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释鱼》主要解释的是关于各种鱼类及其形体、特征、习性等方面的名词。龟、蛇、贝等动物本不属鱼类,古人因它们与鱼一样生活在水中,故连类而及,归入其中。
16.001 鲤。
【译文】
鲤(鲤鱼)。
16.002 鳣[1]。
【注释】
[1]鳣(zhān):鲟鳇鱼的古称。郭注:“~,大鱼,似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呼为黄鱼。”
【译文】
鳣(鲟鳇鱼,俗呼黄鱼)。
16.003 [2],鳀。
【注释】
[2](yǎn):鲇鱼。《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鲤。”毛传:“~,鲇也。”《本草纲目·鳞部·
鱼》:“鱼额平夷低偃,其涎粘滑。”
【译文】
又称鳀(tí),即鲇鱼。
16.004 鳢[3]。
【注释】
[3]鳢(lǐ):鳢鱼。又名黑鱼、乌鳢。古时又名“鲖鱼”。鱼纲鳢科。体呈圆柱形,青褐色,有斑块。头扁、口大、齿尖,性凶猛。
【译文】
鳢(鳢鱼,俗呼黑鱼)。
16.005 鲩[4]。
【注释】
[4]鲩:鲩鱼。即草鱼。鱼纲鲤科。以水草为食,为淡水养殖鱼类。
【译文】
鲩(草鱼)。
16.006 鲨,[5]。
【注释】
[5](tuó):一种淡水小鱼。郭注:“今吹沙小鱼。体圆而有点文。”又称为鲨、
。
【译文】
鲨指吹沙小鱼,又称。
16.007 [6],黑
。
【注释】
[6](qiú):白鲦鱼。郭注:“即白鯈鱼,江东呼为~。”因背黑,又称黑
(zī)。
【译文】
即白鲦鱼,又称黑
。
16.008 鳛[7],。
【注释】
[7]鳛(xī):泥鳅。郭注:“今泥。”陆佃《埤雅·释鱼》引孙炎曰:“~,寻也,寻习其泥,厌其清水。”
【译文】
鳛又称(qiū),即泥鳅。
16.009 鲣[8],大鲖;小者。
【注释】
[8]鲣(jiān):大鲖。即大乌鳢。郝疏:“此申释鳢大小之异名也。大者名~,小者名(duó)。然则中者名鳢。”
【译文】
鲣即大乌鳢,又称大鲖;小的乌鳢称为。
16.010 ,大鳠[9],小者
。
【注释】
[9]鳠(hù):鱼名。似鲇。郭注:“~似鲇而大,白色。”《本草纲目·鳞部四》:“~即今鱼,似鲇而口在颔下,尾有歧。南人方言转为
也。”
【译文】
(pī)是大的
鱼,小的
鱼称为
(zhào)。
16.011 [10],大
。
【注释】
[10](hào):大海虾。郭注:“
(虾)大者,出海中,长二三丈,须长数尺。今青州呼
鱼为~。”
【译文】
即大海虾。
16.012 鲲,鱼子。
【译文】
鲲(kūn),即鱼子(鱼苗)。
16.013 [11],是
。
【注释】
[11](jì):白
豚。又名“白鳍豚”。生活在淡水中的鲸类。皮肤细滑,圆额、小眼、长吻,为中国特产的珍奇动物。郭注:“~,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译文】
即白鳍豚,又称为
(zhú)。
16.014 ,小鱼。
【译文】
(shéng)是一种小鱼的名称。
16.015 ,
鲔[12]。
【注释】
[12]鲔(wěi):鲟鱼和鳇鱼的古称。郭注:“~,鳣属也。大者为王鲔,小者名(shū)鲔。今宜都郡自京门以上江中通出
鳣之鱼。有一鱼状似鳣而小,建平人呼
(luò)子,即此鱼也。”
【译文】
又称
鲔,即小鲟鱼。
16.016 [13],当
。
【注释】
[13](jiù):鲥鱼。《说文》:“~,当互也。”段注:“今《尔雅》互作
。郭云:‘海鱼也,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今江东呼其最大长三尺者为当
(hú)。’”因其出有时,故称时鱼。
【译文】
即鲥鱼,又称当
。
16.017 [14],
刀。
【注释】
[14](liè):
(zī)鱼。又名
(miè)刀、鱽鱼。郭注:“今之
鱼也,亦呼为鱽鱼。”形体薄而长,似篾刀。
【译文】
即
鱼,又称
刀。
16.018 [15],鳜
。
【注释】
[15](yù kū):一种小鱼。又名鳜
(jué zhǒu)、妾鱼,即鳑鲏(páng pí)。《尔雅翼》:“鳜
,似鲫而小,黑色而扬赤。今人谓之旁皮鲫,又谓之婢妾鱼。盖其行以三为率,一头在前,两头从之,若媵妾之状,故以为名。”
