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与卫宁北山巍峨壮丽,地理环境优越,是古代游牧民族理想的狩猎和游牧的场地,在这里先民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畜牧文化,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同时在山石之上凿刻了许许多多岩画。这些岩画是他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多方面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美好的愿望以及炽热的情感。这些艺术珍品是史前凝聚积淀下来的艺术“化石”,不仅可以补历史记载之缺,而且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形象的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过了已有的文字记载和传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
千万年来,先民们以创新和开拓的精神,用岩画这个独特的语言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感情,表达他们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可以说,岩画是文字产生之前最系统地记录人类的生存活动的载体,所以,我们又把岩画称之为“石头书籍”和“历史档案”。它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经济形态、文化艺术和思想意识,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描绘了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面貌。岩画是人类文明历程的图解。从艺术的角度讲,岩画可称为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始于史前,其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涉及了遥远时代的许多方面,有乡风民俗,有狩猎游牧,有天神地祇。从生活的角度讲,岩画就是一部史诗,是一部用艺术形象描绘的史诗。岩画是画、是史,是一部落笔惊天地、诗成泣鬼神的壮丽篇章。在岩画的海洋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并产生许多联想,大有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感。
我国是岩画的故乡。我国不但有古老的岩画,而且是最早记录岩画的国家。公元5世纪,北魏大学者郦道元在游历了黄河之后,发现并记录了黄河流域的岩画,如《水经注》卷四记载:“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谓之画石山也。”这些北地黄河岩画就是贺兰山岩画与阴山岩画。这些人类瑰宝“根之茂,其实遂;豪之沃,共光烨”,是我们这块土地上长出的艺术之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走出山林,开辟了新的天地,先民们从狩猎、采集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之后,岩画逐渐消失了,被历史的烟云遮盖了,也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岁月无情,艺术永存,中国岩画在沉睡千年之后终于苏醒了,如今不仅得到了新生,而且成了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新宠,由过去的“鲜学”变成了“显学”,已经成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们看到如油画一般光耀万古的欧洲洞穴岩画,看到非洲岩画各式人物的身影,看到澳洲土著人绘制的千奇百怪的神灵的形象,看到美洲印第安人先民创造的优美岩画。然而,在国内外诸多岩画中,我更欣赏宁夏贺兰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红山岩画、阿尔巴斯山岩画等我国北方形形色色美不胜收的岩画。从追忆历史的角度讲,可以透过岩画的面纱,看到古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怀,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先民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对生活的歌颂和热爱之情。
总之,岩画是一座文化宝库,是人类创造的以岩石为载体的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岩画的形象、符号、图画,是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具有交流、交际、传承、审美的功能,岩画开创了人类艺术、文明、文字的先河。岩画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淀了几万年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早期的“百科全书”。岩画是人类创造的精神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岩画是我们认识、了解人类社会数万年历史文化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岩画中的形象和符号是史前时代的“前文字”,是我们了解始前社会的钥匙。岩画文字的发展轨迹是:具象—象征符号—抽象符号—文字,这是一个完整的发展链。
岩画始于史前,反映了远古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开创了用直观的图画艺术形象、抽象符号及符号与图画相结合的形式表达信息的先河。岩画内涵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科学性。岩画从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表达了人们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有意而行,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史前文化的认知形式,表现了狩猎、采集、游牧、歌舞、宗教、战争、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有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巫术信仰、生殖崇拜、民族风情等社会意识形态,岩画中充满了激情澎湃的生活和真情实感,以及十足的艺术感染力,既有群体信仰的虔诚,又有个体性格的张扬。岩画的内涵囊括了万年以来人类为生存而奋斗的所有信息。譬如贺兰山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面像岩画,虽然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描绘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对各种信仰、神灵的描绘,是充满现实与幻想的人、神、巫、天、地、人演绎的综合艺术。所以,岩画为我们还原与再现了已经消失了的史前文化,成为人类记忆中的印记。
岩画博大精深,是一本集文化、艺术、历史、宗教于一身的“百科全书”,是一座挖掘不尽的文化宝库。岩画物化了人类的思想意识,孕育了审美的萌芽和情趣。在岩画中,既可以追根溯源寻找中华文化的渊源,还可以为今天的文化繁荣增辉添彩。岩画是一个辽阔的知识海洋和无垠的艺术天空,任我们去徜徉和遨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