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协会的经验做法
美国大豆协会成立于192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召开的第一届“农业州大豆会议”上发起成立,总部位于美国“玉米带”中心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美国大豆协会是代表包括美国大豆农民和大豆公司在内的大豆生产者利益的、非营利性的、会员制的民间组织。美国大豆协会负责游说政府制定相关产业和贸易政策。
美国大豆协会已有9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特点是宗旨明确,为美国大豆种植业主的利益服务;任务清楚,开拓市场,开发技术;机构设置自下而上,自律管理;运行机制市场化,开展活动与会员需求挂钩,工作业绩与经费支持挂钩;协会与政府是合作伙伴,协会参与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政府提供经费和销售贷款支持。近10年来,该协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美国大豆及其制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对大豆的生产和使用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等,均取得明显成效。美国大豆协会把开发大豆技术,培育大豆的新品种、新用途以及开发大豆加工制品的新技术,作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强化科技创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又是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积极推动大企业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研发中心,推动中小企业进行联合开发。不少行业协会已经或正在组织国内外同行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行业协会还要成为联合攻关和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的中介,组织行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发和推广。
协会宗旨是保护及提升大豆的市场价值及机遇。协会愿景是让大豆产业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粮食、饲料和能源方面的需求。协会目标是:政府游说,负责游说政府制定相关产业和贸易政策;会员发展,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为其会员提供商机,发展产业;大豆推广,开拓美国国内及全球大豆市场,从事人道主义行动,使豆农获益;产业关系维护,与产业内伙伴进行交流合作,使大豆全产业获益;领导力开和&种植户教育,对大豆种植者进行领导力培训及知识普及,确保从业人员更好地服务大豆产业;协会影响,发挥世界级组织的影响,使协会会员及大豆全产业受益。
美国大豆协会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国际项目,在全球各地举办各类市场推广、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活动。美国大豆协会—国际项目(ASA-IM)以实现其21世纪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目标,开展了行业研讨会、培训课程以及市场开发项目,推动中国大豆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畜禽和水产养殖、大豆和饲料加工等。自2005年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成立后,全部国际市场的推广工作,已转入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迄今为止,美国大豆协会已有32000名会员,遍及美国的29个州,并在海外设有14个办事处,活动遍及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在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办事处。
自1982年在北京成立办事处以来,美国大豆协会一直同中国农业界密切合作,致力于提高家畜和水产饲养的效率和生产能力。近几年来,美国大豆协会还加强了同中国农产品贸易界、粮油加工界的联系与合作,沟通大豆及其产品的市场信息、促进大豆及其产品的贸易、提高大豆的加工效益,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中,美国大豆协会驻中国办事处,通过举办数以百计的专题研讨会、专业培训班、动物饲养试验、现场技术指导,并组织国外考察团组、出版各种技术和市场资料,免费为中国牲畜和水产养殖业、饲料业、大豆加工业和大豆贸易行业提供生产加工技术和大豆及大豆产品的市场信息,帮助中国农业经营企业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促进中美大豆和大豆产品贸易。
美国大豆协会在中国推广美国大豆和大豆产品的各项技术和市场服务项目由美国大豆协会-国际项目的技术主管及卓越的外国科学家、研究员、市场顾问负责实施。这些活动得到了美国大豆基金会、各生产州大豆研究与推广委员会和美国政府农业部的资金支持。美国大豆协会举办的专题研讨会包括饲养生猪、家禽、鱼以及饲料的生产和科学使用等专题,并专门为中国饲料加工厂举办关于产品质量控制、工厂管理和营养学的研讨会。协会还与遍布全国的农场及饲料公司合作,进行饲养试验,帮助解决牲畜营养学、生产手段和动物健康等方面的问题。美国大豆协会通过举办大豆及其大豆产品市场研讨会,促进中国粮油贸易界和加工企业同美国粮油出口商的直接联系和交流,为扩大中美农产品贸易做出了积极贡献。美国大豆协会在中国对3000个农场和饲料加工厂以及1000多个水产养殖场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和效率。这些服务项目由美国大豆协会的技术主管及卓越的外国科学家、研究员负责实施。除指导饲养试验外,该服务还包括对畜棚设计、畜牧生产手段、饲料厂经营、营养学和牲畜健康提出建议。
美国大豆协会平均每年编纂或翻译21份技术刊物,并免费发放。技术刊物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大豆产品的生产以及大豆产品在牲畜、家禽、水产和饲料生产中的科学使用、饲料产品质量控制、工厂管理和动物营养与健康等。这些资料大部分在美国大豆协会的网站上也有提供。美国大豆协会的三大特点:
