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话贺兰山

神话贺兰山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神山、一座神话的山。在唐代或更早,北方民族视贺兰山为神兽马,表现出他们对贺兰山的崇拜与敬仰之情。人首动物身的神话在《山海经》中比比皆是,但能在岩画中看到实属罕见。贺兰山神话岩画的语法比较简单,由象形文字组成,但句法却比较复杂,由两部分或三部分词素组成。岩画“蛇”象形文字“斧”字在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中,“斧”字的形象十分逼真,笔者选了两组。

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神山、一座神话的山。人们常把贺兰山比成是一匹骏马。把贺兰山比成马,古已有之,不过不是骏马,而是马。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四记载:“贺兰山在县西北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马,北人呼为贺兰。”在唐代或更早,北方民族视贺兰山为神兽马,表现出他们对贺兰山的崇拜与敬仰之情。其实,对马的认识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述:“北海内……有兽焉其名曰,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又《山海经·西次四经》云:“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食虎豹,可以御兵。”可知马十分了得!

在《四部备要·逸周书》内《王会篇》中阐述:“义渠为兹白,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孔晁注曰:“义渠,西戎国,兹白,一名駮。”[1]由此可知,贺兰山古代称为马、白马,并不仅仅是山的名称,如果究其来历却源于义渠戎。早在商周之前直到春秋战国,贺兰山一带是义渠戎的故地,是义渠戎创造了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贺兰山文明和贺兰山岩画,也就是说义渠戎是贺兰山和银川平原的最早开拓者。义渠戎在贺兰山广大地区狩猎采集,并创作了反映狩猎游牧生活的岩画艺术;在银川平原河网和湖泊地带结网捕鱼,同时又在地势较高又平坦的地带烧制陶器并开创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从此开始了银川地区的文明史。

贺兰口岩画马(1)

义渠戎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春秋秦穆公时(公元前659年),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秦与义渠多次发生夺城掠地之争,双方打到了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义渠王朝于秦,秦诱杀义渠王于干泉宫,并出兵攻下了义渠,从此义渠“余种皆反旧为酋豪云”。

贺兰山岩画马(2)

贺兰口人首动物身岩画

义渠虽被秦灭,但仍有大批义渠戎生活在贺兰山地区,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直到汉代仍有“义渠道”,是专为义渠戎设置的县级行政区。后来,义渠戎逐步融入汉族,从历史的洪流中消失了。

关于马的传说、义渠戎的传说和记载,在历史的云雾中消失了,但他们光彩夺目的业绩、悲壮的历史进程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灿烂的文化、优秀的艺术、杰出的才能、丰富的想象力,在贺兰山的巨石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彪炳千秋的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章。

伏羲与女娲同长在一条蛇身上。或者是树上或草上长的蘑菇

山西吉县防风崖女娲形象

另外,在贺兰山岩画的神话岩画图画中,还有似女娲与伏羲的形象,共同生长在一条长蛇之上,可见时代很久远了。此图也许另有含意,或者是蘑菇长在树上或草上,或者是冬虫夏草,或者是人头像长在草上。

人首动物身的神话在《山海经》中比比皆是,但能在岩画中看到实属罕见。贺兰口岩画中的这种关于神话的岩画不仅稀少,而且石面风化严重,难以辨认,也难得一见。

贺兰山神话岩画的语法比较简单,由象形文字组成,但句法却比较复杂,由两部分或三部分词素组成。人面像与动物身体组成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就是一个故事梗概。神话文字的语法与句法都很特殊,不同于一般语法。

“蛇”字

这是个蛇的象形文字,画面长20厘米,高14厘米。头伸尾卷腰粗,是一条盘屈的蛇。这个象形文字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令人敬畏。

岩画“蛇”象形文字

“斧”字

在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中,“斧”字的形象十分逼真,笔者选了两组。下图左侧“斧”字由两个石斧象形文字和两个表意文字组成。石斧上方各有一个表意文字,近似“入”字,表示磨的很利,可以砍木头了。右侧的4把斧子,是象形文字,但各有表意性的符号,或者是装饰性的物件。表示这一组石斧不具有实用性,而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可见,同样是石斧文字,但意义各不相同。

贺兰山原始人之所以凿“斧”字祭拜,是因为斧头除了可以祭祀和伐木之外,还可以作为武器使用,或用来对付氏族内的争斗,或用来对付野兽,是必不可少的武器。

岩画“斧”字

岩画“斧”字

“契约”文字

这是贺兰口岩画中很出名的契约表意文字,此岩画在贺兰口北侧,宽98厘米,高133厘米,画面向南,研磨制作。此图的语法是由8个象形文字和1个符号表意文字组成,由象形文字与表意文字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可解读为:左侧小手部落当着上天的面发誓,立下契约,归还牛、羊;右侧大手部落在监视;或者大、小部落同时在神的面前(人面像)进行立约宣誓。

