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説文通訓定聲》

《説文通訓定聲》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説文通訓定聲》十八卷,清朱駿聲著。本書雖然也可以説是許慎《説文解字》的一個注本,但是却獨具特色。所以人們一向多把它看作一部獨立的訓詁學著作。(以上爲《説文》原文。)由此可見,本書每一字條,既解説了文字的形體結構,又通釋了字(詞)的各種義訓,還確定了此字在古音系統中的聲韻地位,一書而兼具三種作用,所以稱爲《説文通訓定聲》[154]。

《説文通訓定聲》十八卷,清朱駿聲(1788—1858)著。朱駿聲,字豐芑,號允倩,江蘇蘇州人[140]。本書撰成於道光十三年(1833),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行,同治九年(1870)重刊。

本書雖然也可以説是許慎《説文解字》的一個注本,但是却獨具特色。它的宗旨不在於解釋許書原文,而在於闡明《説文》所收每一個字(詞)在古書中的各種意義以及詞和詞、詞義和詞義之間的各種關係和聯繫[141]。所以人們一向多把它看作一部獨立的訓詁學著作。

本書不按《説文》的五百四十部首編排,而是把《説文》全書打散,以字的聲符(聲旁)爲綱,重新加以組織。朱氏把這樣的聲符叫做“聲母”,簡稱爲“母”,全書總共一千一百三十七母。凡聲符相同的字,書中都繫聯在一起,構成一個個“聲系”。例如:在“小部弟七”的“隺”字之下依次羅列“”、“鶴”、“”、“”等字(世界書局本,第288頁),在“需部弟八”的“句”字之下依次羅列“笱”、“鈎”、“”、“痀”、“耇”等字(第300—301頁),在“履部弟十二”的“殹”字之下依次羅列“翳”、“鷖”、“黳”、“繄”、“”等字(第539頁),在“壯部弟十八”的“康”字之下依次羅列“漮”、“”、“”等字(第840頁)。這種聲繫式的編排法有助於認識詞的音義之間的關係和詞與詞的族屬關係,便於學者“因聲以求義”。例如上面所舉的同從“隺”聲的字都有“白”義[142],同從“句”聲的字都有“曲”義[143],同從“殹”聲的字都有“黑”義[144],同從“康”聲的字都有“空”義[145];它們各自構成一組同族詞或同源詞,而同屬一族的詞與詞之間都具有音義上的某種關聯。正因爲“聲繫”法有它的特殊優點,所以多爲中外學者所采用。例如沈兼士主編《廣韻聲系》(1945),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撰《漢字分析字典》(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1923)、《漢字諧聲譜》(Grammata Serica:Script and Phonetics in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1940)和《漢字諧聲譜新編》(Grammata Serica Recensa,1957),就都是用的這種編排法。

著者把全書所收的字按聲系組織起來之後,就把它們分别歸到他所定的古韻十八部之下。十八部的名稱都取自《周易》的卦名[146],即:豐(東、冬)[147],升(蒸),臨(侵、緝),謙(談、葉),頤(之、職),孚(幽、覺),小(宵、藥),需(侯、屋),豫(魚、鐸),隨(歌),解(支、錫),履(脂、質,微、物),泰(月),乾(元),屯(文),坤(真),鼎(耕),壯(陽)。

書中每個字頭之下先舉《説文》原文,講明此字的本義,再引古書文句和傳注作爲例證,然後分列“轉注”(引申義)[148]、“假借”(同音或音近通假)、“别義”(“既無關於轉注又難通以假借”的與本義各别的意義[149])、“聲訓”(探索語源或説明通轉)、“古韻”(古書中此字與同韻部字相押的例子)、“轉音”(此字與相鄰韻部字通押的例子)。自然,不一定每個字條下這六項内容全都具備。此外,本書在釋文中還常常用到如下一些術語:“連語”,即聯緜字;“重言形況字”,即形容詞性疊字;“託名幖識字”,即用於專有名詞(如姓氏、人名、地名)和特殊物名的字。例如“履部弟十二”“栗”字條(第564頁)所舉疊韻連語“必栗”、雙聲連語“鶹鷅”、重言形況字“栗栗”、託名幖識字“栗廣〔之野〕”。

