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释畜》主要解释的是有关各种家畜名称及其习性特征的名词。共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和六畜等六类。这些动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19(1).001 马[1]。
【注释】
[1](táo tú):良马名。郭注:“《山海经》云:‘北海有兽,状如马,名~~。’色青。”邢疏引《字林》云:“北狄良马也。”
【译文】
马(北方的一种良马)。
19(1).002 野马[2]。
【注释】
[2]野马:北方的一种良马。郭注:“如马而小,出塞外。”
【译文】
野马(北方的一种良马)。
19(1).003 [3],如马,倨牙,食虎豹。
【注释】
[3](bó):传说中的猛兽名。状如马,食虎豹。《山海经·西山经》:“(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
【译文】
,形状像马,曲牙,吃虎豹。
19(1).004 蹄[4],趼,善升甗[5]。
【注释】
[4](kūn)蹄:马名。蹄平正,善登山。郭注:“~~,蹄如趼(yán)而健上山,秦时有~~苑。”《集韵·魂韵》:“
,野马属。”
[5]甗(yǎn):通“”。山岭。
【译文】
蹄是一种野马,蹄趾平正,善于登山。
19(1).005 [6],枝蹄趼[7],善升甗。
【注释】
[6](tú):良马名。马身牛蹄,善于登高爬山。张衡《西京赋》:“陵重
,猎~~。”
[7]枝蹄:指蹄有歧趾长出。
【译文】
马蹄有歧趾而蹄底平正,善于登高爬山。
19(1).006 小领[8],盗骊[9]。
【注释】
[8]领:指颈项。
[9]盗骊(lí):良马名。颈细,毛浅黑色。《通雅·衣服·色》谓《尔雅》“凡言‘窃’言‘盗’皆借色、浅色、间色也。”
【译文】
细颈的良马称为盗骊。
19(1).007 绝有力,[10]。
【注释】
[10](róng):八尺高的马。因谓马雄壮有力。郭注:“即马高八尺。”郝疏:“《释文》~,本作戎。按:《释诂》:‘戎,大也。’马高大而有力,故被斯名。”
【译文】
极其强壮有力的马称为。
19(1).008 膝上皆白,惟[11]。四骹皆白[12],
。四蹢皆白,首[13]。前足皆白,
。后足皆白,翑。前右足白,启。左白,踦。后右足白,骧。左白,
。
【注释】
[11](zhù):后左足白色的马。《易·说卦》:“其于马也,为善鸣,为~足。”孔疏:“马后足白为~。”又说膝以上皆白的马。两说皆通。
[12]骹(qiāo):小腿。《说文》:“~,胫也。”亦指胫骨近脚细的部位。
[13]首:邵疏作“前”,郝疏作“”。郭注:“俗呼为踏雪马。”
【译文】
膝以上全白的马称为。膝下四胫全白的马称为
(céng)。四蹄全白的马称为首(
)。前足全白的马称为
(xí)。后足全白的马称为翑(qú)。右前足白的马称为启。左前足白的马称为踦(qī)。右后足白的马称为骧。左后足白的马称为
。
19(1).009 马白腹[14],
。骊马白跨[15],
。白州[16],
。尾本白,
。尾白,
。
颡[17],白颠。白达[18],素县。面颡皆白,惟
。
【注释】
[14](liú):同“骝”。红色黑鬣尾的良马。《诗·鲁颂·
》:“有~有雒。”毛传:“赤身黑鬣曰~。”
[15]骊马白跨:“骊马”即为黑马。郭注:“骊,黑色。”郝疏:“白跨,股脚白也。《释文》引《苍颉篇》云:‘跨,两股间。’”
[16]州:通“尻(kāo)”。臀部。
[17]颡(dí sǎng):亦作“的颡”、“的卢”。额白色的马。郭注:“戴星马也。”颡,指额。
[18]白达:指鼻子白色的马。
【译文】
腹部毛白的骝马称为(yuán)。胯部毛白的黑马称为
(yù)。臀部毛白的马称为
(yàn)。尾根部毛白的马称为
(yàn)。尾巴毛白的马称为
(láng)。前额白色的马称为白颠。鼻子白色的马称为素县。面和额都白的黑马称为
(máng)。
19(1).010 回毛[19]在膺,宜乘。在肘后,减阳。在干,茀方。在背,阙广。
【注释】
[19]回毛:即旋毛。拳曲的马毛。郭注:“樊光云:‘伯乐相马法,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马。’”