笔者认为,这幅表意文字是求婚文字。语法由8个象形文字、1个表意文字组成,句法是大手部落带着牛、羊来向小手部落求婚,当着神灵(人面像)的面起誓(双手上举),两个部落结为亲家。

“契约”象意文字

示 爱

这幅岩画位于贺兰山苏峪口岩画区,画面宽43厘米,高68厘米,画面向西,研磨制作。这幅岩画语法由6个象形文字和2个表意文字组成,是一个示爱的表意图画文字。右侧上部是一个人面像,下部是一个脚印。此图的重点在左侧,上部为两个并列的重圈,其下是两只手。重圈代表女性的乳房,脚印代表生殖崇拜。这幅图的句子是双手摸乳,表示追求爱情、表达爱情。

“示爱”象意文字

“驼”字

这组岩画位于贺兰山大西伏沟内。语法和句法都比较简单,是骆驼的象形文字,形象优美生动,尤其是骆驼的双峰高高耸立,一眼就可以认出。从句法上分析,这是两组正在行走的骆驼,昂首阔步,姿态优雅,表现了骆驼的沉着稳健。这种动物象形文字的特点是:一是形象准确,二是笔画简洁,三是易认、易写。“巫”字

岩画“骆驼”文字

这个“巫”字位于贺兰口岩画区南侧,画面宽53厘米,高82厘米,面向东北,研磨制作。巫是古代原始宗教的萨满。《国语·楚语下》韦昭注:“巫,筮,见鬼者。”巫是可以通达鬼神的人。《汉书·郊祀志》:“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为女性,可占卜,可治病,会画、会唱、会跳舞。故,巫者舞也。《说文》释巫为“以舞降神者”。可见巫在原始社会中地位很高,是氏族社会的实干家和顶梁柱。

贺兰口这个“巫”字,是一个象形字。大巫带着一个小巫似在跳舞,又似在作法,双手上举,头上有一立杆,达到通天立地的效果。从此画中,我们看到了原始状态下的巫觋活动和“巫”字的原始形象,十分难得,也十分珍贵。

岩画“巫”字

“牛”字

这幅岩画位于贺兰山大西峰沟,画面宽44厘米,高20厘米,画面向南,凿刻制作。这是一个象形字,造型生动,纹饰华丽,令人喜爱。一般来说,象形字比较简单,但也有例外,为了突出其特点,往往会不厌其烦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这个“牛”字就是特例。

岩画“牛”字

“舞”字

这幅岩画位于贺兰山南的中宁黄羊湾岩画区,画面宽60厘米,高30厘米,画面向南,凿刻制作。这是一组表意文字,语法由6个象形文字和2个表意文字组成,句法是双人舞与双脚印,表示欢乐的舞蹈,暗示着生殖崇拜。在原始社会里,舞蹈的内涵极为丰富,或用来庆祝丰收,或用于狩猎之后的庆功,或用于祭祀活动,或用于庆贺氏族战斗的胜利,或是萨满巫术的活动,或是生殖崇拜的欢乐活动。总之,舞蹈用途很广,可舞动人心,可活跃生活,可娱乐身心,可凝聚人心,可求得爱情……舞蹈的种类很多,有独舞、群舞、双人舞等等。这幅岩画中的双人搂着翩翩起舞,舞姿优雅动人,无疑是爱情的象征。另外,两只脚印也大小不一,一只似为男性的脚印,另一只似为女性的脚印。《史记·周本纪》中有:“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竹书纪事》云:“弃母履巨人迹,感而生弃。”可知,这舞中包含着生殖的含意。这个表意文字“舞”字,就是舞中履巨人迹(足)而娱乐有子之意。

岩画“舞”字

“冏”字

此字在贺兰山苏峪口岩画点,画面宽22厘米,高17厘米。文字左侧和上部残缺。从字面分析,为“冏”字,又似甲骨文“日”字,表示光或者明亮。此图正好坐西面东,迎来东方的第一缕阳光。

从人面形的角度分析,这个字是一个太阳神的形象,人面形虽然近似方形,但人面形内部的弧形,如同甲骨文的“日”字,所以可以理解为“冏”字或者“日”字,都表示光与明亮,也是太阳神的象征与标志。

“冏”字

【注释】

[1]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第3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