書中每個字頭的頂上還用小字標出這個字在“平水韻”(詩韻)一百零六韻的哪一韻,這對讀者也是很有用的。

下面節引“孚部弟六”的“幽”字條(第189頁)爲例(標點和括注是引者所加),以見本書體例和内容的一斑。

幽,隱也。从山中从,會意,亦聲[150]。(以上爲《説文》原文。)按:从山,與“陰”“隱”字从阜同意,山之隱處也。(以上爲朱氏按語,申釋字形“从山”和字的本義“隱也”的涵義。)《易·困》:“入于幽谷。”注:“不明之辭也。”《詩·伐木》:“出自幽谷。”傳:“深也。”《斯干》:“幽幽南山。”傳:“幽幽,深遠也。”……(以上引證經籍用例和故訓,説明“幽”的各種意義。)【轉注】《爾雅·釋詁》:“幽,微也。”……《荀子·解蔽》:“上幽而下險。”注:“暗也。”……《荀子·王霸》:“公侯失禮則幽。”注:“囚也。”……(以上列舉“幽”的引申義的例證。)【假借】爲“黝”。《詩·隰桑》:“其葉有幽。”傳:“黑色也。”……(以上解釋“幽”的假借義。)【聲訓】《史記·曆書》:“幽者,幼也。”又《春秋元命苞》:“幽之爲言窈也。”……(以上列舉同源詞,解説“幽”的語源。)【古韻】《詩·隰桑》叶“幽”“膠”;《何草不黄》叶“幽”“周”,句中韻[151];《楚辭·惜往日》叶“流”“昭”“幽”“聊”“由”;《靈樞·師傅》叶“流”“幽”“時”。(以上舉古書中“幽”與同部字押韻的例子,其間有鄰韻字通押的也一并舉出[152]。)【轉音】《文子·道原》叶“幽”“交”[153]。(以上舉“幽”與鄰韻字通押的例子。)

由此可見,本書每一字條,既解説了文字的形體結構,又通釋了字(詞)的各種義訓,還確定了此字在古音系統中的聲韻地位,一書而兼具三種作用,所以稱爲《説文通訓定聲》[154]。我們如果善於充分利用此書,也就可以一舉三得。比如上舉“幽”字一例,“从山中从,會意,亦聲。……山之隱處也”解説了“幽”是會意兼形聲字,以及字形和字的本義的關係。接着通釋了“幽”字所具有的“不明”、“暗”、“深”、“深遠”、“微”、“囚”、“黑”等引申義和假借義。同時,從此字的歸部和本組字條前所注的“於虬切”以及字頭頂上標注的“尤”,就可以知道“幽”字古韻屬“孚”部,聲母屬“影”紐,《廣韻》在“幽”韻,平水韻在“尤”韻。

在釋義上,本書除闡明字的本義和詳述引申義外,特别着重於解釋假借義,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值得注意。例如:“臨部弟三”“覃”字條(第69頁)説《詩·周南·葛覃》“葛之覃兮”和《大雅·生民》“實覃實訏”的“覃”是假借爲“延”,義爲“長,延長”,“覃”“延”雙聲;《小雅·大田》“以我覃耜”的“覃”是假借爲“剡”[155],義爲“利,鋒利”,“覃”“剡”亦雙聲[156]。“泰部弟十三”“逝”字條(第604頁)説《詩·魏風·碩鼠》“逝將去女”的“逝”是假借爲“誓”[157],爲“要約之辭”。“壯部弟十八”“攘”字條(第807頁)説《楚辭·離騷》“忍尤而攘詬”的“攘”是假借爲“囊”,義爲“含”,王逸訓“除”失之。這些解釋都是可取的。清代訓詁學者利用古音知識講古書文字假借(通假),成果很多,但是散見各書,不易尋檢,朱氏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自己的心得,綜合起來編排在一部字典式的著作裏,易於檢索,便於比較,這就給讀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本書除了對《説文》所收九千幾百個字作了系統的詳細的解説而外,還補收了《説文》不録的七千多個字,加上簡單注釋,附在十八部的每部之末,使讀者能從本書中查到更多的字,這也是很有益的。

總之,本書體例完善,内容豐富,徵引浩博[158],辨析精審,無論是閲讀古籍或研究訓詁音韻,它都能給我們很大的幫助和不少的啓發。

本書除舊刊本外有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影印精裝本,翻檢較便。中華書局刊有新的影印本,此本附有朱氏之子朱孔彰就朱氏在原書上所作批注輯成的《説文通訓定聲補遺》,全書有斷句,書後有索引,當更爲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