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释虫》解释的是有关昆虫的名称及其习性的名词。
15.001 螜[1],天蝼。
【注释】
[1]螜(hú):即蝼蛄。又名天蝼、土狗、拉拉蛄。《大戴礼记·夏小正》:“~,天蝼也。”体长形圆,色黄褐。穴居土中,昼伏夜出,损害农作物。
【译文】
螜即蝼蛄,又称为天蝼。
15.002 蜚[2],蜰。
【注释】
[2]蜚(fěi):蜚蠊。俗呼蟑螂。又称蜰(lú féi)。郭注:“蜰即负盘,臭虫。”
【译文】
蜚又称蜰,俗呼蟑螂。
15.003 螾[3],入耳。
【注释】
[3]螾(yǐn yán):或作螾
,虫名,即蚰蜒。又称入耳。节肢动物,形似蜈蚣而形体略小,生活于阴湿之处。《方言》卷十一:“蚰
,自关而东谓之螾
,或谓之入耳。”
【译文】
螾即蚰蜒,又称入耳。
15.004 蜩,蜋蜩、螗蜩。蚻,蜻蜻。蠽,茅蜩。蝒,马蜩。蜺,寒蜩。蜓蚞,螇螰。
【按语】
该条旨在辨明蝉之大小及方言不同的名称。起首之“蜩(tiáo)”,则为诸蝉的总名。
【译文】
蜩(蝉)又称蜋(láng)蜩、螗(táng)蜩。蚻(zhá,蝉名)又称蜻蜻。蠽(jié,蝉名)又称茅蜩。蝒(mián,蝉类最大者)又称马蜩。蜺(ní,蝉名)又称寒蜩。蜓蚞(tíng mù,蝉名)又称螇螰(xī lù)。
15.005 蛣[4],
蜋。
【注释】
[4]蛣蜣(jié qiāng):甲虫名。又名蜣蜋。俗称屎克郎。郝疏:“体圆而纯黑,以土裹粪,弄转成丸,雄曳雌推,穴地纳丸,覆地而去。”
【译文】
蛣又称
蜋,俗呼屎克郎。
15.006 蝎[5],蛣。
【注释】
[5]蝎(hé):木中蛀虫。又称蛣。郭注:“木中蠹虫。”刘师培《〈尔雅〉虫名今释》:“今此虫长短不齐,长或逾寸,短仅数分,其色多白,亦有杂青色者,蠕蠕而行,动与蚕相似,行时自昂其首,其身一屈一伸。桃李诸果木所生尤多,或生于果实之中。俗呼为蠹虫,亦有呼为~虫者。”
【译文】
蝎又称蛣,即木中蛀虫。
15.007 蠰[6],齧桑。
【注释】
[6]蠰(shāng):形似天牛的桑树蠹虫。俗呼“桑牛”。郭注:“似天牛角长,体有白点,喜齧桑树,作孔,入其中,江东呼为齧发。”故又称为齧桑。
【译文】
蠰(桑牛)是一种形似天牛的桑树蠹虫,又称齧桑。
15.008 诸虑[7],奚相。
【注释】
[7]诸虑:桑蠹之类昆虫。又称奚相(奚桑)。刘师培《〈尔雅〉虫名今释》:“今桑木之虫有色黑身长,以身绕树作盘屈之形,殆即此文之奚相也。因其形缠屈,故假山櫐之名以为名。”山櫐亦名~~。参看14.032条。
【译文】
诸虑,指桑木蠹虫,又称奚相(奚桑)。
15.009 蜉蝣[8],渠略。
【注释】
[8]蜉蝣(fú yóu):亦作“蜉蝤”。昆虫名。幼虫生活于水中,成虫寿命很短,一般朝生暮死。《诗·曹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传:“~~,渠略也,朝生夕死。”孔疏:“舍人曰:南阳以东曰~~,梁、宋之间曰渠略。”
【译文】
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又称渠略。
15.010 蛂[9],蟥蛢。
【注释】
[9]蛂(bié):金龟子。为害植物。郭注:“甲虫也。大如虎豆,绿色,今江东呼黄蛢。”
【译文】
蛂即金龟子,又称蟥蛢(huáng píng)。
