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与距今5000~4000年的五帝时代,出现了成句的原始文字,这就是丁公陶文、龙虬庄南荡陶文以及后来的周代山东莱阳前河刻画文字。1981年在山东莱阳前河征集到一件属西周时期的陶盉,在陶盉颈部有14个刻画文字,似动物形,为圆笔道,与丁公陶片和龙虬庄南荡遗址文字大致相同,看起来似有某种联系。
1992年发现山东邹平丁公村龙山文化城址,在丁公村城址中出土的陶片内,有5竖行,共11个字,都是圆笔道,应该是连续制作的,是具有完整意义的文书。冯时先生试释为:“魅卜,阿普渎祈,告,吉长,是百鸡拐爪。”其内容是鸡骨占卜、招祖、驱邪,属祖先崇拜的宗教活动。
山东邹平出土的丁公陶文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高邮县龙虬庄南荡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发现一片类似丁公文字的陶片,陶片分左右两直行,其中右边直行4排字是圆笔画,形似动物;左边4排4字为直笔,已经接近商周甲骨契刻文字了。
综上所述,大约在史称夏代以前的五帝时代,东夷民族逐渐繁荣强盛起来,逐渐和中原地区相互交流,并与中原地区古老的中华文明相融合,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融入了华夏民族之中。[1]以上三种原始东夷古文字看来与部落的动物图腾信仰有关,并且与部落的祭祀活动紧密相连。总之,这种动物形的图画文字都记载了当时部落的重大活动。
1991—1992年在山东邹平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发现1块刻有11个陶文的陶器碎片(见图1),字形似彝文;此后又在邹平发现一块有刻画文字的陶片(见图2)。无疑证明早在龙山文化时期确有了文字出现。
山东邹平丁公文字(1)
山东邹平丁公文字(2)
丁公文字的发现引起学界极大关注,李学勤先生认为是原始文字,因为丁公文字不是孤立的,而是成行的。[2]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半残陶器上,有一个红色陶文,似“文”字,这可能是最早的书写的汉字。[3]
【注释】
[1]江林昌:《五帝时代中华文明的重心在海岱地区》,《新华文摘》2007年第11期,第62页。
[2]李学勤:《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1985年,第108页。
[3]张红雁:《混沌初开——中国史前时代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0~1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