【译文】
旋毛在胸部的马称为宜乘。旋毛在股后的马称为减阳。旋毛在胁部的马称为茀(fú)方。旋毛在背部的马称为阙广。
19(1).011 逆毛,居。
【译文】
毛逆着长的马称为居(yǔn)。
19(1).012 [20]:牝,骊;牡,玄;驹,褭骖。
【注释】
[20](lái):高七尺的马。《说文》:“马七尺为~,八尺为龙。”
【译文】
是七尺高的马:雌的称为骊;雄的称为玄;马驹称为褭骖(niǎo cān)。
19(1).013 牡曰骘,牝曰。
【译文】
公马称为骘(zhì),母马称为(shè)。
19(1).014 白,驳。黄白,
。
马黄脊,
。骊马黄脊,
。青骊,
。青骊
[21],
。青骊繁鬣,
。骊白杂毛,
。黄白杂毛,
。阴白杂毛,骃。苍白杂毛,骓。彤白杂毛,
。白马黑鬣,骆。白马黑唇,
;黑喙,
;一目白,瞷;二目白,鱼[22]。
【注释】
[21](lín):斑纹似鱼鳞的马。郝疏引孙炎曰:“色有浅深似鱼鳞也。”《集韵·真韵》:“~,马班文。”
[22]鱼:指两目毛色白的马。《诗·鲁颂·》:“有
有~。”毛传:“二目白曰~。”王引之《述闻》:“二目毛色白曰~。”
【译文】
毛色红白相间的马称为驳。毛色黄白相间的马称为(huáng)。黄脊背的红马称为
(qián)。黄脊背的黑马称为
(xí)。青黑色的马称为
(xuān)。青黑色有鱼鳞状斑纹的马称为
(tuó)。青黑色多长鬃毛的马称为
(róu)。毛色黑白相杂的马称为
(bǎo)。毛色黄白相杂的马称为
(pí)。毛色浅黑与白相杂的马称为
(yīn)。毛色苍白相杂的马称为骓(zhuī)。毛色红白相杂的马称为
(xiá)。有黑色长鬃的白马称为骆。有黑色嘴唇的白马称为
(quán)。黑嘴的黄马称为
(guā)。一只眼毛色白的马称为瞷(xiǎn),两只眼毛色都白的马称为鱼。
19(1).015 “既差我马”[23],差,择也。宗庙齐毫,戎事齐力,田猎齐足。
【注释】
[23]“既差我马”:语出《诗·小雅·吉日》。
【译文】
“既差我马”,差,即选择的意思。宗庙祭祀要选择毛色纯的马,行兵打仗要选择强壮有力的马,田猎要选择脚力特别好的马。
马属。
【按语】
“马属”释各种各样的马名。
19(2).016 犘牛[24]。
【注释】
[24]犘(má)牛:大牛。郭注:“出巴中,重千斤。”郝疏:“野牛也,郭云‘出巴中’者,今此牛出西宁府西宁卫,大者千余斤。犘之为言莽也,莽者大也。今俗云莽牛即此。”
【译文】
犘牛(大牛)。
19(2).017 犦牛[25]。
【注释】
[25]犦(bó)牛:即“封牛”。一种颈肉隆起的野牛。郭注:“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橐驼,肉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余里。”
【译文】
犦牛(一种颈肉隆起的野牛)。
19(2).018 牛[26]。
【注释】
[26](pái)牛:矮小短足的牛。郭注:“~~庳小,今之
(
)牛也。又呼果下牛。出广州高凉郡。”
【译文】
牛(南方的一种矮小的牛)。
19(2).019 犩牛[27]。
【注释】
[27]犩(wéi)牛:我国古代西南山区一种很大的野牛。又称“犪牛”或“夔牛”。郭注:“如牛而大,肉数千斤,出蜀中。”
【译文】
犩牛(大野牛)。
19(2).020 犣牛[28]。
【注释】
[28]犣(liè)牛:旄牛。郭注:“旄牛也,髀膝尾皆有长毛。”又说为公牛。《广韵·叶韵》:“犣,牛牡。”
【译文】
犣牛(旄牛)。
19(2).021 犝牛[29]。
【注释】
[29]犝(tóng)牛:无角小牛。郭注:“今无角牛。”《正字通·牛部》:“犝,旧注音同,牛无角。按:小牛无角曰童牛,小羊无角曰童羖,皆取童稚义,通作童。”
【译文】
犝牛(无角小牛)。
19(2).022 犑牛[30]。
【注释】
[30]犑(jú)牛:牛名。具体不详。
【译文】
犑牛。
19(2).023 角一俯一仰,觭;皆踊,觢。
【译文】
牛的两角一低一高称为觭(qī);牛的两角都向上竖起称为觢(shì,竖角牛)。
19(2).024 黑唇,犉。黑眥,牰。黑耳,犚。黑腹,牧。黑脚,犈。
【译文】
黑嘴唇的牛称为犉(rún)。黑眼眶的牛称为牰(xiù)。黑耳朵的牛称为犚(wèi)。黑肚皮的牛称为牧。黑脚的牛称为犈(quán)。
