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我国大宗农产品的品种主要是粮油,而粮油价格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国家政府肯定是相当重视大宗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在政府全面垄断时期,大宗农产品价格确实比较稳定,几乎没有价格波动异常。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变化,原有的价格体制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而且随着大宗农产品流通市场的推动下,市场化定价是一个必然趋势。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入世贸组织,经济受全球环境的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也随着国际石油的金融化发展,日益显现其金融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大宗农产品价格更多的除受供求以外的非传统因素影响,尤其是金融因素的影响。而由于市场充斥着盲目性,大宗农产品价格往往会由于某些原因异常波动,近年来这种异常波动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我国的大宗农产品主要品种包括粮食、油料、糖料以及生猪,研究最多的则是粮油作物。进入新世纪之后,受开放市场的影响,我国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呈现周期性的上涨且波动幅度加剧。新世纪前两年,粮油价格受供给增加的影响处于较低迷的阶段,从而带动整个农产品价格下跌。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这段期间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下降0.4元/斤,降幅达12.8%。而之后供给关系发生转换,使得大宗农产品价格在2003年末快速上涨。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刺激下,2004年下半年开始大宗农产品产量明显回升,价格稳步回落。与此同时,国际油脂油料市场价格大幅回调影响国内食用油价格连续下跌,从而导致生猪价格也呈现下跌趋势。
价格监测数据显示,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末,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由4.05元/公斤下降到的3.64元/公斤,下降十个百分点。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第1季度,受国际能源价格连续飘升和南美大豆等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大幅度减产的影响,再加上国际游资的炒作,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走高,在国际市场的传导下,我国大豆、玉米、油料及糖料等相关产品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此外,整个畜牧业供给下降,生猪价格剧烈上涨。
在这段时间,我国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大大提高,增幅超过82%。而紧接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能源价格暴跌引起国际农产品价格大跌,进而带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跌,从2008年初至2009年末,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下跌达34%之多。2010年上半年开始,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农产品价格出现上升趋势,而天气灾害的影响更加推动农产品价格逐渐上涨。在这段时间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提高了19%。2011年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震荡波动,其中生猪、棉花等非粮食类大宗农产品波动比较剧烈。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轨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我们可以将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分成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大宗农产品价格在波动中上升。在这段时间的早期实行政府全面垄断,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波动比较小,总体来说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上升。在陆续开放几个农村大宗农产品初级市场之后,在保证收购之余,允许农民与政府进行议价交易,自此大宗农产品价格开始呈现波动态势。在这段时间,大宗农产品价格虽有涨跌,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
第二阶段(1985年—1991年)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有所增大。主要原因是1985年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进行改革,由原来的统购制改为合同定购制,适当开放市场,粮食类大宗农产品由国家定购30%,另外的70%允许自由出售。由于合同订购价比原有的统购价降低,大大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量大幅度降低为之后的价格大幅上涨埋下隐患。再加上“双轨制”的确立,开放市场之后价格必然会有所波动。总的来说,在这段时间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呈现“倒V”特征。
第三阶段(1992年—1996年)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从1992年始,政府决定加快大宗农产品市场改革的步伐,从而刺激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尽早走出“卖粮难”问题。1993年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放开对大宗农产品价格管制,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但由于宏观调控不当,市场体制又很不成熟,各地区对放开农产品市场的理解不同,从而造成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供求不均的情况下也大幅上涨,市场盲目性充斥。国家农业开发银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对农产品收购资金进行封闭式的管理。
第四阶段(1997年—2002年)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1997年后,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而大宗农产品却连年丰收造成供大于求,导致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虽然政府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大宗农产品价格仍免不了在波动中持续下滑。除2001年出现小幅上涨外,在这段时间内的其他年份大宗农产品价格趋势都是往下。这期间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下降趋势明显,其中大豆价格下降31.3%,小麦价格下降29.6%,而稻谷跟玉米的价格也有大幅降低。
第五阶段(2003年—2007年)大宗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受前期大宗农产品价格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再加上国际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农产品价格开始出现恢复性上涨,自2003年末开始,全国大宗农产品基本都有所上涨,此后几年在不断震荡中持续走高。
第六阶段(2008年—至今)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又进一步增大。2008年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出现史上较大一次跌幅,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从108.47跌至101.61,其中大豆、玉米及油料作物等与国际市场关系密切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影响最大,大豆生产价格指数从119.7跌至92.3,油料作物更是大幅下跌34点之多,可见这个波动幅度非常大。而从2009年末以来,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增强,自然灾害以及冲突战乱频发,导致大宗农产品生产价格从低谷一直走高,稻谷、玉米等粮食类作物以及棉花这种经济作物价格持续上升,仅2010年一年,棉花的生产价格指数从111.8一直走到157.7,创历史新高。2011年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明显,其中糖料、棉花涨幅更为明显。随着全球经济的动荡,农产品价格起伏比较大,波动相当明显。