第一,会员制是基础。会员制是一个以州为导向的项目,它与国家性的组织合作发展,是美国大豆协会的核心,是其产生发展的基石;会员资格的发展对美国大豆协会、州级组织甚至整个大豆产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会员构成了有效的大豆缴款计划的基础,会员为这个组织提供了最重要的财务支持。所以,虽然美国大豆协会是非营利组织,但其目的仍然存在,即追求会员利益最大化。这不仅保证会员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更好维护了该组织的权威性、增强了可信度,建立了组织与会员之间一荣俱荣、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
第二,新的筹集管理经费方式。在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劳动力的2%,但农民通常都是一个组织良好和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群体。美国基本是个粮食出口国,关税和进口配额不能抬高市场价格(食糖除外),虽然农民一直受到政府的补贴,但是政府不愿意直接支付现金补贴,因此补贴规模一直有限。而美国大豆协会的“大豆缴款计划”是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美国大豆基金会是负责管理全国大豆交款计划的农民委员会,其基金会的董事由美国农业部部长任命。根据交款计划,种植大豆的农民要把他们出售大豆收入的0.5%交给大豆基金会。这些费用主要用于支持有关大豆的科学研究,促进大豆的销售以及教育方面的投入,目的在于使增加种植大豆的农民获得更大的效益。
第三,组织结构是分门别类各司其职。正式会员和联系会员在投票权上的区别可以保障大豆种植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让相关的销售等相关行业和机构都可以成为协会的会员。这样的规定可以调动大豆产业各方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协会的管理中来,以相同的利益来调整自身的行动。允许外国的相关公司和机构等加入美国大豆协会,这一点的考虑与联系会员的设置基本相同。同时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加外国一些大豆产业相关组织与协会的利益相关性,这样外国会员就可能在美国大豆进入该国时,成为共同的利益集团,为美国大豆的推广和促销铺平道路。
名誉会员和临时会员的设置,鼓励为大豆产业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等资深人士不断地投身到大豆产业的发展中来,以及给予协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补给,保持协会朝气蓬勃的活力。迄今为,美国大豆协会已有3万名左右的会员,遍及美国的29个州,并在海外设有14个办事处,其中包括在中国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办事处。美国大豆协会的专门委员会有:贸易改革和国际事务委员会(涉及各国市场准入),会员和公司关系委员会(发展会员),公共关系委员会(宣传、展览),财务、行政、服务委员会,战略计划委员会(审查工作目标执行情况),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运输事务委员会等。
(二)启示与借鉴
美国大豆协会早在20世纪初就较为顺利地由大豆种植者们自发地成立了,历史的记载是没有经过太多的波折。下面可以进一步看看中国的大豆协会为何搁浅,并从中找出一些启示。
中国大豆协会成立的初衷,是希望成立一个由企业主导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主导模式是“民营、民管、民受益”,由企业的负责人担任会长及副会长。但中国大豆协会的建立从一开始就阻力重重。经过分析,国内的阻力大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当农业部把筹建提案上报到民政部后,便搁置在民政部、农业部、发改委、商务部四部委会签阶段,该提案遭到了商务部强烈反对。商务部的反对理由主要是,挂靠商务部的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下已有一个大豆分会,没必要重复建设;农业部成立中国大豆协会名不正、言不顺,农业部是管种植业的,大豆协会还要管贸易;农业部成立中国大豆协会的宗旨不明确;有农业部参与中国大豆协会不能体现民办原则。二是在成立中国大豆协会征询行业意见时,另一个反对声音来自国内最大的粮油进出口加工企业—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即中粮集团。
分析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原因在三个关键词上:重复建设、职能之争、利益集团的反对。“重复建设”,在商务部的反对理由中出现了这个词。在我国一粒大豆的确要受到不同的机构的管辖,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植物蛋白委员会,中国食土商会大豆分会,国家粮食局也在搞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豆委员会,如此下去一粒大豆将可能有四个协会管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低效率需要得到改进。再看美国的情况,虽然除了美国大豆协会之外,固然也有联合大豆基金等不同的组织,但是各种组织之间的主要职能是不同的,没有重复建设之嫌,从而避免了多头管理的无效率。
“职能之争”,其实这一点是从“重复建设”中衍生出来的,所谓怕重复建设,就是担心之前由国家建立的而非应行业需要生成的协会的职能被分割。然而在已经加入WTO的中国,很多行业内部、市场内部的事情,让由政府成立的机构来处理是受到限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常汝镇教授认为,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大豆分会不是一个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也非民办的协会,不能起到像 ASA 那样的作用。所以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将必要的职能转交给行业自身去组织去实施,这样行业的利益以及实现的可能才会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更符合国际惯例。
