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释兽》所释的是关于各种兽类名称及其习性特征的名词。共分为寓属、鼠属、属和须属四类。
18(1).001 麋[1]:牡,麔;牝,麎;其子,;其迹,躔;绝有力,狄。
【注释】
[1]麋(mí):麋鹿。亦称“四不像”。体长二米余,雄的有角,尾长于驼鹿,性温驯,喜涉水,以植物为食,是我国特产动物,野生种已不可见。
【译文】
糜鹿:雄的称为麔(jiù);雌的称为麎(chén);它的幼仔称为(yǎo);它的足迹称为躔(chán);极为强壮有力的糜鹿称为狄。
18(1).002 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
【译文】
鹿:雄的称为麚(jiā);雌的称为麀(yōu);它的幼仔称为麛(mí);它的足迹称为速;极为强壮有力的鹿称为(jiān)。
18(1).003 麕[2]:牡,麌;牝,麜;其子,麆;其迹,解;绝有力,豣。
【注释】
[2]麕(jūn):獐子。同“麇”。《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白茅包之。”
【译文】
獐子:雄的称为麌(yú);雌的称为麜(lì);它的幼仔称为麆(zhù);它的足迹称为解;极为强壮有力的獐子称为豣(jiān)。
18(1).004 狼:牡,獾[3];牝,狼;其子,獥;绝有力,迅。
【注释】
[3]獾(huān):指狗~。狗~即貉,自不等同于公狼。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与狼虽同类,而‘狼牡~’,惟见《尔雅》,疑(shān)字之借字也。”按,《广雅》:“
,狼也。”《广韵·谏韵》:“
,兽名,似狼。”《说文》:“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是知狼一名
。
【译文】
狼:雄的称为獾();雌的称为狼;它的幼仔称为獥(jiào);极为强壮有力的狼称为迅。
18(1).005 兔子,嬔;其迹,迒;绝有力,欣。
【译文】
幼兔称为嬔(fàn);兔子的足迹称为迒(háng);极其强壮有力的兔子称为欣。
18(1).006 豕子[4],猪。,豮。幺,幼。奏者豱。豕生三,
;二,师;一,特。所寝,橧。四豴皆白,豥。其迹,刻。绝有力,
。牝,豝。
【注释】
[4]子:王引之《述闻》引王念孙曰:“猪即豕,非豕子也。‘子’字盖涉上文‘兔子,嬔’而衍。”
【译文】
豕称为猪。(wéi)是阉割后的猪,又称豮(fén)。幺即最后出生的小猪,称为幼。皮肤皱缩头短而丑的猪称为豱(wēn)。母猪一胎生三子称为
(zōng);一胎生两子称为师;一胎只生一子称为特。猪栖居之处称为橧(zēng)。四豴(dí,蹄)都是白色的猪称为豥(gài)。猪的足迹称为刻。极其强壮有力的猪称为
(è)。母猪称为豝(bā)。
18(1).007 虎窃毛[5],谓之虦猫。
【注释】
[5]窃:通“浅”。浅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假借为浅。”
【译文】
毛色浅淡的老虎称为虦(zhàn)猫。
18(1).008 貘[6],白豹。
【注释】
[6]貘(mò):大熊猫(详赵振铎《郭璞〈尔雅注〉简论》)。郭注:“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邢疏引《字林》云:“似熊而白黄,出蜀郡。”王引之《述闻》:“~盖毛白而文里者。~之为言犹白也。”
【译文】
貘即大熊猫,又称白豹。
18(1).009 甝,白虎。虪,黑虎。
【译文】
甝(hán)即白虎。虪(shù)即黑虎。
18(1).010 貀[7],无前足。
【注释】
[7]貀(nà):兽名。《说文》:“~兽无前足。”郭注:“晋太康七年,召陵扶夷县槛得一兽,似狗,豹文,有角,两足,即此种类也。或说~似虎而黑,无前两足。”
【译文】
貀是指没有前足的兽。
18(1).011 鼳[8],鼠身长须而贼,秦人谓之小驴。
【注释】
[8]鼳(jú):兽名。亦称“鼴鼠”。郭注:“~,似鼠而马蹄,一岁千斤,为物残贼。”邢疏:“身如鼠,有长须,而贼害于物。”
【译文】
鼳,亦称鼹鼠,身如鼠,有长须,性凶残,秦人称它为小驴(驴鼠)。
18(1).012 熊虎丑,其子,狗;绝有力,麙。