根据上述关于我国大宗农产品现状的描述以及主要特点的概括,可以清楚地了解历年来主要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供求因素、金融因素以及其他突发因素。
第一,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传统供求因素。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关系。在一般市场条件下,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会受供求总量、结构失衡等供求矛盾运动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产量增减呈反向变动,在1978年—007年期间,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始终围绕着“上期产量增加—当期价格下降,上期产量减少—当期价格上升”的规律变动,继而形成“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产量再增加”的循环运动轨迹。
此外,大宗农产品价格会受供求结构的影响。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宗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但由于认识不足,其供给结构还未能跟上需求结构转变的步伐。例如,在现今社会,大宗农产品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比如2006年,玉米用于燃料乙醇的需求量达到2300万吨,占国内玉米产量的17%,但是玉米的供给结构没有及时地调整,导致玉米价格持续攀升,仅半年的时间玉米价格则从每吨1300多元涨到1600多元。
农产品生产成本与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关系。除了基本供给因素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地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成本是制定商品价格的主要依据。所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小会引起大宗农产品价格上下波动。从历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收益率下降,从而价格上升,反之价格就下降。从2008年初至2009年末的两年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首先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下降7个点,然后受自然灾害影响又重新回升,上演了一段标准的“V”型反转。
第二,金融因素对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与国际市场来往密切,大宗农产品也向国际敞开大门,特别的,大豆与玉米等的需求快速增长,越来越依赖于进口。2011年大豆受种植收益率低影响,产量相比上一年反而降低,但人们对大豆的需求却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加,如果不是正好赶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种增速还会不断加大。因此,我国大豆自给率明显不足,造成2011年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已远超国内生产大豆产量的3倍。
农产品现货价格一方面受期货价格指引,另一方面受人们的预期影响。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自开放贸易后就与国际市场关联紧密。比如,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会令国内农产品生产与经营者形成价格上涨预期,从而出现囤粮惜售或是大量抢购的现象。期货市场理应是对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最灵敏的市场,但由于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起步较晚,尚未成熟,加之人们对很多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已经超过国内的供给能力,只能依赖进口。所以成熟的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会牵制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尤其是大豆、玉米、油脂类等相对进口量大的农产品,其期货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尤为接近。可以很明确地说,国内大宗农产品期货价格与国际期货市场关联很大,尤其是进口比较大的品种。
21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一直处于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下。2001年到2004年,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且其影响力通过各种途径溢出到我国。2008年由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这种低利率货币政策下,一些超额流动性自然要去其他地方寻求更高的回报,自然中国是个理想的地方,而最好的进入渠道就是金融市场的投资与投机操作,这种方式没有诸多的政策限制和不确定因素,期限长短也能自由掌控。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其中石油、大宗农产品等更是首选。中国的期货市场本身就受外盘牵引,再加上大宗农产品进口贸易传导,很快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市场就会受影响。
大宗农产品与石油等国际能源在某些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属性,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变化,他们日益体现出战略属性、金融属性。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生物质能源发展,这两个因素造成全球粮食价格全面上涨。因此,往往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会带动大宗农产品价格上下震荡。
第三,金融因素及其他突发因素在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中的地位。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受金融因素影响日益显现。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数据证明供给状况良好,那么矛头只能指向期货市场。因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互引导,而期货市场除了受到现货供给状况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很多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期货价格不断波动,从而引起现货价格不断波动。在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变动受很多金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汇率、国际期货市场以及全球流动性水平等。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起步较晚,相对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而言,缺少自身完善的期货市场,加上企业和政府还不善于利用期货工具和期货价格进行农产品贸易流通与投资,因此,国际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会直接带动我国期货市场上大宗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所以在考察大宗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的时候一定要将国际因素放进去。
除了金融因素之外,还有一些突发性经济因素也会带动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或者这些突发性经济因素与金融因素的互动对短期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剧烈影响。具体表现在,这些短期突发因素造成大宗农产品短期的供需发生变化,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性交易又在短期内放大这种变化,扰乱市场秩序,引发短期大宗农产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同时,突发的政治、经济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等也会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大宗农产品的短期价格剧烈波动。
(二)农产品价格金融化趋势
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发展迅猛,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对大宗农产品市场的青睐越来越高,与之构成复杂金融体系,并使大宗农产品金融化趋势增强,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黄金、黑金(石油)等泛货币化的新价值符号。