【译文】
又称为鳜
,即鳑鲏。
16.019 鱼有力者,[16]。
【注释】
[16](huī):强有力的大鱼。《文选·左思〈吴都赋〉》:“~鲸辈中于群犗。”刘逵注:“~鲸,鱼之有力者也。鱼大者莫若鲸也,故曰~鲸也。”
【译文】
强大而有力的鱼称为(
鲸)。
16.020 [17],
。
【注释】
[17](fén):又名
(xiā)。即班文鱼,或称班鱼。《说文》:“~,鱼名,出薉邪头国。”
【译文】
又称
,即班文鱼。
16.021 [18],鳟。
【注释】
[18](bì):鱼名。赤眼鳟。郭注:“似
子,赤眼。”似草鱼而小,头平扁,身圆而长,细鳞。
【译文】
即鳟(赤眼鳟)。
16.022 鲂[19],。
【注释】
[19]鲂(fáng):鱼名。古称“鳊鱼”。体广而薄肥,鳞细,色青白,味美。郭注:“江东呼~为鳊,一名(pí)。”
【译文】
鲂又称,即鳊鱼。
16.023 [20]。
【注释】
[20](lí lái):鲥鱼的别名。《正字通·鱼部》:“
,鲥别名。广州谓之三
之鱼。”
【译文】
(鲥鱼)。
16.024 蜎[21],蠉。
【注释】
[21]蜎(yuān):孑孓(jié jué),蚊子的幼虫。又名“虷”。体细长,胸部比头腹宽大,无足。游泳时一屈一伸,通称“跟斗虫”。郭注:“井中小蛣蟩,赤虫,一名孑孓。”
【译文】
蜎即蚊子的幼虫,又称蠉(huán)。
16.025 蛭,虮[22]。
【注释】
[22]虮(jǐ):水蛭。郭注:“今江东呼水中蛭虫入人肉者为~。”
【译文】
蛭即水蛭,又称虮。
16.026 科斗,活东。
【译文】
科斗(蝌蚪)又称活东。
16.027 魁陆[23]。
【注释】
[23]魁陆:蚶子。俗称“瓦楞子”,又名“魁蛤”。软体动物,蚶科。介壳厚硬,生活在浅海泥沙之中,为食用贝类之一。郭注:“《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
【译文】
魁陆(蚶子)。
16.028 蜪蚅[24]。
【注释】
[24]蜪蚅(táo è):郭注:“未详。”翟灏《尔雅补郭》与俞樾《群经平议》认为“蜪”是蝗之幼虫,即蝮蜪。参见15.017条。严元照《尔雅匡名》认为“蜪”乃“”字之讹,“蚅”为衍文,故以为是蟾诸之别名。参见16.029条。
【译文】
蜪蚅(待考)。
16.029 ,蟾诸[25]。在水中黾。
【注释】
[25]蟾诸:即“蟾蜍”。俗称“癞蛤蟆”。两栖类动物。又称鼁(qù qiū)。郭注:“似蝦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蚥。”
【译文】
鼁即蟾蜍。在水中的蟾蜍称为黾(méng)。
16.030 蜌[26],螷。
【注释】
[26]蜌(bì):一种长而狭的蚌。俗称“马刀”。郭注:“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bì)。”
【译文】
蜌是一种长而狭的蚌,又称螷。
16.031 蚌,含浆。
【译文】
蚌又称含浆。
16.032 鳖三足,能。龟三足,贲。
【译文】
三只脚的鳖称为能(nái)。三只脚的乌龟称为贲(fén)。
16.033 蚹蠃[27],螔蝓。蠃小者蜬。
【注释】
[27]蚹蠃(fù luó):蜗牛。古代又称螔蝓(yí yú)。实则“蚹蠃”与“螔蝓’稍有区别,盖水生者为“蚹蠃(螺)”,而以陆生者为“螔蝓(蜗牛)”,古人以蜗牛形似小螺,往往将二者当作一物。
【译文】
蚹蠃又称螔蝓,即蜗牛。蠃,同螺,小的螺称蜬(hán)。
16.034 螖[28],小者
。
【注释】
[28]螖(huá zé):海螺内寄居虫名。形似蜘蛛,有螯如蟹,入空螺壳中,戴壳而游。《释文》“~~,音滑泽。”郝疏:“滑泽犹言护宅地,即寄居之义。”
【译文】
螖即海螺内寄居虫,小的螖
称
(láo)。
16.035 蜃[29],小者珧。
【注释】
[29]蜃(shèn):大蛤。又称海蚌。《国语·晋语九》:“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韦昭注:“小曰蛤,大曰~。皆介物蚌类也。”
【译文】
蜃即大海蚌,小的海蚌称珧(yáo)。
16.036 龟,俯者灵,仰者谢,前弇诸果[30],后弇诸猎,左倪不类[31],右倪不若。
【注释】
