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释木》解释的是有关木本植物的名称及其形体特征等方面的百科名词,展示出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它们的密切关系。
14.001 槄[1],山榎[2]。
【注释】
[1]槄(tāo):木名。楸属。郭注:“今之山楸。”生长在山中,皮叶白,色亦白,材理好,宜作车板。
[2]榎(jiǎ):同“槚”。
【译文】
槄又称山榎,即楸。
14.002 栲[3],山樗。
【注释】
[3]栲(kǎo):木名。野鸦椿。又名山樗(chū)。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初夏开黄白小花,种子蓝红色。木材可制器具,根、果及花入药。郭注:“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亦类漆树。”
【译文】
栲又称山樗,即山中臭椿。
14.003 柏,椈。
【译文】
柏即柏树,又称椈(jú)。
14.004 髠[4],梱[5]。
【注释】
[4]髠(kūn):同“髡”。剪去树木枝条。郝疏:“大树~之,小则不~。”
[5]梱(kǔn):使齐平。又音wén,同“”,郝疏引《说文》云:“
,梡木未析也。”
【译文】
髠指剪去树木枝条,又称梱。
14.005 椵[6],柂。
【注释】
[6]椵(jiǎ):阮校作“椴(duàn)”。译文从之。木名。椴树科椴树属植物的泛称。落叶乔木。木材优良。又称为柂(yí)。郭注:“白椴也,树似白杨。”郝疏:“今椴木,皮白者为白椴,叶大如白杨。皮赤者为赤椴,叶如水杨。其皮柔韧,宜以束物,白者材轻耐湿,故宜为棺也。”
【译文】
椴即白椴,又称为柂。
14.006 梅[7],柟。
【注释】
[7]梅:柟(nán),即楠。生于南方,木材坚密芳香。邢疏引孙炎云:“荆州曰~,杨州曰柟。”郝疏:“盖皆以~柟为大木,非酸果之梅。”
【译文】
梅指楠木,又称柟。
14.007 柀[8],煔[9]。
【注释】
[8]柀(bǐ):木名。紫杉。结实名柀子,即榧子。常绿乔木。
[9]煔(shān):通“杉”。郭注:“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通志·昆虫草木略》:“杉曰柀,曰~,松类也。”
【译文】
柀又称煔,即杉。
14.008 [10],椵[11]。
【注释】
[10](fèi):果木名。柚属。郭注:“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
[11]椵(jiǎ):果木名。柚属。郝疏:“《说文》:‘~,木可作床几。读若槚。’《系传》以为~梓之属。非郭义也。《桂海虞衡志》云:‘广南臭柚大如瓜,可食,其皮甚厚,染墨打碑,可代毡刷,且不损纸。’即郭注所说也。”
【译文】
是一种柚木,又称椵。
14.009 杻[12],檍。
【注释】
[12]杻(niǔ):木名。檍树。郭注:“似棣,细叶,叶新生可饲牛,材中车辋。”俗呼牛筋木。
【译文】
杻又称檍,俗呼牛筋木。
14.010 楙[13],木瓜。
【注释】
[13]楙(mào):果木名,即木瓜。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初开花,果实可入药。郭注:“实如小瓜,酢可食。”
【译文】
楙即木瓜。
14.011 椋[14],即来。
【注释】
[14]椋(liáng):木名。《说文》:~,即来也。《释文》作“梾(lái)”。又称“椋子木”。落叶乔木或灌木。材质细致坚硬,宜作车轮及建筑材料。郝疏引《唐本(草)》注云:“叶似柿,两叶相当,子细圆如牛李子,生青熟黑。其木坚重,煮汁赤色。”
