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起,语用学在中国迅速兴起、发展起来。大批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为我们引进和介绍了预设这一语用学重要论题,并尝试以现代汉语为语料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但目前我国从事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的学者还不多,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何自然在其《语用学讲稿》中把触发语分为三大类,即动词类(含蓄动词、叙实类动词和谓语形容词、状态变化动词、评价动词)、重复词和附加语、短语和从句。[43]
我们对汉语预设触发语的分类也大致遵循语义、句法和音系三个方面,其中语义层面的分类主要依据王欣《英汉词汇预设触发语的对比研究》(2011)[44]来进行。
(一)语义方面
1.确指描写语
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受到“这”“那”或含有“这”“那”的量词短语修饰的名词,以及领属结构的名词往往能触发预设。例如:
(168)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有个人叫鲁迅。
(169)这个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
>有一个学生。
(170)河岸的四周开满鲜花。
>有一个河岸。
2.动词类预设触发语
①叙实动词
叙实动词即所带的宾语成分表示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动词。叙实动词所触发的预设就是宾语小句表述一个事实,因此我们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叙实动词的主要依据是“动词后面能否带小句,以及所带小句是不是表示一个事实”。叙实动词可分为若干小类:
а.情感类。包括“后悔、羡慕、同情、佩服、嫉妒、感谢、爱、喜欢”等。
b.识记类。即表示“认识、懂得、记得”义的动词。
c.庆祝类。包括“庆祝、祝贺、纪念、怀念”等。
d.公布类。包括“公布、广播、坦白、交代”等。
e.影响类。包括“耽误、干扰、扰乱、压制、影响、欺负、镇压”等,当这些动词后面带小句成分时,这些小句都表示事实。影响类动词可以预设某事件、活动或属性的存在。
f.行为反应类。表示针对别人的行为或已发生的某事件做出某反应的动词,包括“揭露、揭发、阻挡、抗议、反抗、道歉、奖励”等。
(171)我后悔当初相信了你。
>我当初相信了你。
(172)我记得你以前在北京工作。
>你以前在北京工作。
(173)真怀念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
>存在无忧无虑的童年。
(174)媒体公布了这个可怕的事实。
>有一个可怕的事实。
(175)你的出现扰乱了我的计划。
>我原本有一个计划。
(176)老师奖励小明拾金不昧。
>小明拾金不昧。
②含义动词
含义动词是通过其自身词义提示某种背景信息的动词,如“忘记”可提示受话者“该做某事”(而实际上没有做);“纠正”暗示“某主体的行为是错误的”;“避免”和“禁止”提示受话者“某一行为或事件是不合法的,或不如意的”。含义动词包括“忘记、改正、纠正、偿还、答复、赔偿、防止、制止、禁止、阻止、拒绝、避免、预防、修理、批准、退还、退、还、回答、跟随、模仿”等。
(177)经过努力,小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小李之前犯了错误。
③状态变化动词
状态变化类动词即表示位置、状态改变的动词,这类动词预设“某物原处在某地”,或“某物原处于某种状态”。状态变化动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а.开始类。包括“开始、出现、到达、引起、发明、产生、起来、开辟”等。
b.停止类。包括“停止、停、结束、完成、关、闭、闭幕、戒、断、离婚、离开”等。
c.变化类。包括“改变、变化、变、醒悟、觉悟、恢复、复原”等。
d.消除类。包括“脱离、脱、断绝、断、摆脱、撤销、撤、消除、切除、拆除、拆、取消、丧失、泄漏、暴露、卖、褪、丢、掉、没收、抛弃”等。
(178)小明回家就开始做作业了。
>小明回家之前没有做作业。
(179)他们上个月离婚了。
>他们本来有婚姻关系。
(180)经过一番精心调理,她终于恢复健康了。
>她之前是健康的。
(181)讨论过后,学校决定撤销对他的处分。
>学校给过他一个处分。
④褒贬评判类动词
这类动词包括“批判、批评、指责、责备、谴责、夸奖、表扬、称赞、赞美、控诉、挖苦、笑话、讽刺”等。
(182)爸爸批.评.小明做事没有原则。
> 小明做事没有原则。
3.副词类预设触发语
副词的意义种类比较多,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将其分为八类[45]。由于副词是修饰、限制谓词性词语的,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肯定VP(动词性成分)是一个事实,所以它们大多能触发预设,是汉语当中促成预设的重要词类。
