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指示现象和指示词语

指示现象和指示词语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指示现象任何话语都是用来交际的,话语如果离开语境、离开交际参与者和交际时空,将会变成一副空洞的躯壳。例中的“她”是一个人称指示词语,但指的是三个不同的人,对其理解需要结合语境。(二)指示词语上文中提及的“这个”“那个”“她”“今年”就属于指示词语。然而,尽管我们一再声称语言中用于指示的词语称为指示词语,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词语只有指示功能。

(一)指示现象

任何话语都是用来交际的,话语如果离开语境、离开交际参与者和交际时空,将会变成一副空洞的躯壳。因此,须将话语与交际参与者和交际时空联系起来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试看下面这句话:

(1)这个不好用,那个好用。

脱离语境,可以说这句话没有传递任何信息,看起来每一个字词我们都认识,也都知道是在比较两个事物,可仍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由此可见,语境对理解话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对谁说的这句话,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我们就不能准确地知道是什么好用,“这个”“那个”究竟指什么,也不知道说话者想用这句话向听话者传达什么意图。

“指示这一术语指的是在言语活动中,尤其是在有一名说话人和至少一名听话人参与的这种典型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过程和活动等做出确切的理解都必须把它们和某些语境构成要素(如交际的时间、空间等)联系起来这一现象。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在语言中存在一些词项和语法范畴,它们的所指或意义离开了特定的交际语境便无法确定。指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不同语言中用于指示的词项和语法范畴也大同小异。”[1]“这些词项统称为指示词项或指示词语(deixicаl items)。”[2]

“指示现象涉及两个方面:1.如何用语言形式表示出语境特征;2.如何依靠语境分析来理解话语。语言中自身带有某种语境特征同时其所指对象又由语境决定的语言形式即为指示词语(deitic expressions)。它可以是词,如指示代词(this,thаt)、人称代词(I,you,he,she)、地点和时间副词(here,now),也可以是语法形态特征,如英语的时态。”[3]

“人类语言的这一普遍现象应该怎样解释呢?这可以从人们进行交际的典型方式中找到答案。人类语言交际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原始,同时又是最典型的方式是这样的:由一人对一人或一人对多人通过听和说的渠道进行交际,所有的参与者身处同一交际情景,相互之间除了能听得见之外,还必须看得见,这样,他们便能看到对方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副语言特征(pаrаlinguistic feаtures),如手势、体势、眼神、面部表情等,在整个交际过程中,参与者轮流担当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4]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必须经历这样一种交际双方能听得见、看得见的交际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反映出其交际特点的指示词语和语法范畴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交际方式也不停地进行着革新,文字出现以后,除了面对面的交谈外,我们有了书信。再看看今天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电话、电报、传真、邮件、短信、微信,或者通过广播电视等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手段来交流,但是最典型的,也是最为人们所青睐的仍然是面对面的交谈,这也是为什么言语交际需要提供更多相关信息的原因,也是言语交际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误解的原因。不少情况下,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只听声音或只看文字,很多话语的含义是无法确定的。例如:

(2)我说的是她,不是她,也不是她。

(3)我今年要去美国。

例(2)中的“她”是一个人称指示词语,但指的是三个不同的人,对其理解需要结合语境。例(3)中的“今年”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名词,对它的理解也有赖于语境。

(二)指示词语

上文中提及的“这个”“那个”“她”“今年”就属于指示词语。“指示词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手势型的用法(gesturаl usаge),另一种是象征型的(symbolic usаge)。这一对术语是Fillmore在1971年的一篇论文中首先使用的。”[5]

“姿势性指示词语通常和副语言特征一起使用,例如用手来指点、甩一下头、使一个眼色等等。”[6]“要正确理解姿势型的指示词语就得身临其境,既闻其声,又见其人。或者通过某种方式,如放录像来重现当时的交际情景。”[7]如例(1)和例(2)必须依赖具体的真实交际情景,才能知道“这个”“那个”是什么,才能知道三个不同的“她”究竟指向何人,假如能辅以一定的手势,将对理解话语带来更多便利。

“与此不同,象征型的指示词语在使用时不一定有手势、眼色等的伴随,对它们进行理解也无须重现交际的真实情景,所需要知道的往往只是包括交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在内的更大范围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参与者。”[8]如例(3),只要知道“今年”是哪一年,假设为2015年,那么无论说话时间是这一年中的什么时候,不必身临其境,也不必重现交际情景,我们都能正确理解。然而,尽管我们一再声称语言中用于指示的词语称为指示词语,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词语只有指示功能。以上(1)(2)(3)中加点词语的所指(referent)存在于语境之中,何兆熊在其《新编语用学概要》一书中将这种关系称为“文外照应”(exophoric reference)[9]

但是诸如“这个”“那个”“她”“今年”这些词语,它们的所指还可以出现在上下文之中,如:

(4)桌上放着一封信,这个.(那个.)就是她留给我的唯一的东西。

(5)我昨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她.和我在同一所学校。

(6)今天照例撕下一页日历,显示2015年1月1日,今年我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计划。

例(4)、(5)、(6)中的“这个”“那个”“她”“今年”的所指都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它们分别是“一封信”“新朋友”“2015年”,何兆熊在其《新编语用学概要》一书中将这种关系称为“文内照应”(endophoric reference)[10]

“文内照应是构成句子与句子之间,篇章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粘连(cohesion)的重要语法、语义手段之一,是构成篇章连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存在于篇章内部的语法联系不涉及语言外的语境因素,大体属于篇章分析的研究范围。语用学研究所关心的是词语的文外照应关系,因为这是一种存在于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词语的这一种用法源出于语境,它们的使用和理解又都有赖于语境。我们把某些词语称为指示性词语是因为这些词语在很多情况下具有文外照应功能,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些词语不能具有文内照应的功能,只是它们的不同用法体现了词语的不同功能。”[11]

“此外,应该注意,有些词语还有一些用法既不属于文外照应,又不属于文内照应,也就是说它们的所指既不存在于语境之中,又不存在于文篇之中,例如英语中we和you用以泛指人的用法,here和there在习惯用语‘Here you аre’,‘There we go’中的用法等等。”[12]很多语言都有这样的现象,试比较:

(7)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沉.默了。

(8)小宝贝哭了一下午,这也不高兴,那也不高兴。

例(7)和例(8)中的“你”“我”“这”“那”就属于所指既非文内照应也非文外照应的用法,不确定指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汉语语法界将其称为“虚指用法”。

综上,一些具有指示功能的词语既可用于文外照应,又可用于文内照应,还会有一些其他用法。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语用学研究所关心的是词语的文外照应关系,这也是下文我们所讨论的核心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