【译文】
椋即椋子木,又称即来(梾)。
14.012 栵[15],栭。
【注释】
[15]栵(liè):木名。栵栗,又名栭栗,即茅栗。郭注:“树似槲樕而庳小,子如细栗可食,今江东亦呼为栭栗。”
【译文】
栵即茅栗,又称栭(ér)。
14.013 檴[16],落。
【注释】
[16]檴(huò):木名。榔榆。亦称脱皮榆。邢疏:“《小雅·大东》云:‘无浸~薪。’郑笺:‘~,落木名。’(今《诗》及笺两~字皆作“穫”,字通。)陆玑疏云:‘今榔榆也。其叶如榆,其皮坚韧,剥之长数尺,可为索,又可为甑带,其材可为杯器’是也。”阮校:“此疏榔字亦当作樃,非椰子木也。”
【译文】
檴即榔榆,又称落,俗呼脱皮榆。
14.014 柚,条。
【译文】
柚(yòu)又称条,即柚子树。
14.015 时,英梅。
【按语】
该条有不同解释。邢疏:“时,一名英梅。郭云:雀梅。似梅而小者也。”“雀梅”《广雅》作“爵某”,云:“爵某,郁也。”王念孙疏证:“爵某与雀梅同。《论语·子罕》篇正义引《(诗)召南·何彼矣》篇义疏云:唐棣,奥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车下李。所在山皆有。其华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奥李”即“郁李”。《植物名实图考》:“郁李,《本经》下品。即唐棣,实如樱桃而赤,吴中谓之爵梅。”一说:“时”字衍。“英”《说文》作“柍”。郝疏:“《说文》:‘柍,梅也。’《玉篇》作‘楧,梅也’。无‘时’字。……《尔雅》‘英梅’、《说文》‘柍梅’,盖非果类。故《南都赋》‘柍、拓、檍、檀’连言,可知柍梅非果类矣。《(齐民)要术》引郭此注‘英梅未闻’,然则今注‘雀梅’,非郭语也。”译文暂从邢说。
【译文】
时,又称英梅。英梅即指郁李。
14.016 楥[17],柜枊。
【注释】
[17]楥(yuán):木名。柜(jǔ)柳。即杞柳。郭注:“或曰,枊当为柳。柜柳似柳,皮可煮作饮。”
【译文】
楥又称柜柳。
14.017 栩[18],杼。
【注释】
[18]栩(xǔ):木名。栎(lì)。即麻栎。《诗·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孔疏引陆玑云:“今柞栎也,徐州人谓栎为杼(shù),或谓之为~。”
【译文】
栩又称杼,即麻栎。
14.018 味[19],荎著。
【注释】
[19]味:《说文》作“菋”。段注:“《释草》有‘菋荎藸’,《释木》有‘味荎著’,实一物也。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长六七尺,故又入《释木》。”参见13.139。
【译文】
味(菋)又称荎著。
14.019 櫙[20],荎。
【注释】
[20]櫙(ōu):刺榆。又名“荎”。落叶小乔木,小枝有坚硬的枝刺,木材坚实,可作农具、车辆等。郭注:“今之刺榆。”王引之《述闻》:“荎之言挃也。《广雅》曰:‘挃,刺也。’故刺榆谓之荎。又谓之梗榆,梗亦刺也。”
【译文】
櫙又称荎,即刺榆。
14.020 杜[21],甘棠。
【注释】
[21]杜:木名。杜梨。郝疏:“~与棠有甜、酢之分,今通谓之杜梨。其树如梨,叶似苍术而大,二月开华白色,结实如小楝子,霜后可食。”
【译文】
杜即杜梨,又称甘棠。
14.021 狄[22],臧槔[23]。
【注释】
[22]狄:《玉篇》作“梑”(dí)。木名。《广韵·锡韵》:“梑,臧槔。《尔雅·释木》‘~,臧槔’是也。”
[23]槔(gāo):《释文》:“樊本作‘(gāo)’。”乌臼树。郝疏:“《尔雅补郭》引《集韵》云:‘
,桕也。’”《六书故·植物》:“
,叶如凫蹼,遇霜则丹。其实外膏可为烛。其核中油可然(燃)灯,亦名乌臼。”