“利益集团的反对”,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大豆消费用户,原料的保证成为中粮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同时,为了保证连续生产,中粮必须依赖进口,并利用期货市场来为其巨大的采购量保值。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田仁礼认为,反对的力量担心中国大豆协会成立会对中国的大豆进口产生障碍。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辩论实际上是供给方和需求方矛盾冲突的表现。在美国大豆产业目前是净出口状态,需求方在国内很少见,所以来自国内的压力并不大。对于我国的情况,事实上中国大豆协会不会对进口企业造成损害,它并不反对大豆进口,只希望进口要做到有度、有序、有透明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理事长夏友富教授认为,中国 2003 年购买的大豆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3 ,占美国大豆出口的1/4 ,却不但未成为大豆价格的主导者,反而成为国际大豆价格哄抬者。中国进口大豆严重超过国内需求并使进口价格创造了历史新高,致使我国蒙受损失。鉴于上面所说的大豆协会成立的意义,我们了解到大豆协会的重要性,如果片面狭隘地阻挠其成立,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无近忧,但是必然将控制权交予出口方手中。同时美国的大豆产业发展早于我国并且水平也高于我国,相应的期货等保值机构也在美方那边,短期的依赖会造成长期的被动,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还是无法独立,实现长远自由发展的目标。而如果支持大豆协会的成立也许当前会经历一些卧薪尝胆的日子,但是当国内的大豆种植业蓬勃发展,供给大大增加,整个产业链条整合起来时,作为下游企业的中粮集团也会成为大豆产业重要的一分子,肯定会从大豆协会中受益而不是受损,因为其原料供给将有稳定的保证。像美国大豆协会在发展初期一样,在种植者与加工商的互相合作中,中粮集团会因其付出获得加倍的回馈。
美国大豆协会经费处理带给我们的启示。美国大豆协会的经费来源中会员费并不是主导,取而代之的是其创新出来的大豆缴款计划,这一计划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种植者的大豆销售量息息相关。由于每蒲式耳的大豆销量需要交纳其中的5‰,这一数量并不算多,然而这一挂钩的关系让会员们感觉到交纳的经费实际上与销售量是密切联系的,当交款增加时也就意味着销量相应增加,也意味着收入增多。他们也就乐意将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协会,以期获得更多的回报。这里既体现了协会与会员直接的依存关系以及两者的相互信任,更体现了协会为会员做的的确是实事,让会员们得到了实惠。
经费管理的严格。大豆缴款计划是由农民们自己选举豆农董事会,以作为市场开发和研究而收取基金的机构。1975年,美国大豆协会市场开发基金会从美国大豆协会和一个叫作“美国组织市场开发基金”的基金代理处中衍生出来。该基金的目的是收取豆农的代扣基金,评价市场发展项目和预算,批准美国大豆协会引导这些活动,并且为美国大豆协会提供的服务付款。1980年,美国大豆协会市场开发基金会和美国大豆研究基金会合并成为美国大豆发展基金会。由此可见,协会是相当注重所收资金的管理的,正因为对农民的钱的重视,才能把这些资金用到合适的地方,做出对大豆产业有用的研究,赢得豆农的信任。从这一点结合我国大豆协会的成立过程,我们可以仿效美国大豆协会与美国大豆基金会的关系,让原来的中国食土商会大豆分会来管理和监督大豆协会的经费的获得和使用,同时将其原来的职能转而由大豆协会来执行,这样不仅避免了前面提及的一些弊端,同时也使得协会的运行受到监督和控制,从而使工作尽快走上正轨。
美国大豆协会的人员结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协会应该是由行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自愿组织而成的,那么现在协会的人员结构中经常存在着退休的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挂靠部门的现有人员,这些现象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比照美国大豆协会的用人方式,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绝不能允许协会成为退休领导的适应退休生活的场所。由于我国的退休年龄相对较早,如需发挥余热,可以允许其做有关监督、提议的工作,但是在待遇和地位方面都要比协会高层领导低一些,以免其以权力影响正常的协会工作。而对于第二种成员则应该保持与现有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人员尽量不要重复。现有部门并不是行业内部的利益主体,而是行业外部的关系社会整体的代表,应该起到监督检查规范的作用,而行业协会则应成为会员利益的代表者,这也能够避免国家政府在有关问题上不便涉足的尴尬。
建立兼顾独立作用和政府协调的协会,美国大豆协会的一些具体工作方式是很有效的,如利用会员对当地议员投票的方式试图影响华盛顿政府的决策。但在我国政府似乎不希望某一个协会的力量如此强大,而且事实上当利益集团的实力过于强大,对于市场而言必然会造成无谓损失。回到美国大豆协会的做法可以观察到,协会的一些工作方式基本都是基于社会大众的利益出发,如对生物柴油机、大豆为原料的墨水的推广等等,都是基于环保、节能的意识。因此,只要协会在追求会员利益的同时尽力保持与协会外部尽可能大的群众的利益一致,那么就可能做到在追求大众利益的同时达成会员的利益,从而一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在会员中赢得相当的影响力。
面对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自愿成立难、人员结构不合理、运作资金不足、不能代表会员利益这样的现状,在借鉴了美国大豆协会的成功经验之后,政府应该与协会互相配合,政府在行业协会自愿成立基础上采取更宽容的态度,而在其成立之后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同时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而使之有真正代表行业内部利益的人员构成,把追求行业及会员利益作为最终目标。会员与协会相依相存、同生共荣,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协会资金处理体系,保证协会的正常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