15.011 蠸舆父[10],守瓜。
【注释】
[10]蠸(quán)舆父:昆虫。又名瓜萤、舆父、守瓜。叶甲科,成虫黄色,有硬壳,是瓜类主要害虫。郭注:“今瓜中黄甲小虫,喜食瓜叶,故曰守瓜。”郝疏:“常在瓜叶上食叶而不食瓜,俗名看瓜老子者也。”
【译文】
蠸舆父是瓜中黄甲虫,又称守瓜。
15.012 蝚[11],蛖蝼。
【注释】
[11]蝚(róu):昆虫名。郭注:“蝼蛄类。”刘师培《〈尔雅〉虫名今释》:“杂色为蛖,今蝼蛄有身杂采色者,殆即《尔雅》之蛖蝼。”
【译文】
蝚又称蛖(máng)蝼。
15.013 不蜩,王蚥[12]。
【注释】
[12]不蜩,王蚥:刘师培《〈尔雅〉虫名今释》:“翟晴江以‘不’当为‘丕’,即大蜩。其说近是。王蚥即大蜩之异名。”
【译文】
不蜩(蝉)又称王蚥(fǔ)。
15.014 蛄[13],强
。
【注释】
[13]蛄(shī):米象,米牛,米中蛀虫。郭注:“今米谷中小黑蠹虫是也,建平人呼为
(mǐ)子。”
【译文】
蛄是米中蛀虫,又称强
(一作蛘yáng)
15.015 不过[14],蠰[15]。其子蜱蛸。
【注释】
[14]不过:过,《释文》:“本或作蝸。”黄焯《汇校》:“宋本蝸作。”《集韵》:“不
,虫名。一曰
蠰。
,通作過。”
[15]蠰(dāng náng):亦作“螗蜋”。螳螂。邢疏:“不过,一名~~,一名螳蜋。”
【译文】
不过又称蠰,即螳螂,它的卵称为蜱蛸(pí xiāo)。
15.016 蒺藜,蝍蛆[16]。
【注释】
[16]蝍蛆(jié jū):蜈蚣。《广雅》:“~~,吴公也。”一说蟋蟀。郭注:“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
【译文】
蒺藜又称蝍蛆。
15.017 蝝[17],蝮蜪。
【注释】
[17]蝝(yuán):蝗的幼虫。又称蝮蜪(fù táo)。《国语·鲁语上》:“虫舍蚳~,蕃庶物也。”韦昭注:“蚳,蚁子也,可以为醢。~,蝠陶也,可以食。”
【译文】
蝝是蝗的幼虫,又称蝮蜪。
15.018 蟋蟀,蛬[18]。
【注释】
[18]蛬(qióng):蟋蟀。按:该条周校作“蛬,蟋蟀。”今译从之。
【译文】
蛬,就是蟋蟀。
15.019蟼[19],蟆。
【注释】
[19]蟼(jǐng):蛤蟆的一种。郭注:“蛙类。”郝疏:“今按:虾蟆居陆,蛙居水,此是蟆,非蛙也。郭注失之。”
【译文】
蟼即蟆(蛤蟆)。
15.020 螁[20],马。
【注释】
[20]螁(xián):宋监本作“蛝(xián)”。马蚿。即马陆。邢疏:“蛝虫一名马。”(
:音zhàn)。
【译文】
蛝又称马,即马陆。
15.021 蛗螽[21],蠜。草螽[22],负蠜。蜤螽[23],蜙蝑。蟿螽[24],螇蚸。土螽[25],蠰谿。
【注释】
[21]蛗螽(fù zhōng):也作“阜螽”。蚱蜢。郝疏:“~~名蠜(fán,蚱蜢)。《诗》作‘阜螽’。正义引李巡曰:‘~~,蝗子也。’”
[22]草螽:蝗类昆虫名。亦作“草虫”。又称负蠜、常羊。《释文》:“《草木疏》云:‘一名负蠜,大小长短如蝗而青也。’”
[23]蜤(sī)螽:蝗类昆虫名。即螽斯。邢疏:“~~,《周南》作螽斯,《七月》作斯螽。……一名蜙蝑(sōng xū),一名蜙,一名
。”
[24]蟿(qì)螽:蝗的一种。又称“螇蚸(qī lì)”。郭注:“今俗呼似蜙(cóng)而细长、飞翅作声者为螇蚸。”