【译文】
狄(梑)又称臧槔,即乌臼树。
14.022 贡綦。
【译文】
贡綦(不详)。
14.023 朹[24],檕梅。朻者聊[25]。
【注释】
[24]朹(qiú):木名。即山楂。郭注:“~树状似梅,子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
[25]朻(jiū):同“樛”。树木向下弯曲。 聊(liú):木名。《集韵·尤韵》:“~,木名。”王引之《述闻》:“朻者~,盖即朹之别种。”
【译文】
朹即山楂,又称檕(jì)梅。树枝向下弯曲的朹木称为聊。
14.024 魄[26],榽橀。
【注释】
[26]魄:木名。细叶,形如檀木。郭注:“大木,细叶,似檀。”郝疏:“即今白木也。今京西诸山有之。其木皮白,材理细密,作炭甚坚,谓之白木。白、~声同也。”
【译文】
魄即白木,又称榽橀(xī xī)。
14.025 梫[27],木桂。
【注释】
[27]梫(qǐn):木名。即桂。古书中指肉桂。亦称木桂、牡桂。郭注:“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不著子。从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
【译文】
梫又称木桂,指肉桂。
14.026 [28],无疵。
【注释】
[28](lún):木名,即大叶钓樟。落叶灌木。树皮光滑,有黑斑。郭注:“~,楩属,似豫章。”邢疏:“~,美木也。无疵病,因名之。”《本草纲目·木部》:“樟有大小二种,紫淡二色。此(指钓樟)即樟之小者,即《尔雅》所谓‘~,无疵’是也。”
【译文】
即大叶钓樟,又称无疵。
14.027 椐[29],。
【注释】
[29]椐(jū):木名,即灵寿木。又称为(kuì)。树小,多肿节,古时以为手杖。郭注:“肿节可以为杖。”郝疏:“《汉书·孔光传》云:‘赐太师灵寿杖。’孟康注:‘扶老杖也。’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译文】
椐即灵寿木,又称为。
14.028 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译文】
柽(chēng)又称河柳,即生长在河旁的柳树。旄(máo)又称泽柳,即生长于水泽中的柳树。杨又称蒲柳,即生长在水边的杨树。
14.029 权[30],黄英。
【注释】
[30]权:木名。《说文》:“~,黄华木。”
【译文】
权即黄华木,又称黄英。
14.030 辅,小木。
【译文】
辅指小木(待考)。
14.031 杜,赤棠。白者棠[31]。
【注释】
[31]杜、棠:邢疏:“樊光云:‘赤者为杜,白者为棠。’陆玑疏云:‘赤棠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者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是也。’”参见14.020条。
【译文】
杜即赤棠。白色的称为棠。
14.032 诸虑[32],山櫐[33]。
【注释】
[32]诸虑:虑,阮校作“”。《玉篇》:“
,山櫐也,似葛而粗大。”
[33]櫐(lěi):同“蘽”。蔓草名。郭注:“今江东呼~为藤,似葛而粗大。”亦称诸虑。
【译文】
诸又称山櫐,是一种山地藤本植物。
14.033 [34],虎櫐。
【注释】
[34](shè):植物名。即紫藤。亦称虎櫐、虎豆、黎豆、狸豆。豆科。高大木质藤本。久经栽培可供观赏。郭注:“今虎豆,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刺,今江东呼为
~。”郝疏:“其华紫色,作穗垂垂,人家以饰庭院。谓之虎櫐者,其荚中子色斑然如狸首文也。”