【译文】
熊虎一类的动物,幼仔称为狗;极其强壮有力的称为麙(yán)。
18(1).013 狸子,[9]。
【注释】
[9](sì):狸子。郝疏:“今呼家者为猫,野者为狸,野狸即野猫也。”
【译文】
幼小的野猫称为。
18(1).014 貈[10]子,狟[11]。
【注释】
[10]貈(hé):同“貉”,又称狗獾。《说文》:~“,似狐,善睡兽也。”
[11]狟(huán):貉之子。《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郑笺:“貉子曰~。”
【译文】
幼小的貉称为狟。
18(1).015 貒[12]子,[13]。
【注释】
[12]貒(tuān):又称猪獾。邢疏引《字林》:“~,兽似豕而肥,其子名。”
[13](jù,又音lǘ):貒之子。郭注:“貒,豚也。一名獾。”郝疏:“今獾形如猪,穴于地中,善攻隄岸,其子名~。”
【译文】
幼小的猪獾称为。
18(1).016 貔[14],白狐。其子,豰。
【注释】
[14](pí):通常指豹属猛兽。《书·牧誓》:“如虎如~。”但《尔雅》之“~”,为白狐之异名。王引之《述闻》:“《尔雅》之~即狐也。《方言》:‘~,……关西谓之狸。’狸与狐同类,故狸谓之~,狐亦谓之~。”
【译文】
貔又称白狐。幼貔称为豰(hù)。
18(1).017 麝父[15]。麕足。
【注释】
[15]麝(shè)父:简称麝,即香獐。形状似鹿而小,头上无角,腿前短后长,善跳跃,毛褐色,尾短,雄性可以分泌麝香。
【译文】
麝父即香獐,其足如麕(獐)。
18(1).018 豺[16],狗足。
【注释】
[16]豺:兽名。俗称豺狗。形状似狼而小,性贪残。郝疏引《仓颉解诂》云:“~,似狗,白色,爪牙迅利,善捕噬。”
【译文】
豺即豺狗,其足如狗。
18(1).019 獌[17],似狸。
【注释】
[17]獌(chū màn):狼类猛兽。郝疏:“下云‘
似狸’,与此同物。加‘獌’字者,《说文》:‘獌,狼属。’引《尔雅》曰:‘~~似狸。’是
之大者名~~。非二物也。《释文》引《字林》:‘獌,狼属,一曰
。’是也。”
【译文】
獌是狼类猛兽,形状像狸。
18(1).020 罴[18],如熊,黄白文。
【注释】
[18]罴(pí):马熊,亦称人熊。形状如熊,可直立行走。郭注:“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关西呼曰貑熊。”
【译文】
罴即马熊,似熊,毛皮黄白色。
18(1).021 麢[19],大羊。
【注释】
[19]麢(líng):同“羚”。《说文》:“~,大羊而细角。”郭注:“~羊,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
【译文】
麢即羚羊,似羊而大。
18(1).022 麠[20],大麃。牛尾,一角。
【注释】
[20]麠(jīng):同“麖”。水鹿。又名马鹿、黑鹿,古称大麃(páo)。形体高大粗壮,栗棕色,耳大而直立,四肢细长,雄的有角。
【译文】
麠即水鹿,又称大麃。尾巴像牛,有一只角。
18(1).023 [21],大麕。旄毛,狗足。
【注释】
[21](jǐ):鹿科动物,形体似麝,雄的生短角。脚细而有力,善跳跃。亦写作“麂”。
【译文】
即大麕,毛长,足像狗。
18(1).024 魋[22],如小熊,窃毛而黄。
【注释】
[22]魋(tuī):兽名,似小熊,毛色浅黄赤。郭注:“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麆(粗)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即~也。”
【译文】
魋,俗呼赤熊,形如小熊,毛浅而呈黄色。
18(1).025 貐[23],类
,虎爪,食人,迅走。
【注释】
[23]貐(yà yǔ)同“猰
”。古代传说中的食人凶兽。《淮南子·本经》:“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高诱注:“猰貐,兽名也。状若龙首。或曰似狸,善走而食人,在西方也。”参看18(1).019条。
【译文】
貐,形状像
(chū),爪子像老虎,吃人,跑得很快。
18(1).026 狻麑[24],如虦猫,食虎豹。
【注释】
[24]狻麑(suān ní):亦作“狻猊”。狮子。郭注:“即师子也。出西域。”参看18(1).007条。
