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言内语境还是言外语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义的选择。同时,也对语义的阐发提供了支持,这就是语境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分为语境对语义的解释作用和语境对语义的限制作用。
1.语境的解释作用
语境的解释作用是指不同语境对语义有一定的解释功能,语义可以通过语境进行推导,直接体现为语境推义。
语言符号承载语义,但有时语义并不能通过语言符号本身直接析出,而是要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交际双方的推导而得出。可以说,语义是隐含在它的所有语境关系中的,利用语境能推断出一个词的某一意义或特定意义。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过程中,人们就是根据该词所处的语境,结合自身经验、心理、语言习惯等,对未知或不明确的语义进行有效推测,得出符合表达的语义。例如:
(13)John drives too fаst аnd he frequently drives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et.He is а reckless driver.
例(13)中的“reckless”一词并不常见,在不知道其词义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根据这个词所处的段落语境推测它的含义。前两句叙述了约翰开车特别快而且常常开到马路中间,这种行为毫无疑问是危险驾驶,而约翰也就是一个鲁莽的驾驶员,所以“reckless”应表示“鲁莽的”“粗心大意的”。
(14)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宋史·廖刚传》)
例(14)中,“饷”的准确翻译可从上下文中进行推断。前文介绍了士兵的重要性以及粮食对于士兵的重要性,后文交代被困的士兵所等待着的重要东西,据此可推出“饷”是指“军粮”。
(15)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郁离子·贾人渡河》)
例(15)中,“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一句在翻译时,“向”字是翻译的难点,若运用语境推义的方法,实则简单。“而”是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在结构上是对称的。在这句话中,具体表现为“向”对“今”、“许”对“予”、“百金”对“十金”。据此,“今”指“如今”“现在”,且“向”与“今”相对,则“向”指“当初”“曾经”。
(16)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
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红楼梦》第28回)
例(16)中,在没有结合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读来,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宝玉的姐姐有三个,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这句话中的“姐姐”是指哪一个?而妹妹只有一个是惜春,同为宝玉的姐妹,宝玉为何会厚此薄彼呢?但如果我们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就十分清楚了。这里描写的是金玉良缘的事件,黛玉为此感到生气,见到宝玉后故意吃醋地说起气话,不直接道出自己和薛宝钗的名字,用“宝姐姐”中的“姐姐”指代宝钗,用“林妹妹”中的“妹妹”指代自己。这样表达不直接说明,既符合她清高的气质,也将对金玉良缘的醋意说与宝玉。
(17)逛街时,女孩拿起一件衣服对男朋友说:“怎么样?”
例(17)中的“怎么样”一句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可以表示对人、事、物具体情况的多方面询问,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我们听到“怎么样”,一定会下意识地想“什么怎么样”“什么意思”“在问什么”。而这句话发生的情境是购物,显然,女孩是在询问男朋友“手里拿的这件衣服怎么样”。正是情境语境限制了对话中省略的主语,让人们能够根据情境准确推断被省略的话题,确保对话的进行。如考场外,妈妈问孩子“怎么样”,一定是问考试考得怎么样;在病房中,医生问病人“怎么样”,一定是询问病人的病情和感觉;理发师问顾客“怎么样”,一定是问顾客对他的手艺是否满意。
(18)甲:时间差不多了,我先回去了。
乙:外面下雨呢。
例(18)中,甲表达的意思是要离开,而乙说的是此时外面的天气,乍一看来,二人的对话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根据语境首先判断对话发生的情境,是甲到乙的家中拜访,当甲起身告辞时,有了以上对话。再仔细推敲乙的话,除了字面意义外,其实还隐含着一层言外之意,即“下雨天不便出行,希望甲留下不要走”。乙通过天气的描述,道出了自己话语的真实含义——留客。
(19)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进行竞选活动,他在参观精神病院时,有事儿想从医院打个电话出去,但没有打成。他暴跳如雷,冲着接线员叫嚷起来:“姑娘,你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接线员答道,“但我知道,你是从哪儿打来的!”
例(19)中,接线员的回答十分巧妙,避免了与态度十分不礼貌的政治家的正面冲突,又委婉地做出了提醒。不论何种身份,都应遵循基本的友好、礼貌原则。一味地用身份地位去威胁他人,并不能促成目的的达成。例(20)中的语境和对话体现语境的解释作用在英语中同样适用。当Lily突然说“这里很冷”的时候,Peter听出了她的言外之意,听懂了对方婉转的言语行为策略,并直接转化为行动。
(20)Lily:Cold in here.