【译文】
即紫藤,又称虎櫐。
14.034 杞[35],枸檵。
【注释】
[35]杞(qǐ):木名。即枸杞。枸杞亦写作“枸檵”。落叶小灌木。浆果卵圆形,红色。果实、根皮可入药。段注:“枸檵为古名,枸杞虽见《本草经》,而为今名。”
【译文】
杞即枸杞,又称枸檵。
14.035 杬[36],鱼毒。
【注释】
[36]杬(yuán):同“芫”。即芫花。又称鱼毒。落叶灌木。花呈淡紫色,有毒,可药用。《急就篇》:“乌喙附子椒~华。”颜师古注:“芫华,一名鱼毒。渔者煮之,以投水中,鱼则死而浮出,故以为名。……芫字或作~。”
【译文】
杬即芫花,又称鱼毒。
14.036 檓[37],大椒。
【注释】
[37]檓(huǐ):花椒树。因其果实比另一种蜀椒大,故称为大椒。郭注:“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
【译文】
檓又称大椒,即花椒树。
14.037 楰[38],鼠梓。
【注释】
[38]楰(yú):木名。鼠梓。楸树的一种。一名苦楸。郭注:“楸属也,今江东有虎梓。”郝疏:“今一种楸,大叶如桐叶而黑,山中人谓槚楸,即郭所云虎梓。”
【译文】
楰即鼠梓(zǐ)。
14.038 枫[39],。
【注释】
[39]枫:即枫香树。郭注:“~树似白杨,叶圆而歧,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秋叶艳红,故有“红枫”、“丹枫”之称。王引之《述闻》引王念孙云:“~木厚叶弱枝而善动,故谓之~,又谓之(shè sh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引舍人曰:‘~为树,厚叶弱茎,无风则鸣,故曰
。’”
【译文】
枫即枫香树,又称。
14.039 寓木[40],宛童。
【注释】
[40]寓木:指寄生于大树上的一种小灌木,又名宛童、寄生。《山海经·中山经》:“龙山上多~~。”
【译文】
寓木又称宛童,是一种寄生灌木。
14.040 无姑[41],其实夷。
【注释】
[41]无姑:榆类树木的一种。又称姑榆、芜荑。郭注:“生山中,叶(荚)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
【译文】
无姑即姑榆,它的果实称为夷。
14.041 栎[42],其实梂。
【注释】
[42]栎(lì):麻栎。参见14.017条。
【译文】
栎即麻栎,它的果实称为梂(qiú)。
14.042 檖[43],萝。
【注释】
[43]檖(suì):木名。即山梨。果子似梨而小,可食。郭注:“今杨檖也。实似梨而小,酢可食。”阮校:“《毛诗·晨风》传:‘~,赤罗也。’正义曰:《释木》云‘~,赤罗。’是古本有‘赤’字。”
【译文】
檖即山梨,又称萝(赤罗)。
14.043 楔[44],荆桃。
【注释】
[44]楔(xiē):木名。郭注:“今樱桃。”
【译文】
楔又称荆桃,即樱桃。
14.044 旄[45],冬桃。榹桃[46],山桃。
【注释】
[45]旄:《说文》作“楙”,云:“冬桃。读若髦。”桃树一种。旧历十月果实成熟,其味甘美,又称冬桃。
[46]榹(sī)桃:又名山桃、山毛桃。果实小而多毛,其味酸苦。
【译文】
旄(楙)又称冬桃。榹桃又称山桃。
14.045 休,无实李。痤[47],椄虑李。驳,赤李。
【注释】
[47]痤(cuō):周校:“《玉篇》作‘’,亦作‘
’。”郭注:“今之麦李。”
【译文】
休(木名),即无核李。痤()即麦李,又称椄(jiē)虑李。驳(木名)又称赤李。
14.046 枣:壶枣[48],边要枣[49]。[50],白枣。
[51],酸枣。杨彻[52],齐枣。遵[53],羊枣。洗[54],大枣。煮[55],填枣。蹶泄[56],苦枣。晳[57],无实枣。还味,棯枣[58]。