19(2).025 其子,犊。
【译文】
牛仔称为犊。
19(2).026 体长,牬。
【译文】
身体长的牛称为牬(bèi)。
19(2).027 绝有力,欣[31]犌。
【注释】
[31]欣:邵疏、阮校均以“欣”字为衍文。
【译文】
极其强壮有力的牛称为犌(jiā)。
牛属。
【按语】
“牛属”释各种各样的牛名。
19(3).028 羊:牡,羒;牝,牂[32]。
【注释】
[32]羒(fén):白色公羊。 牂(zāng):白色母羊。按:此处的“羊”应指白色羊,即吴羊。
【译文】
羊(白色羊):雄的称为羒;雌的称为牂。
19(3).029 夏羊:牡,羭;牝,羖[33]。
【注释】
[33]夏羊:黑羊。按:该条程瑶田《通艺录》云,“当作‘夏羊:牡,羖;牝,羭’”。“羭(yú)”即黑色母羊,“羖(gǔ)”即黑色公羊。今译从之。
【译文】
夏羊(黑毛羊):雄的称为羖;雌的称为羭。
19(3).030 角不齐,觤[34]。角三觠[35],。
【注释】
[34]觤(guǐ):羊角不齐整。邢疏:“羊角不齐,一长一短者,名~。”
[35]觠(quán):动物的角卷曲。
【译文】
羊角不齐、一长一短称为觤。羊角卷曲三匝的羊称为(liǎn)。
19(3).031 羳羊[36],黄腹。
【注释】
[36]羳(fán)羊:黄腹的羊。郭注:“腹下黄。”郝疏:“李时珍云,即黄羊也。状与羊同,但低小细肋,腹下带黄色,其耳甚小,西人谓之耳羊。”
【译文】
羳羊,腹下毛黄。
19(3).032 未成羊,羜[37]。
【注释】
[37]羜(zhù):出生五个月的羊羔。亦泛指一般幼羊。郭注:“俗呼五月羔为~。”
【译文】
未长成的羊称为羜。
19(3).033 绝有力,奋。
【译文】
凡极其强壮有力的羊,统称为奋。
羊属。
【按语】
“羊属”释各种各样的羊名。
19(4).034 犬生三,猣[38];二,师;一,[39]。
【注释】
[38]猣(zōng):犬生三子。
[39](qí):犬生一子。
【译文】
犬生三子称为猣;犬生二子称为师;犬生一子称为。
19(4).035 未成毫,狗。
【按语】
古代“犬”与“狗”对称而言,“犬”指大狗,“狗”指小狗。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
【译文】
没有长毛的小狗称为狗。
19(4).036 长喙,猃。短喙,猲。
【译文】
长嘴的狗称为猃(xiǎn)。短嘴的狗称为猲(xiē xiāo)。
19(4).037 绝有力,狣。
【译文】
极其强壮有力的狗称为狣(zhào)。
19(4).038 尨[40],狗也。
【注释】
[40]尨(máng):多毛的狗。《说文》:“~,犬之多毛者。”《诗·召南·野有死麕》:“无使~也吠。”毛传:“~,狗也。”
【译文】
尨是多毛的狗,即指狗。
狗属。
【按语】
“狗属”释各种各样的狗名。
19(5).039 鸡,大者蜀。蜀子,雓。
【译文】
鸡:大的鸡称为蜀。大鸡的鸡仔称为雓(yú)。
19(5).040 未成鸡,。
【译文】
未长成的鸡称为(liàn)。
19(5).041 绝有力,奋。
【译文】
凡极其强壮有力的鸡,统称为奋。
鸡属。
【按语】
“鸡属”解释鸡类的名称。
19(6).042 马八尺为。
【译文】
身高八尺的马称为。
19(6).043 牛七尺为犉[41]。
【注释】
[41]犉(rún):七尺的牛。邢疏:“《尸子》说六畜云:‘大牛为~,七尺。’故云。”
【译文】
身高七尺的牛称为犉。
19(6).044 羊六尺为羬。
【译文】
身高六尺的羊称为羬(qián,大羊)。
19(6).045 彘五尺为[42]。
【注释】
[42]彘(zhì):即猪。
【译文】
身高五尺的猪称为(è)。
19(6).046 狗四尺为獒[43]。
【注释】
[43]獒(áo):一种凶猛的狗,体大善斗。《说文》:“~,犬如人心可使者。”
【译文】
身高四尺的狗称为獒。
19(6).047 鸡三尺为[44]。
【注释】
[44](kūn):同“鹍”。大鸡。郭注:“阳沟巨~,古之名鸡。”
【译文】
身高三尺的鸡称为。
六畜。
【按语】
“六畜”释马、牛、羊、豕(猪)、狗、鸡六种家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