[25]土螽:蝗类昆虫名。又称蠰谿。郝疏:“~~者,今土蛨虴也。亦有二种:一种体如土色,似蝗而小,有翅,能飞不远;又一种黑斑色而大,翅绝短,不能飞,善跳。俗呼之度蛨虴,即土蛨虴(灰蚱蜢)也。”
【译文】
蛗螽又称蠜,即蚱蜢。草螽是蝗类昆虫,又称负蠜。蜤螽是蝗类昆虫,又称蜙蝑。蟿螽又称螇蚸。土螽又称蠰谿,即灰蚱蜢。
15.022 螼蚓,蜸蚕。
【译文】
螼(qǐn)蚓即蚯蚓,又称蜸蚕(qiǎn tiǎn)。
15.023 莫貈,蜋,蛑。
【译文】
莫貈(hè)即蜋(螳螂),又称蛑(móu)。
15.024 虰,负劳。
【译文】
虰(dīng xīn)即蜻蜓,又称负劳。
15.025 蜭[26],毛蠹。
【注释】
[26]蜭(hàn):毛虫。遍体有毛,多短足,有毒可螫人。又名毛蠹。俗呼刺毛虫。
【译文】
蜭又称毛蠹,俗呼刺毛虫。
15.026 蟔[27],蛅蟴。
【注释】
[27]蟔(mò):毛虫。即蛅蟴(zhān sī)。郭注:“蛓(cì)属也。今青州人呼蛓为蛅蟴。”
【译文】
蟔是一种毛虫,又称蛅蟴。
15.027 蟠,鼠负。
【译文】
蟠即潮虫,又称鼠负。
15.028 蟫[28],白鱼。
【注释】
[28]蟫(yín):蠹鱼,又名衣鱼、白鱼。体长而扁,触角鞭状,体被银色细鳞,无翅。常栖于衣服、书籍中。郭注:“衣书中蠹,一名蛃鱼。”《尔雅翼·释虫一》:“~,始则黄色,既老则身有粉,视之如银,故曰白鱼。”
【译文】
蟫又称白鱼,即蠹鱼。
15.029 蛾,罗。
【译文】
蛾又称罗,即飞蛾。
15.030 螒[29],天鸡。
【注释】
[29]螒(hàn):纺织娘。昆虫。褐色或绿色,头小,善跳跃,鸣声如纺车之声。生活在草地。郭注:“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又曰樗鸡。”
【译文】
螒又称天鸡,俗呼纺织娘。
15.031 傅,负版[30]。
【注释】
[30]负版:或作蝂。一种性喜负重的小虫。柳宗元《
蝂传》:“
蝂者,善负小虫也。”
【译文】
傅又称负版,是一种性喜负重的小虫。
15.032 强,蚚[31]。
【注释】
[31]蚚(qí):米中小黑虫。成虫红褐色,头小吻长,是粮库中的主要害虫。郝疏:“《说文》强、~互训。《玉篇》‘强,米中蠹小虫’是。”《正字通·虫部》:“~,今广东呼米牛,绍兴呼米象。”
【译文】
强又称蚚,即米中小黑虫。
15.033 蛶[32],螪何。
【注释】
[32]蛶(liè):虫名。蜥蜴类。郝疏:“何或作蚵,音河。《玉篇》:‘~,螪蚵也。’又云:‘蚵,蜥易。’本于《广雅》。《集韵》引《尔雅》:‘~,螪何。’亦以为蜥易之类也。”按,据《集韵》,“螪(shāng)何”应作“
(zhí)何”。
为蜥易之合声。一说:米中小黑甲虫。刘师培《〈尔雅〉虫名今释》:“螪何之何,即‘
’字之转音。……《玉篇》云:‘
,米中虫。’此文之‘何’,盖即彼文之‘
’,与‘茄’之为‘荷’一律。”
【译文】
蛶又称螪()何,是蜥蜴类爬虫。一说为米中小黑甲虫。
15.034 螝[33],蛹。
【注释】
[33]螝(guī):蛹。昆虫从幼虫过渡到成虫时的一种形态。郭注:“蚕蛹。”《广韵·队韵》:“虫蛹。”
【译文】
螝即指蛹。
15.035 蚬[34],缢女。
【注释】
[34]蚬(xiàn):蝶类的幼虫。常以丝悬于树木枝叶及屋壁间,故又名缢女或缢虫。郭注:“小黑虫。赤头,喜自经死,故曰缢女。”郝疏:“按:今此虫吐丝自裹,望如披蓑,形似自悬,而非真死。旧说殊未了也。”