【注释】
[48]壶枣:枣子形似上小下大的葫芦。郭注:“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
[49]边要(腰)枣:枣子两边大中间细,形似辘轳。郭注:“子细腰,今谓之鹿卢(辘轳)枣。”邢疏:“边大而腰细者名~~~。”
[50](jī):白枣。郝疏:“白枣者,凡枣熟时赤,此独白熟为异。《初学记》引《广志》云:‘大白枣名曰蹙咨,小核多肌。’按,蹙咨之合声为~。”
[51](èr):酸枣。邢疏:“实小而味酢者名~枣。”
[52]杨彻:齐地所产的枣子。郝疏:“《玉篇》:‘彻,枣也。’翟氏《补郭》云:‘齐地所产之枣,其方俗谓之~~。’”
[53]遵:羊枣。郭注:“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郝疏:“羊枣者,小而圆,其味善,故曰羊。羊,善也。”《说文》“梬(yǐng)”字段注:“梬即《释木》之~,羊枣也。”
[54]洗:阮校作“(xiǎn)”。大枣。邢疏:“~,最大之枣名也。郭云: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
[55]煮:指煮枣。郝疏:“‘~,填枣’者,须煮熟又镇压之,榨取其油。‘镇’与‘填’古字通也。”
[56]蹶泄:苦枣。邢疏:“~~者,味苦之枣名也。”
[57]晳(xī):阮校作“皙(xī)”。枣的一种。郭注:“不著子者。”郝疏:“晳者,无实枣名。《晏子春秋》所谓‘东海有枣,华而不实’者也。今乐陵枣无核,非此。”
[58]还(xuán)味,棯(rěn)枣:还味,味道不好。郭注:“还味,短味。”邢疏:“还味者,短味也,名棯枣。”棯,阮校作“稔(rěn)”,云:“稔,熟也。枣过熟者味短也,故名‘还味’。”
【译文】
枣里有上小下大如葫芦的壶枣,有两边大、中间细的边要枣。是白枣,
即酸枣。杨彻,是齐地所产枣子的俗称。遵(梬)是上好的羊枣。
是大如鸡卵的枣子。煮枣又名填枣(镇枣)。蹶泄,指称苦枣。皙是无实枣的名称。吃起来乏味的称稔枣。
14.047 榇[59],梧。
【注释】
[59]榇(chèn):梧桐的一种。即青桐。郭注:“今梧桐。”郝疏:“一种皮青碧而滑泽,今人谓之青桐,即此~梧是也。一种皮白,材中乐器,即下荣桐是也。树皆大叶浓阴,青桐尤为妍美,人多种之以饰庭院。”
【译文】
榇即青桐,又称梧(梧桐)。
14.048 朴[60],枹者谓[61]。
【注释】
[60]朴(pú):丛生的树木。郭注:“~属丛生者为枹。”《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毛传:“~,枹木也。”朱熹注:“~,丛生也。言根枝迫迮相附著也。”
[61]枹(bāo):丛生的树木。谓:王引之《述闻》引钱大昕曰:“~当从舍人本作‘汇’”。
【按语】
该条“谓”字,郭注、郝疏均属下句,今从钱大昕之说,以“朴、枹者谓”为句。详王引之《述闻》。
【译文】
朴,指树木丛生而聚集一处。
14.049 榇[62],采薪。采薪,即薪。
【注释】
[62]榇(chèn):柞木。王引之《述闻》:“~与采薪,即薪,皆谓柞木也。……《小雅·车舝》曰:‘析其柞薪。’柞木可以为薪,故又有采薪、即薪之名矣。”
【译文】
榇指柞木,又称采薪。采薪又称即薪。
14.050 棪[63],其[64]。
【注释】
[63]棪(yǎn):果木名。(sù)其。郭注:“~实似柰,赤,可食。”《说文》:“~,遬其也。”段注:“遬,籀文速字也。今《尔雅》作
,为俗字。”
[64]其:语助,无义。黄侃《音训》:~“为语助,犹梁曰芗其”。
【译文】
棪又称其。
14.051 刘[65],刘杙。
【注释】