【译文】
狻麑即狮子,形状像虦(zhà n)猫(浅毛虎),吃虎豹。
18(1).027 [25],如马,一角:不角者,骐。
【注释】
[25](xí):兽名。像马,有一角,角如鹿茸。郭注:“元康八年,九真郡猎得一兽,大如马,一角,角如鹿茸,此即~也。”
【译文】
形状像马,一只角;没有角的称为骐。
18(1).028 羱[26],如羊。
【注释】
[26]羱(yuán):大角野羊。郭注:“~羊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
【译文】
羱即大角野羊,形状像羊。
18(1).029 麐[27],麕身,牛尾,一角。
【注释】
[27]麐(līn):同“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身似獐,头有一角,全身有鳞甲,尾似牛。古代常用之作吉祥的象征。邢疏:“~,瑞应兽名。”
【译文】
麐即麒麟,身似獐,尾似牛,一只角。
18(1).030 犹[28]如麂,善登木。
【注释】
[28]犹:兽名。猴属,亦叫犹猢,形似麂。郝疏:“~之为兽,既是猴属,又类麂形。麂形似麕而足如狗,故~从犬矣。”
【译文】
犹(犹猢)形状像麂,善于攀登树木。
18(1).031 貄[29],修毫。
【注释】
[29]貄(sì):长毛兽。同“”。亦作“肆”。郭注:“毫毛长。”郝疏:“《释文》:‘~,本又作
,亦作肆,音四’,则与上狸子
同名。疑亦同物,今狸猫之属。”参看18(1).013条。
【译文】
貄,长毛兽。
18(1).032 [30],似狸。
【注释】
[30](chū):又称
獌。狼类猛兽。柳宗元《罴说》:“鹿畏~,~畏虎,虎畏罴。”参见18(1).019条。
【译文】
,是一种狼类猛兽,形状像狸。
18(1).033 兕[31],似牛。
【注释】
[31]兕(sì):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形状如野牛,毛青色,一只角,皮厚,可以制甲。一说兕为雌性的犀牛。
【译文】
兕形状像牛。
18(1).034 犀[32],似豕。
【注释】
[32]犀(xī):即犀牛。形如水牛,猪头,腹大,毛少,有一至二角。
【译文】
犀即犀牛,形状像猪。
18(1).035 彙[33],毛刺。
【注释】
[33]彙(wèi):即刺猬。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山海经·中山经》:“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
【译文】
彙即刺猬,有硬刺。
18(1).036 狒狒[34],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注释】
[34]狒狒(fèi fèi):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猿类动物。郭注:“枭羊也。《山海经》曰其状如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交广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长丈许,俗呼之曰山都。”
【译文】
狒狒形状像人,披发,跑得很快,吃人。
18(1).037 狸、狐、貒、貈丑,其足,蹯:其迹,。
【译文】
狸、狐、貒(tuān)、貈(貉)类动物,它们的足称为蹯(fán):它们的足迹称为(róu)。
18(1).038 蒙颂[35],猱状[36]。
【注释】
[35]蒙颂:兽名。形状似长尾猴而小,紫黑色,善捕鼠。
[36]猱(náo):兽名。猿属。身体便捷,善攀援。又称“狨”或“猕猴”。
【译文】
蒙颂形状像猱。
18(1).039 猱,蝯[37],善援。
【注释】
[37]蝯(yuán):兽名。猴属。亦作“猿”。郭注:“便攀援。”
【译文】
猱(猕猴),即蝯(猿猴),善于攀援。
18(1).040 貜父[38],善顾。
【注释】
[38]貜父(jué fǔ):同“玃父”。大猿。俗呼马猴。郭注:“貑貜也,似猕猴而大,色苍黑,能攫持人。”王引之《述闻》引王念孙曰:“~~之名非以其能攫持人而命之也。貜之为言犹攫也。《说文》:‘矍,视遽貌。’徐锴曰:‘左右惊顾也。’……是矍为顾视貌也。~~善顾,故谓之~~矣。”