【译文】
蚬是蝶类的幼虫,又称缢女。
15.036 蚍蜉,大螘[35],小者螘。[36],朾螘。螱[37],飞螘,其子蚳。
【注释】
[35]螘(yǐ):同“蚁”。《楚辞·宋玉〈招魂〉》:“赤~若象。”王逸注:“~,蚍蜉也。小者为~,大者谓之蚍蜉也。”
[36](lóng):一种大蚂蚁,身上赤色斑驳。郭注:“赤
蚍蜉。”邢疏:“其大而赤色斑驳者名~,一名朾(chéng)螘。”
[37]螱(wèi):白蚁。邢疏:“有翅而飞者名~,即飞螘也。”
【译文】
蚍蜉即指大蚂蚁,小的蚂蚁称螘。是一种大的红蚂蚁,又称朾螘。螱即白蚁,是一种能飞的蚂蚁,它的卵称为蚳(chí)。
15.037 次蟗,蜘蛛[38]。蜘蛛,鼄蝥:土蜘蛛,草蜘蛛。
【注释】
[38]蜘蛛(zhī zhū):即蜘蛛。又名次蟗(qiū)。郭注:“今江东呼蝃蝥(zhuō wú)。”邢疏:“~~,又一名蛛蝥。”
【译文】
次蟗即蜘蛛。蜘蛛又称鼄蝥:有土蜘蛛,有草蜘蛛。
15.038 土蜂。木蜂[39]。
【注释】
[39]蜂:《说文》:“飞虫螫人者。”“土~”指在地里作房的一种蜂。亦称为马蜂。“木~”则指在树上作房的一种蜂,形体比马蜂要小些。
【译文】
蜂:有土蜂,有木蜂。
15.039 [40],蛴螬。
【注释】
[40](féi):蛴螬(qí cáo)。亦名“~蛴”。金龟子的幼虫。郭注:“在粪土中。”邢疏:“此辨蝎在土在木之异名也。其在粪土中者名~蛴,又名蛴螬。”
【译文】
是金龟子的幼虫,又称蛴螬。
15.040 蝤蛴[41],蝎。
【注释】
[41]蝤(qiú)蛴:天牛的幼虫。黄白色,身长足短。蛀食树木枝干,是果树的主要害虫。又称蝎(hé)。郭注:“在木中,今虽通名为蝎,所在异。”郝疏:“~~白色,身长足短,口黑无毛,至春羽化为天牛。”
【译文】
蝤蛴是天牛的幼虫,又称蝎。
15.041 蛜威[42],委黍。
【注释】
[42]蛜(yī)威:旧说鼠妇虫。俗称地鸡、地虱。郭注:“旧说鼠妇别名。”按,~~,《说文》作“威”。段注:“《释虫》以‘蟠鼠妇’与‘
威,委黍’画为二条,不言一物。
威即今之地鳖虫,与鼠妇异物。”
【译文】
蛜威又称委黍,俗呼地鳖虫。
15.042 蛸[43],长踦。
【注释】
[43]蛸(xiāo shāo):亦作“蟏蛸”。又称喜蛛或喜子。身体细长,暗褐色,多在室内结网。郭注:“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
【译文】
蛸,又称长踦(jǐ),俗呼喜蛛。
15.043 蛭蝚[44],至掌。
【注释】
[44]蛭蝚(zhì róu):水蛭。又名蚂蟥。体长扁平,有吸盘吸取人畜之血。《说文》:“~~,至掌也。”段注:“《本草经》:‘水蛭味咸,一名至掌。’是名医谓即水蛭也。”
【译文】
蛭蝚即水蛭,又称至掌。
15.044 国貉[45]、虫蚃。
【注释】
[45]国貉:土蛹。邢疏:“此蛹虫也。今俗呼为蚃,一名~~,一名虫蚃。”《说文》云:“知声虫也。”生活于土中,似蚕而大。
【译文】
国貉即土蛹,又称虫蚃。
15.045 蠖,蚇蠖[46]。
【注释】
[46]蚇蠖(chǐ huò):亦作“尺蠖”。尺蠖蛾的幼虫。体细长,色如树皮,屈伸前进,如量尺寸。郝疏:“其行先屈后伸,如人布手知尺之状,故名尺蠖。”
【译文】
蠖指蚇蠖。
15.046 果臝[47],蒲卢。