[65]刘:即榴。又称刘杙(yì)。郭注:“~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郝疏:“《吴都赋》:‘探榴御霜。’刘逵注:‘榴子出山中,实如梨,核坚,味酸美。交趾献之。’是榴即~也。”
【译文】
刘即榴,又称刘杙。
14.052 櫰[66],槐大叶而黑。守宫槐,叶昼聂宵炕[67]。
【注释】
[66]櫰(huái):木名。槐类。叶大色黑。郭注:“槐树叶大色黑者名为~。”
[67]守宫槐:槐树的一种。郭注:“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聂(zhé):合拢。炕(hāng):张开。
【译文】
櫰,指叶子大而色黑的槐树。守宫槐,指叶子白天合拢而夜晚张开的槐树。
14.053 槐,小叶曰榎。大而皵[68],楸。小而皵,榎。
【注释】
[68]大而皵(què):树老而树皮龟裂。邢疏引樊光云:“大者,老也。皵,措皮也。”
【按语】
该条郭注:“‘槐’当为‘楸’。”楸,木名。落叶乔木。用途很广。
【译文】
楸树,小叶的称为榎(jiǎ)。树老而树皮龟裂的称为楸。树小而树皮龟裂的亦称为榎。
14.054 椅[69],梓。
【注释】
[69]椅(yī):木名。即山桐子。落叶乔木。或作“檹(yī)”。《说文》引贾逵曰:“檹即椅也,可作琴。”《本草纲目·木部》:“梓木处处有之,有三种,木理白者为梓,赤者为楸,梓之美文者为~。”
【译文】
椅(檹)即山桐子,又称梓。
14.055 桋,赤梀[70]。白者梀。
【注释】
[70]梀(sù):即桋(yí)树。邢疏引陆玑曰:“~叶如柞,皮薄而白。其木理赤者为赤~,一名桋:白者为~。其木皆坚韧,今人以为车毂。”
【译文】
桋,又称赤梀,即木理色红的梀树。木理色白的称为梀。
14.056 终[71],牛棘。
【注释】
[71]终:木名。一种带刺的大灌木。又称牛棘、王棘。郭注:“即马棘也,其刺粗而长。”
【译文】
终是一种带刺的大灌木,又称牛棘。
14.057灌木,丛木。
【译文】
灌木是一种矮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14.058 瘣木[72],苻娄[73]。
【注释】
[72]瘣(huì)木:指因病而不发枝条的树木。郭注:“谓木病尫伛瘿肿无枝条。”徐幹《中论·艺纪》:“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瘣。”
[73]苻娄:指树木枯曲有瘤。
【译文】
瘣木,指因病不发枝条的树木,又称苻娄。
14.059 [74],蔼。
【注释】
[74](fén):草木果实繁盛的样子。郭注:“树实繁茂菴蔼。”《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其实。”毛传:“~,实貌。”“蔼”亦有此义。
【译文】
也称蔼,形容树木果实繁盛的样子。
14.060 枹[75],遒木[76],魁瘣[77]。
【注释】
[75]枹:丛生的树木。参见14.048条。
[76]遒(qiū)木:丛生的树木。郭注:“谓树木丛生。”《释文》:“~,谓丛攒迫而生。”
[77]魁瘣(lěi):树木根节或枝叶盘结貌。郭注:“谓树木丛生根枝节目盘结磈磊。”邢疏:“~~,读若磈磊,谓根节盘结处也。”
【译文】
枹即树木丛生,根节枝叶盘结一处。
14.061 棫[78],白桵。
【注释】
[78]棫(yù):木名。即蕤核,通称“白桵(ruì)”。灌木,小枝有刺,果实可食。郭注:“桵,小木丛生,有刺,实如耳珰,紫赤可啖。”
【译文】
棫即蕤核,又称白桵。
14.062 梨,山樆[79]。
【注释】
[79]梨,山樆:阮校作“樆,山梨”。樆(lí),木名,即山梨。邢疏云:“言其在山之名则曰樆,人植之曰梨。”
【译文】
樆即山梨。
