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对音高与绝对音高的理解
声调的音高,是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但是,在吐字发音时,要避免调值明显偏低或者偏高的趋向。尤其要避免将普通话四声相对的高点或者相对的低点发得明显不一致。如:
将去声调(5-1)的起音发得偏高,明显高于阴平(5-5)音高的调值;
发阳平(3-5)没有升到应有的高度,高点明显低于阴平(5-5)调值的音高;
发阳平(3-5)起调过高,高点明显高于阴平(5-5)调值的音高,将(3-5)错误地发成(4-6);
发上声调(2-1-4)或去声调(5-1)时,低音没有下降到应有调值的低度。
(二)四声声调讨论
1.阴平调(5-5调)
高平调的调值是5-5,不能音高过低,发不到“5”度,也不能前强后弱、前弱后强,更不能前高后低、前低后高。如:将5-5读成4-4、4-5或5-4,明显偏低或调势呈上升、下滑趋势。如:“西”、“因”、“灰、“低”。
2.阳平调(3-5调)
中升调的调值是3-5,起点是“3”度,许多人阳平调的调值经常念不准,发音时上升不够,或在上升过程中有拐弯的现象,这是受方言地区调值影响的必然结果。
(1)上升不够。起点音低于标准音高“3”度,上升音高也低于标准音高“5”度。如“长、能、然、凉、足”等字。
(2)中途出现拐弯。在发音时出现曲折,从听感判断近乎降升调,有的甚至很像上声。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必须克服方言地区调值的影响。如“明、黎、行、而、团”等字。应特别注意发阳平调时的气息控制是由弱到强,实际发音时控制好气息的变化,是克服中途拐弯现象的关键。
(3)起音偏高。在阳平调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起音没有在中声区,将3-5调发成4-6调的情况。如:“朝阳、河流、飞翔”等。
3.上声调
上升调又叫降升调(2-1-4),音高最低,音长最长,发上声经常会出现降不到“1”度或升不到“4”度的情况。
(1)降不到“1”度。上声调的起点是“2”度,许多人发音时起点太高,往往不能降到“1”度就急着上扬,弯曲的部分很短,有的甚至缺少弯曲,听起来与阳平相近,如:“走、好、久、水、首”。
(2)升不到“4”度。许多人发普通话的降升调又往往升不到“4”度,而只到“3”度甚至“2”度,听起来发音时间很短,不饱满,调值也不准确(不包括因语流音变产生的上声变调)。
(3)连续上声变调发不准。在语流音变中,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受后一个上声的影响,由(2-1-4)变成(2-4),后一个上声发本调(2-1-4)。许多人在读这样的连续上声词语时,往往将后一个上声也变调,甚至将其后半截声调不发。如:“厂长、好久、手表、总统”等;个别方言地区有时还会将变调的位置由前一个音节错变成后一个音节。如:“小脚、偶尔”读成xiǎojiǎo、ǒuér。
4.去声
四个声调中,问题出得最多的一个声调就是去声调。去声调,又称下降调或全降调,调值是5-1,许多人在发音过程中拐弯,也有发音起点不到“5”度或高于“5”度,发音结束降不到“1”度的情况。另外,在朗诵或表达过程中,如果气息控制不好,发去声调的音节时很容易产生破音现象。
(1)发音拐弯。去声调,是四个声调中发音最短的声调。在从“5”度到“1”度的过程应该很快,许多人发去声时没有很快下降到“1”度,而是拖长了发音时间,极易在发音结束时出现拐弯的现象。
(2)起点不到“5”度。去声调的起点是“5”度,许多人发音时起点太低,跟阴平调(5-5)的相对音高不一致。如:“饭、剑、看、但”。
(3)降不到“1”度。许多人发下降调又往往降不到“1”度,于是在念全降调的去声时,尾音往往较高而降不到气泡音“1”度。如将:“况、害、串、或”等字,由5-1变成5-2。
(4)气息支撑不够,极易出现破音。去声调的起点高“5”度,气息由强到弱,在朗诵或表达的过程中,尤其是字音的声母为送气音时,由于换气或气息支撑不到位,发去声调的起点时极易气息不足,造成破音。如:“五洲震荡风雷激”中的“震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