作釋,以求完備。其餘二條仿此。
後者如:
育,孟、耆、艾,正、伯,——長也。(釋詁)
棲、遲、憩、休、苦,、齂、呬,——息也。(釋詁)
台、朕,賚、畀、卜、陽[34],——予也。(釋詁)
在第一例裏,訓釋字同是一個“長”,但在被訓釋字中“育”是長養的長,“孟”、“耆”、“艾”是年長、長老的長,“正”、“伯”是官長、首長的長。在第二例裏,訓釋字同是“息”,但在被訓釋字中“棲”、“遲”、“憩”、“休”、“苦”是止息的息,“”、“齂”、“呬”是氣息的息。在第三例裏,訓釋字同是“予”,但在被訓釋字中“台”、“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予(yú),“賚”、“畀”、“卜”、“陽(錫)”是給予、賜予的予(yǔ)。
由此可見,在《爾雅》“甲、乙、丙,丁也”這樣的詞條裏,甲、乙、丙分别和丁具有同義關係,可以互訓,但甲、乙、丙之間却不一定具有同義關係,不是都可以互訓的。例如:“育”、“耆”、“正”可以分别和“長”互訓;“孟”、“耆”、“艾”可以互訓,“正”、“伯”可以互訓,但“育”、“艾”、“正”却不可以互訓。這一認識對於我們正確理解和利用《爾雅》、《廣雅》等書的訓詁資料是十分重要的。
(二)以共名釋别名,以俗語(口語)釋文言(書語)。“釋草”以下七篇關於名物詞的訓釋往往采用這種方式[35]。前者如:
鳥罟謂之羅,兔罟謂之罝,麋罟謂之罞,彘罟謂之羉,魚罟謂之罛。(釋器)
蚍蜉,大螘。(釋蟲)
這裏“罟”是共名,“羅”、“罝”、“罞”、“羉”、“罛”是别名;“螘(蟻)”是共名,“蚍蜉”是别名。
後者如:
苻,鬼目。藚,牛脣。茢薽,豕首。盱,虺床。(釋草)
蜆,縊女[36]。(釋蟲)
(三)用語句説明詞義。這種訓釋方式適用於如下兩種情況:一是某些古詞、書語或方言,找不到相當的今詞、口語或“普通話”來對釋,如:
日出而風爲暴,風而雨土爲霾,陰而風爲曀。(釋天)
大山宫小山,霍;小山别大山,鮮。(釋山)
貝:居陸,贆;在水者,蜬;大者,魧;小者,鰿。(釋魚)
一是某些最基本的詞,不便用别的單詞來對釋,如:
男子先生爲兄,後生爲弟。(釋親)
子之子爲孫。(釋親)
女子子之夫爲壻。(釋親)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釋親)
早在東漢時《爾雅》就有了臣舍人、樊光、李巡、孫炎的注本[37]。這些古注都已亡佚,只是從其他古籍的徵引裏可以見到一些片段,清代學者有輯録,如黄奭《漢學堂經解》中的《爾雅古義》、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的“經編爾雅類”、臧庸的《爾雅漢注》(《問經堂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現存完整的《爾雅》注本以郭璞的《爾雅注》爲最早。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東晉初年著名學者,對語文學和博物學都很有研究。他的訓詁著作現存的還有《方言注》、《山海經注》、《穆天子傳注》、《子虚賦上林賦注》(見於李善《文選注》),已佚的有《楚辭注》、《三倉注》。
《爾雅注》是郭璞用了十八年工夫辛勤探討、博訪周諮的成果,如他自己在本書序裏所説:“璞不揆檮昧,少而習焉,沉研鑽極,二九載矣!雖注者十餘,然猶未詳備,並多紛謬,有所漏略。是以復綴集異聞,會稡舊説,考方國之語,采謡俗之志,錯綜樊、孫,博關群言,剟其瑕礫,搴其蕭稂,事有隱滯,援據徵之,其所易了,闕而不論。”關於此書,今人已有很好的評述[38],可以參看,這裏就從略了。
陳代陸德明爲郭注《爾雅》作了“音義”,即《經典釋文》卷二十九至三十的“爾雅音義”。陸書“摘字爲音”,兼采諸家訓詁,並考校各本異同,是研讀《爾雅》的重要參考書。