Peter stood аnd closed the w indow.
通过语境推义,我们发现经由不同语境推演出的意义是相对固定的,得出的这个“意义”是某一情境的产物。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年龄、经历、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异的客观存在,也会导致对同一因素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也就是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本章导入语段中妈妈和儿子关于生日礼物的对话,儿子在挑选生日礼物这样特定的环境下,理应给自己选一份大礼——手机,而妈妈则把“吃”当作了儿子的理想。所以语义的最终确定,在语境的影响下,还需要人们通过心理活动和认知思维的进一步确认。总的来说,语境推义的一般过程应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字面意义到隐含意义。
2.语境的制约作用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即便文本体现了作者意欲表达的意义,但文本到达读者手里以后,其意义只能从后者的阅读过程中生成。也就是说,意义只是在语言符号被知觉或结构关系被构造的过程中产生,因而文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固有和恒定的意义。但这并非意味着语义不可捉摸、无法获得。通过语言体系各要素构成的关系及人们从这种关系中的知觉,即语境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最有可能的语义。意义在理解和确定的过程中,没有“唯一”,只有相对“可能”。因而,在语义的理解和确立过程中,语境起了关键性作用。
语境推义的实现和歧义的消除都得益于语境对语义的制约作用。语义是蕴涵于它所处的语境之中,语义是不能脱离它的语境关系来研究与讨论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rice教授提出的会话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境的制约。在人们的交际表达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会话,每段会话都通过一定的语义传递信息,可以说,会话充满了意义。这些意义又可以分为两类:规约含义,指直接从语言表面意义得出的含义;非规约含义,指越出语言表面意义而得出的含义。例如:
(21)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例(21)体现的字面含义就是一项微不足道的技能,但是手艺是十分高超的。而当这句话出现在理发店的门口时,则会体现出另一层隐含的意义,理发就是处理毛发、端头的一门手艺,而这家店的手艺却是最好的。
(22)昨天,市卫生局公布首批北京健康科普专家遴选结果,251名专家成为卫生局官方认可的养生专家。他们将被优先推荐在养生保健栏目“出镜.”,此举将防止“张.悟.本.”等伪专家在养生保健市场里鱼目混珠。
(《京华时报》)
“出镜”原指演员、艺人等拍摄电视节目,出现在镜头前。例(22)中,在语境的限制下,指真正的健康科普专家可以参加电视台的养生保健栏目,通过正规渠道向公众传播健康保健知识。而“张悟本”是被曝光的一位假医生、假专家,在这个语境中指那些像他一样的伪专家。这些语义在语境的限制下更加精确,而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更为灵活生动。
(23)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
例(23)描写的是群众自发在长安街告别周总理的情形。其中,“苍白”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脸色,在这里用来修饰周总理去世的日子,衬托了人们哀伤的情绪,渲染了全文悲凉的氛围。没有搭配不当之嫌,反而用得十分准确、传神。正是在这样抒情感怀的语境中,“苍白”这样的词语才可以改换搭配对象,增强表达效果。
(24)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2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24)和(25)中都出现了“骄傲”一词,二者的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例(24)的语境表现了母亲对于子女的夸赞和认可,相应的“骄傲”为褒义色彩。例(25)的语境是励志名言,号召人们要虚心学习、保持谦逊的品格,与之相反就会得到不好的结果。此处的“骄傲”与“谦虚”相对,表现的是不折不扣的贬义色彩。
此外,语境的制约作用还可以体现为对语言表达的限制。如“闲聊”,北京话叫“扯闲篇儿”,东北话叫“唠嗑儿”,云南话叫“吹牛”,广东话叫“八卦”等等。同样表示“聊天儿”的意思,如果在面向全国人民的新闻中,主持人说:“我们一起吹牛吧。”相信大部分观众此时一定惊讶,大家一起在节目中说大话,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吹牛”一词表示“说大话”,是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描述。而在云南方言中“吹牛”则表示“聊天儿”。所以,受到表达语境的限制,在公开场合我们要使用书面语,避免方言词汇引起的歧义。
通过特定语境的限制,使语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让理解变得准确而巧妙。语境制约在语言交际中最突出的应用就是确定语义、解决歧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