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字的结构与形声字类似,但是,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字中被认为是形旁的部件,其实直接参加表意,所以它们应该是会意字,然而被错误地认为是形声字。
如祭,甲骨文作,或从示作
。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对祭的解释如下:“甲骨文祭不从示,示为后加之意符。甲骨文祭字以手持
,即肉,或以数量不等之点象血点之形,会祭祀之意。”〔13〕前面所引向先生说也把祭字看成是形声字。这样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
表示以手持肉献给祖宗,这里的“示”表示祖宗牌位,是直接参加造字的部件,它的意义是具体的、实在的,不能看作是形旁。
甲骨文“祝”字作,象人在祖宗牌位前祝祷之形,这里的“示”也表示祖宗牌位,是直接参加造字的部件,它的意义是具体的、实在的,不能看作是形旁。
甲骨文“疑”作,也作
,后者增加
,按照目前文字学界的理解,后者应该是增加形符的形声字。但是,这样的理解是错的。
是个提示环境的提示符号,
用“一个老者在道路上四处张望不知所往”表示“疑惑”的概念。
也是直接参加造字的部件,它的意义是具体的、实在的,不能看作是形旁。
教,甲骨文作、
。
,利用上下结构表达前后位置关系,因此,可以理解为孩子两手放在前面编织东西(表示需要学习的东西之类),攴示师长持杖督促之意。合起来表示督促孩子学习之意,此教之本义。理解了“教”,“学”就不难理解了。学,甲骨文作
、
。
,
即屋子,
示双手练习编织,合起来用“孩子在屋子前练习”表达“学习”的概念。金文“学”作
,从子。“子”是个提示符号,提示在练习者乃孩子。
类似上面的字,过去都被理解成了形声字,但是,这些字仍然是会意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