北宋初邢昺等人爲郭注本作了“疏”,即後來收在《十三經注疏》裏的《爾雅注疏》。邢疏體例謹嚴,多能引證,也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清代學者又爲《爾雅》郭注作了兩種新疏,這就是邵晉涵(1743—1796)的《爾雅正義》和郝懿行(1757—1825)的《爾雅義疏》。
邵晉涵,字與桐,一字二雲,號南江,浙江餘姚人。他著《爾雅正義》,着手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完成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後達十一年之久。可見這書是著者長期研討的成果。
大致説來,邵疏的主要功績在於校正文字,采録舊注,以古書證《爾雅》,補郭注之未備[39]。此外,邵氏還有志於由聲音以通詁訓,據實驗以考名物[40]。不過,由於他並不擅長聲韻學,博物學知識也很欠缺,在這兩方面都做得不够理想。因此,郝懿行又有《爾雅義疏》之作。
至於其他有關《爾雅》的專著,可以查閲謝啓昆《小學考》卷三至五“爾雅類”、胡元玉《雅學考》和周祖謨《續雅學考擬目》[41]。有關的工具書則有燕京大學出版的《爾雅引得》可供利用。
《爾雅》對後世訓詁書的編纂影響很大,模仿它的著作歷代都有,通稱“群雅”,簡介如下。
(一)《小爾雅》 舊題漢孔鮒撰。本書是爲增廣《爾雅》而作,共一卷十三篇,即:廣詁、廣言、廣訓、廣義、廣名、廣服、廣器、廣物、廣鳥、廣獸、度、量、衡。注本有晉李軌《小爾雅解》、清宋翔鳳《小爾雅訓纂》(六卷,嘉慶刻浮谿精舍叢書本)、胡承珙《小爾雅義證》(十三卷,補遺一卷,道光七年胡氏刻求是堂全集本)、朱駿聲《小爾雅約注》(一卷,光緒八年臨嘯閣朱氏群書本)、莫栻《小爾雅廣注》(四卷,清高氏辨蟫居抄本)、嚴傑《小爾雅疏》、王煦《小爾雅疏》(八卷,嘉慶五年鑿翠山莊刻本,趙之謙跋)、葛其仁《小爾雅疏證》(五卷,道光十九年自刻本)。
(二)《廣雅》 曹魏張揖撰。本書也是爲增廣《爾雅》而作,篇目跟《爾雅》完全相同。隋曹憲爲《廣雅》注音,因避煬帝楊廣名諱,稱爲《博雅音》,附在原書之後流傳下來。故《廣雅》又稱《博雅》。清代最傑出的語文學者王念孫著《廣雅疏證》[42],其目的在於通過注釋《廣雅》來體現他自己研究音韻訓詁之學的心得[43]。王氏四十五歲時始著此書,十年而後成[44]。由於著者“小學”根基深厚,治學態度謹嚴,本書的學術水平遠在别家同類著作(如邵晉涵《爾雅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之上。王引之評價此書説:“校訂甚精,援引甚確,斷制甚明,尤善以古音求古義,而旁推交通,辟先儒之閫奥,作後學之津梁,爲自來訓詁家所未有”,“學者比諸酈道元注《水經》,注優於經云”[45],確非過譽之詞。王氏《疏證》而外,清儒注釋《廣雅》之作還有錢大昭《廣雅疏義》、俞樾《廣雅釋詁疏證拾遺》、王樹枏《廣雅補疏》,也都可供參考。今人蔣禮鴻著《廣雅疏證補義》[46],雖篇幅不多,而頗有精到的見解。有關的工具書則有周法高編《廣雅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年)可供利用。
(三)《埤雅》 北宋陸佃撰。“埤《雅》”是“增益《爾雅》”的意思。此書不收一般詞語而專釋名物,共八篇二十卷:“釋魚”二卷、“釋獸”三卷、“釋鳥”四卷、“釋蟲”二卷、“釋馬”一卷、“釋木”二卷、“釋草”四卷、“釋天”二卷。本書於説明事物形狀外,還常常解釋其“名義”(事物得名之由),但有時流於穿鑿附會。書中徵引廣泛,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資料,這是值得重視的。