14.063 桑辨有葚,栀[80]。女桑[81],桋桑。
【注释】
[80]栀(zhī):桑树的一种。辨(piàn),一半之意。郭注:“辨,半也。”邢疏:“舍人云:‘桑树一半有葚、半无葚为~。’”葚(shèn):亦作“椹”。桑树果实。
[81]女桑:树小而枝条长的桑树。亦称为桋(tí)桑、荑桑。《诗·豳风·七月》:“猗彼~~。”毛传:“角而束之曰猗。~~,荑桑也。”
【译文】
一半结葚的桑树称为栀。女桑,即树小而枝条柔长的桑树,又称桋桑。
14.064 榆,白枌[82]。
【注释】
[82]榆,白枌:据《诗·陈风·东门之枌》毛传:“枌,白榆也。”则该条应作“枌,白榆”。枌(fén):一种白皮榆树。
【译文】
枌即白榆。
14.065 唐棣,栘[83]。常棣,棣。
【注释】
[83]栘(yí):即唐棣。《说文》:“~,棠棣也。”段注:“《释木》曰:‘唐棣,~。常棣,棣。’唐与常音同,盖谓其花赤者为唐棣,花白者为棣。一类而错举。故许云:‘~,棠棣也。’‘棣,白棣也。’改‘唐’为‘棠’,改‘常’为‘白’,以‘棠’对‘白’,则棠为赤可知。皆即今郁李之类,其子可食者。”
【译文】
唐棣即赤棣,又称栘。常棣即白棣,通称棣。
14.066 槚[84],苦荼。
【注释】
[84]槚(jiǎ):茶树,茶。郭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按,“荼”字至唐代《开元文字音义》始减一划作“茶”。陆羽据以作《茶经》。
【译文】
槚即茶树,又称苦荼。
14.067 樕朴[85],心[86]。
【注释】
[85]樕(sù)朴:阮校作:“朴樕”。小树。又名心。《诗·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王引之《述闻》:“朴樕与心,皆小貌也,因以为木名耳。”
[86]心:指初生小木。《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段玉裁《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棘~,对下‘棘薪’言,谓棘之初生萌蘗。”王引之《述闻》:“小棘谓之棘~,与朴樕小木谓之~,其义一也。”
【译文】
朴樕即小树,又称心。
14.068 荣[87],桐木。
【注释】
[87]荣:梧桐树的别名。《说文》“~,桐木也。”一说:荣为小木之通称,桐为小木之名。详王引之《述闻》。
【译文】
荣是梧桐树的别名。一说:荣是小木的通称。
14.069 栈木[88],干木。
【注释】
[88]栈木:僵木。郭注:“殭木也。”又称干木。黄侃《音训》:“栈之为言残也,干之为言蘖也。……木僵则干矣。”
【译文】
栈木又称干木,即僵木。
14.070 桑[89],山桑。
【注释】
[89](yǎn)桑:木名,古称山桑。落叶乔木,叶互生,实长椭圆形,内皮可作纸,木质坚硬。郭注:“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郝疏:“今山桑叶小于桑而多缺刻,性尤坚紧。”
【译文】
桑又称山桑。
14.071 木自,柛[90]。立死,椔[91]。
者翳[92]。
【注释】
[90](bì):同“弊”,倒下,死。 柛(shēn):树木自死。
[91]椔(zī):亦作“葘”。直立着的枯木。郭注:“不顿。”
[92]翳(yì):通“殪(yì)”。树木倒地自行枯死。《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葘其~。”毛传:“木立死曰葘,自毙为~。”
【译文】
树木自死称为柛。树木直立枯死称为椔。树木倒地自行枯死称为翳。
14.072 木相磨,槸[93]。棤[94],皵。梢,梢櫂[95]。