【注释】
[47]果臝(luǒ):土蜂。又名蒲卢、细腰蜂。
【译文】
果臝即土蜂,又称蒲卢。
15.047 螟蛉,桑虫。
【译文】
螟蛉又称桑虫。
15.048 蝎[48],桑蠹。
【注释】
[48]蝎(hé):木中蛀虫。参见15.006条、15.040条。
【译文】
蝎指桑蠹。
15.049 荧火,即炤。
【译文】
荧火即萤火虫,又称即炤(zhào)。
15.050 密肌,继英[49]。
【注释】
[49]继英:《玉篇》作“蝧”。郝疏即蠼螋,俗呼蓑衣虫。并见17.032条。
【译文】
密肌即蠼螋,又称继英,俗呼蓑衣虫。
15.051 蚅[50],乌蠋。
【注释】
[50]蚅(è):乌蠋,蛾蝶类的幼虫。似蚕,大如指。《本草纲目·虫部·蚕》:“凡诸草木,皆有~蠋之类,食叶吐丝,不如蚕丝可以衣被天下,故莫得并称。”
【译文】
蚅又称乌蠋,是蛾蝶类幼虫。
15.052 蠓[51],蠛蠓。
【注释】
[51]蠓(měng):蠓虫。成虫体小,聚群而飞。郭注:“小虫似蚋,喜乱飞。”
【译文】
蠓又称蠛(miè)蠓。
15.053 王蛈蝪[52]。
【注释】
[52]王蛈蝪(tiě tāng):土蜘蛛。又叫颠当虫。郭注:“即螲(dié dāng)。似蜘蛛,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蝪。”
【译文】
王蛈蝪(土蜘蛛)。
15.054 蟓[53],桑茧。雔由[54]:樗茧,棘茧,栾茧。蚢[55],萧茧。
【注释】
[53]蟓(xiàng):桑蚕。郭注:“食桑叶作茧者,即今蚕。’
[54]雔(chóu)由:野蚕名。郝疏:“~~者,樗茧、棘茧、栾茧之总名也。……野蚕随树食叶,皆能为茧。”
[55]蚢(háng):一种野蚕。邢疏:“食萧叶作茧者名~。”郝疏:“~者,《玉篇》云:‘蚕类,食蒿叶。’蒿即萧也。今草上虫吐丝作茧者甚众,不独蒿也。岭南蚕或食紫苏叶作茧矣。”
【译文】
蟓即桑蚕所结的茧,称桑茧。野蚕吃臭椿叶所结的茧,称樗(chū)茧;吃酸枣树叶所结的茧,称棘茧;吃栾华树叶所结的茧,称栾茧。蚢这种食艾蒿叶的野蚕所结的茧称为萧茧。
15.055 翥丑[56],螽丑奋[57],强丑捋[58],蜂丑螸[59],蝇丑扇[60]。
【注释】
[56]翥(zhù):虫名。后作“”。郝疏:“凡飞~之类多剖母背而生,邢疏以为蝉属……《广韵》引~作
,云虫名。”
:阮校作罅(xià):裂开,裂缝。
[57]螽丑奋:邢疏:“螽蝗之类好奋迅作声而飞。”
[58]强丑捋:邢疏:“强圻(qí,蚚)之类好以脚自摩捋。”
[59]蜂丑螸(yú):邢疏:“蜂类好垂其腴以休息。《说文》云:‘螸,垂腴也。’腴即腹下也。”
[60]蝇丑扇:邢疏:“青蝇之类好摇翅自扇。”
【译文】
飞翥类昆虫多裂缝而生,螽蝗类昆虫好奋飞,强蚚类昆虫好捋脚自摩,蜂类昆虫喜垂腹,蝇类昆虫擅扇翅。
15.056 食苗心,螟。食叶,。食节,贼。食根,蟊。
【译文】
蛀食苗心的昆虫称为螟(螟蛾幼虫)。蛀食苗叶的昆虫称为(tè,蝗虫)。蛀食禾秆的昆虫称为贼。蛀食苗根的昆虫称为蟊(máo,蝼蛄)。
15.057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译文】
有足的称为虫,无足的称为豸(zh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