第一,期货市场。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不可预测性,未来价格不确定性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现货市场上交易存在风险。大量农民和农场主越来越青睐“远期合约”,通过远期合约,生产者和最终用户约定在未来一定时间,以协定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远期合约保证农民在收割季节以合约价格销售,又确保加工企业和贸易商以协定价格购买农产品。同时,为了克服不可预见的价格变化,转移风险,农民、贸易商和加工企业开始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从而农产品生产者和最终用户成为套期保值者。国际最重要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在芝加哥、纽约、堪萨斯州和伦敦。2002年后,非传统投机者(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大型投资银行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大量进入大宗农产品衍生品市场,买卖各种农产品合约。他们只单纯进行投机运作,追求高回报。大量金融巨头涉及衍生品市场,如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和JP摩根,这使得农产品衍生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更加盛行。2011年1月10日至1月14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247美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价格涨幅高达61%。
第二,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是以指数成分股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欲使投资组合变动趋势与指数相一致,取得与指数同步的收益率。当市场指数价格上升时,只要持有指数基金就可以获得收益,因而指数投资在期货市场上一般只做多头。与套期保值者和传统投机者不同,指数基金投资者对大宗农产品价格并不敏感,不再考虑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基本面,他们完全按照证券交易所指数的趋势进行投资,较低的交易成本促使投机行为盛行。近年来指数基金发展十分迅猛,在资源投机交易中,指数基金投资的大宗商品多达20多个,包括石油、金属(矿石)和农产品,其中农产品投资约占指数投机基金的20%左右。雷曼兄弟投资银行2008年的研究表明,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大量指数基金流入期货市场,投机量从13亿美元上升到260亿美元,增加了1900 %,国际农产品价格恰好也从2003年上升,与指数基金保持了同步效应。
第三,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在国际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比其他基金,对冲资金在农产品交易数量上无限制,往往持有投机性多头和空头,可以自由进入,以便在农产品期货价格上升或下降中获利。美国政府曾一度限制金融基金在商品期货交易所进行投机。自2000年,商品期货管理委员会通过法案豁免场外交易监管和控制后,大量投机者加入投机市场,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进入者(如高盛、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养老基金、加利福尼亚州教师退休金和对冲基金)通过“掉期”进行交易。一位可可零售巨头曾指出,大量银行机构已经脱离了其作为金融服务经济与信用中介的职能,大举进行对冲交易,导致企业贷款减少,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
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中,国际供求基本面、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联动、全球货币流动性增强、国际粮商巨头的投机炒作、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原动性等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催化剂。
国际大宗农产品供求趋紧。供求趋紧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基础。从供给看,自然灾害因素是全球大宗农产品上涨的直接原因,如俄罗斯大火,澳大利亚、巴西的洪水和飓风,美国严寒等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其中俄罗斯大火导致了国内农作物同比减产37%。从需求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导致农产品需求增加。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约为90亿,食品需求将增加70%—100%,无疑这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巨大需求压力。随着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变得有利可图,燃料工业用粮需求大幅度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美国将其产出玉米的三分之一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的生产使得本身不足的国际粮食显得更加珍贵。从全球库存方面看,据FAO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大宗农产品库存量与当年消耗量的比率持续下降,总库存水平一直在下降。2011年全球库存水平仅够47天消费,为1974年来历史上最低库存量。
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联动。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大宗农产品的商品属性逐渐淡化,金融化增强。作为工业基础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引发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通货膨胀。石油是大宗商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压力,增加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也给全球经济留下了再度陷入危机的隐患。事实上,大宗商品间联动涨价效应明显。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之间存在价格联动机制,原油价格上涨往往能够带动煤炭、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涨价,带动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扩大,抬高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格。
全球货币流动性增强。全球流动性充裕是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10月,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由2007年6月的8993亿美元增加到23131亿美元,两年多时间增加了257%。而英国央行资产规模增加了100%,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也增加了30%以上。以M2口径衡量,2000年,发达国家M2仅为4.5万亿美元,2008年却上升到9万亿美元,2010年又升至10万亿美元。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已经逐步企稳,发达国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复苏,该信号无疑对大宗农产品市场具有导向性影响,需求呈现回升态势,价格总体运行在上升通道。
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原动性。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资本正从房地产和复杂衍生品投机中逃出,转向大宗农产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国际食品巨头利用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大量炒作大宗农产品期货甚至囤积现货,从而规避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给下游企业带来的损失。随着大型金融集团进入国际食品的全产业链,更加凸显了大宗农产品的金融属性,国际金融资本对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当前,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无论是石油、铁矿石,还是大宗农产品,从短期和中期来说,其价格走势都越来越脱离市场供需基本面。当大量的金融资本将大宗农产品作为逐利对象,大宗农产品期价波动就包含了人为操纵的因素,进而反作用于现货价格,扭曲了真实的大宗农产品供求关系,增加了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