【注释】
[93]槸(yì):树枝相磨。《说文》“~,木相摩也。”郝疏:“~之言犹曳也,掣曳亦切摩之意。”
[94]棤(cuò):树皮粗裂。邢疏:“木皮甲粗错者名~,亦名皵。”
[95]梢櫂:阮校作“梢擢(zhuó)”:“梢擢者,为木杪引而愈长,愈长则愈细,因此目之曰梢也。”郭注:“谓木无枝柯,梢擢长而杀者。”
【译文】
树枝相磨称为槸。棤又名皵(què),即树皮粗裂。梢,又称梢櫂,指别无旁枝,主干修长而挺拔。
14.073 枞[96],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
【注释】
[96]枞(cōng):即冷杉。常绿乔木。因古音~(七容反)、松(象容反)音近,故亦以~指松。
【译文】
枞,树叶如松,树干如柏。桧,树叶如柏,树干如松。
14.074 句如羽[97],乔。下句曰朻。上句曰乔。如木楸曰乔,如竹箭曰苞,如松柏曰茂,如槐曰茂。
【注释】
[97]句(gōu):同“勾”。弯曲,卷曲。
【译文】
树枝卷曲如同羽毛称为乔。树枝向下弯曲称为朻。树枝向上弯曲称为乔。像楸树一样的树木称为乔,像竹箭一样的树木称为苞,像松柏一样的树木称为茂,像槐树一样的树木称为茂。
14.075 祝[98],州木[99]。
【注释】
[98]祝:木名。郝疏:“~,州,古读音同,字通……此~,一名州木。”一说:当作“柷(zhù)”。阮校作“柷”,引宋翔凤云:“柷,盖谓木之中空者也。”
[99]州木:州树。郝疏:“《齐民要术》引《南方记》曰:‘州树,野生,三月花已,乃连著实,五月熟,剥核,滋味甜。出武平。’然则此即~~矣。”一说:有孔穴的树木。黄侃《音训》:“州者,《释畜》‘白州’注:州,窍也。”
【译文】
祝又称州木,即州树。一说:柷又称州木,指中空的树木。
14.076 髦[100],柔英。
【注释】
[100]髦:郝疏:“《释草》有‘髦,颠棘’,《广雅》谓之女木,与此柔英疑同类。”参见13.086条。
【译文】
髦,又称柔英(存疑)。
14.077 槐、棘丑,乔;桑、柳丑,条;椒、丑[101],莍[102];桃、李丑,核。
【注释】
[101](shā):食茱萸。为樗叶花椒的果实。郭注:“似茱萸而小,赤色。”
[102]莍(qiú):果实外皮密生疣状突起的腺体。郝疏:“~之言裘也,芒刺锋攒如裘自裹,故谓之~也。”
【译文】
槐、棘类的树木,树干高大;桑、柳类的树木,枝条繁盛;椒、类的树木,果实外皮密生疣状腺体;桃、李类的树木,果实中有核。
14.078 瓜曰华之[103],桃曰胆之[104],枣李曰疐之[105],樝梨曰钻之[106]。
【注释】
[103]华(huā):当中剖开。邢疏:“此为国君削瓜之礼也。~谓半破也,降于天子,故破而不四析也。”《礼记·曲礼上》:“为国君者~之,中以裕。”郑注:“~中裂之不四析也。”
[104]胆:拭擦。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通谓拭治为~。”《礼记·内则》:“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之,柤梨曰攒之。”孔疏:“桃多毛,拭治去毛。”
[105]疐(dì):蒂。“~之”意即“去掉蒂”。
[106]樝(zhā):果木名,即山楂。后作“楂”。《说文》:“~,果似梨而酢。” 钻(zuān):穿刺,打孔。邢疏:“恐有虫,故一一~看其虫孔也。”
【译文】
瓜要当中剖开,桃子要擦拭去皮上的毛,枣子、李子要去掉蒂,山楂、梨子要查看有没有虫孔。
14.079 小枝上缭为乔。无枝为檄。木族生为灌。
【译文】
小树枝缭绕上翘称为乔。树木光秃无枝称为檄。树木聚集丛生称为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