(四)《爾雅翼》 南宋羅願撰。“《爾雅》翼”是“《爾雅》之輔翼”的意思。本書跟《埤雅》一樣,也是專釋名物,但多有考證,内容較精,體例較嚴。全書共六篇三十二卷:“釋草”八卷、“釋木”四卷、“釋鳥”五卷、“釋獸”六卷、“釋蟲”四卷、“釋魚”五卷。元洪焱祖爲此書作有“音釋”,附於每卷之末。
(五)《駢雅》 明朱謀撰。本書專收謰語,是我國第一部聯緜詞典。全書共七卷十三篇,即:釋詁、釋訓、釋名稱、釋宫、釋服食、釋器、釋天、釋地、釋草、釋木、釋蟲魚、釋鳥、釋獸。本書收羅宏富,但體例不甚嚴密。有清魏茂林注本,名《駢雅訓纂》,尚稱詳贍。
(六)《通雅》 明方以智撰。本書雖然也名爲“雅”,但内容已大大超越《爾雅》的範圍,性質近似百科事典。全書共五十二卷,講訓詁名物的部分是第三至四卷、六至九卷、十一至四十九卷。本書分目細緻,解釋詳密,考據也比較精核,在明人著作中殊不多見。
(七)《别雅》 清吴玉撰。本書共五卷,内容是“取字體之假借通用者,依韻編之,各注所出,而爲之辨證”[47]。“徵引雖博,而掛漏亦夥。”[48]許瀚著《别雅訂》五卷,對原書有所補正。
(八)《比雅》 清洪亮吉撰。本書共十九卷,内容是徵引經史傳注和見於其他古籍的訓詁,仿照《爾雅》的體例編排。因爲所采訓詁多是兩兩對比的,所以名爲《比雅》。對於研究古漢語的同義詞和反義詞,本書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資料,但是引書不出篇卷,引文有時有所删節,須加覆按。例如卷八:“幼,少也;艾,長也。(玉逸《〔楚辭〕章句〔·九歌·少司命〕》)”卷十二:“小曰舟,大曰船。(《〔太平〕御覽》〔卷七百七十“舟部三”“舟下”〕引周處《風土記》)”又:“〔自〕關〔而〕西謂之船,〔自〕關〔而〕東謂之舟。(《方言》〔卷九〕)”卷十三:“樵,取薪也;蘇,取草也。(晉灼《漢書注〔·韓信傳〕》)”又:“粗曰薪,細曰蒸。(《詩〔·小雅·無羊〕》鄭箋,《周禮注〔·地官·委人〕》同。)”[49]程際盛著《駢字分箋》二卷,性質與洪書相似。
(九)《拾雅》 清夏味堂撰,夏紀堂注。“拾《雅》”,是“拾《爾雅》、《廣雅》之遺”的意思。本書共二十卷(原本六卷,注本二十卷),分爲三部分:(1)“拾雅釋”(卷一至六),内容爲《爾雅》已有而收字未備的詞條,篇目與原書相同;(2)“拾廣釋”(卷七至十),内容爲《廣雅》已有而收字未備的詞條,但只有“釋詁”和“釋言”兩篇;(3)“拾遺釋”(卷十一至二十),内容爲《爾雅》、《廣雅》所無的詞條,篇目也與原書相同。
(十)《疊雅》 清史夢蘭撰,共十三卷。本書收集古書中的疊字詞,按《爾雅·釋訓》的體例條列,標明出處,加以疏證,間或注音。一個疊字詞的異體字或假借字,用雙行小字注於該詞之下。書末附《雙名録》,收“鶯鶯”、“燕燕”一類雙名。本書網羅頗富,但編排未善,不便翻檢。
(十一)《支雅》 清劉燦撰。“支《雅》”是“《爾雅》之支派”的意思。本書共二卷十篇,即:釋詞、釋人、釋官、釋學、釋禮、釋兵、釋舟、釋車、釋歲、釋物。
(十二)《説雅》 清朱駿聲撰,附在《説文通訓定聲》之後。“説”指《説文》,《説雅》就是把《説文》所收的字按《爾雅》的篇目和體例加以編排而成。據朱氏自己説,本書的性質和作用是:“循《爾雅》之條理,貫許書之説解。五百四十目,紀之以形(指《説文》原書);十八部,緯之以聲(指《説文通訓定聲》);十九篇,經之以意與事(指《説雅》)。參互錯綜,神恉益顯,其在轉注假借,亦可旁通云。”
(十三)《選雅》 清程先甲撰,共二十卷。“選”指《文選》,《選雅》就是把《文選》李善注的訓詁按《爾雅》的篇目和體例加以編排而成。
(十四)《毛詩傳義類》 清陳奂撰,附在《詩毛氏傳疏》之後。本書就是把《詩經》毛傳的訓詁按《爾雅》的篇目和體例加以編排而成。
(十五)《鄭雅》 今人張舜徽撰,在《鄭學叢著》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