[30]弇(yǎn):掩蔽,这里指龟甲掩盖。 诸:同“者”。代词。
[31]倪:通“睨”。斜视。 不:发语辞,无义。下文“右倪不若”之“不”与之同。
【译文】
龟,行动时低头向下的称为灵龟,行动时仰头向上的称为谢龟,行动时龟甲前掩的称为果龟,行动时龟甲后掩的称为猎龟,行动时头向左斜视的称为类龟,行动时头向右斜视的称为若龟。
16.037 贝,居陆,在水者蜬。大者
,小者
。玄贝[32],贻贝。余
[33],黄白文。余泉,白黄文。蚆,博而
[34]。
,大而险[35]。
,小而椭。
【注释】
[32]玄贝:贝的一种。通称“壳菜”。干制品称为“淡菜”。又称贻贝。呈长三角形,黑色,表面有轮形条纹,味美。《盐铁论·错币》:“夏后以~~,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33]余(chí):亦作“余蚳”。黄中带白花纹的贝。邢疏引李巡曰:“~~贝,甲黄为质,白为文采。”
[34](kuí):指中央宽而两头尖。
[35](kùn):当作“蜠(jùn)”。贝名。“险”通“俭”,薄。
【译文】
贝,居于陆地上的称为(biāo),居于水中的称为蜬(hán)。大的贝称为
(háng),小的贝称为
(jì)。玄贝即壳菜,又称为贻贝。余
指黄中带白色花纹的贝。余泉指白中带黄色花纹的贝。蚆(bā)指体大、中间宽而两头尖的贝。蜠指体大而薄的贝。
(jī)指体小而呈椭圆形的贝。
16.038 蝾螈[36],蜥蜴[37]。蜥蜴,蝘蜓[38]。蝘蜓,守宫也。
【注释】
[36]蝾螈(róng yuán):一种两栖动物,形似蜥蜴,尾侧扁。生活在水中,也见于草丛里。
[37]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尾巴细长,易断,生活在草丛里。俗叫四脚蛇。
[38]蝘蜓(yàn tíng):壁虎。又名守宫。一种爬行动物,尾巴圆锥形,易断,多能再生,趾上有吸盘,常在壁上活动。
【译文】
古人常以蝾螈指蜥蜴,蜥蜴指蝘蜓。蝘蜓又称守宫,即壁虎。
16.039 镻[39],。螣[40],螣蛇。蟒,王蛇。蝮虺[41],博三寸,首大如擘。
【注释】
[39]镻(dié):毒蛇名。蝮蛇的一种。又名(è)。郭注:“蝮属。大眼(按:一本作“火眼”),最有毒。今淮南人呼
子。”郝疏:“《尔雅》所释,乃是土虺,今山中人多有见者,福山栖霞谓之土脚蛇,江淮间谓之土骨蛇。长一尺许,头尾相等,状类土色。”
[40]螣(téng):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又称蛇。
[41]蝮虺(huǐ):毒蛇的一种。即蝮蛇。又称虺。
【译文】
镻是一种毒蛇,又称。螣即会飞的神蛇,又称螣蛇。蟒是最大的蛇类,又称王蛇。蝮虺即蝮蛇,身宽三寸,头大得像人的手臂。
16.040 鲵[42],大者谓之。
【注释】
[42]鲵(ní):鱼名。两栖纲动物,俗称娃娃鱼,体长约一米,皮肤粘滑,头扁圆,口大,四肢短,栖息于山溪之中,叫声如幼儿啼,故名。
【译文】
鲵,俗呼娃娃鱼,大的娃娃鱼称为。
16.041 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
【译文】
鱼头骨形状如丁字,故称为丁。鱼肠形状如乙字,故称为乙。鱼尾形状如丙字,故称为丙。
16.042 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43]。
【注释】
[43]该条古注以为是对《易·损》“十朋之龟”的解释:神龟,邢疏:“龟之最神明者也。”灵龟,郝疏引《异物志》曰:“涪陵多大龟,其甲可以卜、其缘中叉似瑇瑁,俗名曰灵。”摄龟,郭注:“小龟也,腹甲曲折,能自张闭,好食蛇,江东呼为陵龟。”宝龟,《公羊传》:“宝者何?……龟青纯。”何休注:“千岁之龟,青髯,明于吉凶。……谓之宝者,世世宝用之辞。”文龟,郭注:“甲有文采者。”筮、山、泽、水、火诸龟,皆因所生处以为名。邢疏:“筮龟,在蓍丛下者;山龟,生山中者;泽龟,生泽中者;水龟,生水中者;火龟,生火中者。”
【译文】
“十朋之龟”:一称神龟,二称灵龟,三称摄龟,四称宝龟,五称文龟,六称筮龟,七称山龟,八称泽龟,九称水龟,十称火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