【译文】
貜父(大猿)喜欢东张西望。
18(1).041 威夷[39],长脊而泥[40]。
【注释】
[39]威夷:兽名。邢疏:“~~之兽,长脊而劣弱,少才力也。”
[40]泥:弱,力气小。
【译文】
威夷,脊背长而力量弱小。
18(1).042 麔麚[41],短脰。
【注释】
[41]麔麚(jiù jiā):兽名。王引之《述闻》:“糜鹿之属,其项皆不短,则不得言短脰(dòu)也。此~~疑别是一兽,而短脰者,非谓牡麋、牡鹿也。~~,双声字,犹貜父之一名豭貜也。似不得分为二物。”按,“麚”当作“豭”(jiā)。《说文》:“(yǒu),……从欠,咎声。读若《尔雅》‘麔豭短脰’。”段注:“见《释兽》篇。豭,今本作‘麚’,非。麔豭,一兽名,非上文之麋牡麔、鹿牡麚也。
读如此麚。”《说文》:“豭,牡豕也。”则麔豭当为公猪。
【译文】
麔豭(公猪)短颈。
18(1).043 贙[42],有力。
【注释】
[42]贙(xuàn):兽名。郭注:“出西海大秦国,有养者,似狗,多力犷恶。”
【译文】
贙(兽名)有力气。
18(1).044 豦[43],迅头。
【注释】
[43]豦(jù):兽名。郭注:“今建平山中有~,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鬣,奋迅其头,能举石摘(掷)人,貜类也。”
【译文】
豦(兽名)喜欢迅速摆动头。
18(1).045 蜼[44],卬鼻而长尾[45]。
【注释】
[44]蜼wěi:即“狖(yòu)”。《广雅》:“狖,~也。”黑色长尾猴。郭注:“~似猕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歧,鼻露向上,雨即自县于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江东人亦取养之。为物健捷。”
[45]卬:通“仰”。仰起。
【译文】
蜼是黑色长尾猴,仰起鼻孔,尾巴很长。
18(1).046 时[46],善乘领[47]。
【注释】
[46]时:兽名。善于登山。邢疏:“好登山峰之一兽也。”
[47]乘:升,登。 领:山岭。后作“岭”。元代周伯琦《六书正讹·梗韵》:“~,山之高者曰~,取其象形也。别作岭。”《左传·昭公二十年》:“遂奉王以追单子,及~,大盟而复。”
【译文】
时(兽名)善于攀登山岭。
18(1).047 猩猩,小而好啼[48]。
【注释】
[48]小而好啼:郭注:“声似小儿啼。”郝疏:“按‘小而好啼’,文义难通,当由转写致讹。若‘好’作‘如’,‘小’作‘小儿’。倒读之,则通矣。郭注:‘似小儿啼’可证。”
【译文】
猩猩,叫声像小儿啼哭。
18(1).048 阙洩[49],多狃。
【注释】
[49]阙洩:或作“阙泄”。兽名。邢疏:“旧说以为~~,兽名。其脚多狃(niǔ)。狃,指也。然其形所未详闻。”
【译文】
阙洩(兽名),多脚趾。
寓属。
【按语】
“寓属”指寄居于山野的兽类。
18(2).049 鼢鼠[50]。
【注释】
[50]鼢(fén)鼠:鼠的一类。俗称“犁鼠”、“地老鼠”。郭注:“地中行者。”郝疏:“~~深目而短尾。按:此鼠今呼地老鼠。产自田间,体肥而匾,尾仅寸许。潜行地中,起土如耕。”一说即鼹鼠。
【译文】
鼢鼠(地老鼠)。
18(2).050 鼸鼠[51]。
【注释】
[51]鼸(xiàn,又音qiǎn)鼠:一种颊内能藏食的鼠。古亦浑称为田鼠。郭注:“以颊裹藏食。”郝疏:“按,~~即今香鼠,颊中藏食如猕猴然,灰色短尾而香,人亦蓄之。”
【译文】
鼸鼠(又名香鼠,是田鼠的一种)。
18(2).051 鼷鼠[52]。
【注释】
[52]鼷(xī)鼠:鼠类最小的一种。旧说有螫毒,啮人及鸟兽皆不痛,故又称“甘口鼠”。郭注:“有螫毒者。”
【译文】
鼷鼠(鼠类最小的一种)。
18(2).052 鼶鼠[53]。
【注释】
[53]鼶(sī)鼠:大田鼠。似鼬。邢疏:“似鼬之鼠也。”郝疏:“盖田鼠之大者。”
【译文】
鼶鼠(大田鼠)。
18(2).053 鼬鼠[54]。
【注释】
[54]鼬(yòu)鼠:黄鼠狼,又名黄鼬。郭注:“今鼬似鼦,赤黄色,大尾,啖鼠,江东呼为鼪。”郝疏:“今俗通呼为黄鼠狼。善捕鼠,夜中窃食人鸡,人掩取之,以其尾为笔,所谓狼毫者也。”
【译文】
鼬鼠(俗呼黄鼠狼)。
18(2).054 鼩鼠[55]。
【注释】
[55]鼩(qú):哺乳动物。亦称“地鼠”、“鼱~”,《说文》作“精~”。体小,尾短,形似小鼠。吻尖细,能自由伸缩。是食虫类动物,亦食植物种子。郭注:“小鼱(jīng)~也。亦名~。”
【译文】
鼩鼠(亦称地鼠)。
18(2).055 鼭鼠[56]。
【注释】
[56]鼭(shí)鼠:鼠名。郝疏:“《广韵》作。或曰:‘鼠为十二属首,所以纪岁时,故有
名。’按,鼭自鼠名,非凡鼠共名。
疑从俗所加。”
【译文】
鼭鼠(鼠类的一种)。
18(2).056 鼣鼠[57]。
【注释】
[57]鼣(fèi)鼠:鼠名。《释文》引舍人曰:“其鸣如犬也。”《山海经·中山经》:“(倚帝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耳白喙,名曰狙如。”
【译文】
鼣鼠(一种鸣声如犬的鼠)。
18(2).057 鼫鼠[58]。
【注释】
[58]鼫(shí)鼠:大老鼠。亦称“鼠”、“雀鼠”、“
鼠”。郭注:“形大如鼠,头如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栗豆,关西呼为
鼠。”一说:即“梧鼠”,亦称五技鼠。《说文》云:“~~,五技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译文】
鼫鼠(一种大老鼠。一说即五技鼠)。
18(2).058 鼤鼠[59]。
【注释】
[59]鼤(wèn)鼠:斑鼠。郝疏:“《玉篇》:‘鼤,班尾鼠。’《广韵》:‘鼤,班(同“斑”)鼠也。’”一说即鼹鼠。
【译文】
鼤鼠(斑鼠)。
18(2).059 鼨鼠[60],豹文。
【注释】
[60]鼨(zhōng)鼠:豹文鼠。《说文》:“鼨,豹文鼠也。”《新唐书·卢藏用传》:“弟若虚,多才博物。陇西辛怡谏为职方,有获异鼠者,豹首虎臆,大如拳。怡谏谓之鼮鼠而赋之。若虚曰:‘非也。此许慎所谓~~,豹文而形小。’”
【译文】
鼨鼠(豹文鼠),身上有豹纹。
18(2).060 鼮鼠[61]。
【注释】
[61]鼮(tíng)鼠:一种有斑纹的小鼠。或称豹文鼠。《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岂直~~有必对之辩?”李善注引挚虞《三辅决录》注:“窦攸举孝廉为郎,世祖大会灵台。得鼠如豹文,荧荧光泽。世祖异之,以问群臣,莫能知者。攸对曰:‘~~也。’诏问:‘何以知之?’攸对曰:‘见《尔雅》。’诏案秘书,如攸言。赐帛百匹。”
【译文】
鼮鼠(一种有豹纹的小鼠)。
18(2).061 鼰鼠[62]。
【注释】
[62]鼰鼠:“鼰”当作“鼳(xí)”。松鼠。郭注:“今江东山中有鼳鼠,状如鼠而大,苍色,在树木上。”
【译文】
鼰鼠(鼳鼠),即松鼠。
鼠属。
【按语】
“鼠属”解释各种各样的鼠名。
18(3).062 牛曰,羊曰
,麋鹿曰
。
【译文】
牛的反刍称为(chī),羊的反刍称为
(xiè),麋鹿的反刍称为
(yì)。
18(3).063 鸟曰嗉[63]。寓鼠曰嗛[64]。
【注释】
[63]嗉:参见17.073条注释[75]。
[64]嗛(qiǎn):猴鼠之类动物颊中贮藏食物的地方。郭注:“颊里贮食处。”
【译文】
鸟类动物体内贮藏食物之处称为嗉。寓鼠类动物体内的贮藏食物之处称为嗛。
属。
【按语】
“属”意指反刍动物。不过所列两条都有问题。第一条的“
”、“
”、“
”只是反刍动物反刍的名称,第二条所言为鸟鼠猿猴之类动物喉中有贮藏食物之处,但它们不是反刍动物。
18(3).064 兽曰釁[65]。人曰挢[66]。鱼曰须[67]。鸟曰狊[68]。
【注释】
[65]釁(xìn):兽类的呼吸。郭注:“自奋~。”郝疏:“~者,隙也。兽卧引气鼓息,腹胁间如有空隙,故谓之~。”
[66]挢(jiǎo):举,伸。此处意指人疲倦之时伸展肢体等以休息,如伸懒腰等。
[67]须:动植物及其他物体上像须的东西。这里指鱼类张口鼓腮喘息。
[68]狊(jú):鸟张两翅。郝疏:“~者,张目视也。鸟之休息,恒张两翅,瞪目直视。所谓鸟伸鸱视也。”
【译文】
兽类的喘息称为釁。人类的休息称为挢。鱼类的喘息称为须。鸟类的休息称为狊。
须属。
【按语】
“须”意指休息、喘息。“须属”主要说明兽、人、鱼、鸟等疲倦休息或喘息的动作,而归之《释兽》,不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