①程度类副词
包括“很、最、极、挺、太、非常、格外、更加、越、稍微”等。
(183)听完这个故事后,他更加努力学习了。
>他以前就努力学习。
②范围类副词
包括“都、大都、均、仅仅”等。
(184)班里的同学大都参加了英语竞赛。
>班里有同学参加英语竞赛。
包括“已、已经、曾经、刚刚、正在、马上、常常、仍然、屡次、再、偶尔”等。
(185)我已经复习好了。
>我复习好了。
④处所类副词
包括“四处、随处”等。
(186)我托人四处打听她的消息。
>我托人打听她的消息。
⑤肯定、否定类副词
包括“必须、必定、不、的确”等。
(187)你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你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⑥方式、情态类副词
包括“大肆、猛然、悄悄”等。
(188)爸爸悄悄给我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爸爸给我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⑦语气类副词
包括“难道、岂、偏偏、索性、简直、幸亏、幸好、果然”等。
(189)紧要关头,幸好他及时赶到。
>他及时赶到了。
⑧关联类副词
包括“也、又、再”等。
(190)欢欢又来了。
>欢欢以前来过。
王欣《英汉词汇预设触发语的对比研究》(2011)[46]将汉语副词类预设触发语分为:醒悟类,如“怪不得、难怪”等;幸喜类,如“幸好、幸亏”等;确认类,如“不愧、果然”等;重复义副词,如“又、再、重新”等;递进义副词,如“更加、越发、甚至”等;延接性副词,如“继续、还在、正在”等;部分否定副词,如“不、白、空、瞎”等。例如:
(191)原来如此,难.怪.他没来上课。
>他没来上课。
(192)他果然是个有原则的人。
>他是个有原则的人。
(193)生病以后,老师继.续.给我们上课。
>老师原先就给我们上课。
(194)害我瞎忙了几天。
>我忙了几天。
(二)句法方面
1.某些表示时间、比较的介词短语
(195)他毕业以后就回老家工作了。
> 他毕业了。
(196)现在的情况比前几年好得多。
> 前几年情况不是很好。
2.表示强调的结构
汉语时间助词“的”用于动宾短语之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等。
(197)他三点钟到的.上海。
> 他在某个时间到达上海。
(198)老王骑车去的公园。
> 老王以某种方式去的公园。
(199)同学们在校医院打的预防针。
> 同学们在某个地方打了预防针。
这些句子的主语之后都可以添加“是”,用以表示肯定。另外,“是”还可以置于句首,对主语和施事进行强调。
(200)是小明帮这个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201)是老王发的言。
上例(197)至(201)都能起到类似英语断裂句的作用。
3.表示与事实相反的句子
(202)我真希望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你。
> 我遇见了你。
(203)要是能回到小时候就好.了。
> 现在不是小时候。
4.隐现句
现代汉语中的隐现句表示何处出现、消失何人或何物,能够触发预设。
(204)天空划过一道闪电。
> 天空本来没有闪电。
(205)村子里从此不见了这些挖金矿的人。
> 村子里本来有挖金矿的人。
5.疑问句
按照语用学家的观点,提问总有一定的前提,汉语的询问句和反问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预设。
(206)你是送报纸的人吗?
> 你要么是送报纸的人要么不是送报纸的人。
(207)你是不是送报纸的人?
> 你要么是送报纸的人要么不是送报纸的人。
(208)你是送报纸的人还是送快递的人?
> 你要么是送报纸的人要么是送快递的人。
(209)谁是送报纸的人?
> 某人是送报纸的人。
(210)你手里拿那么多报纸,难道不是送报纸的人?
> 你就是送报纸的人。
6.表示比较的结构和词语(三)音系方面
(211)我的作业比你的多。
> 你有作业。
(212)你弹的曲子和我上次弹的一样好。
> 我上次弹了曲子。
汉语一样可以通过语调重音来触发预设,这一点和英语是一样的。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语用学的另一重要概念,即“焦点”。所谓焦点,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但是新信息的获得又与说话者所设定的受话者知道的某些信息有关,即受话者必须有一定的信息基础才有可能获得新信息,因此,预设和焦点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焦点的表达大致有三种手段:一是语调重音;二是句法形式;三是用虚词标记。
(213)小明吃了香蕉。
(214)小明吃了香蕉。
> 有人吃了香蕉。
(215)小明吃了'香蕉。
> 小明吃了东西。
如果语调重音在“小明”,则“小明”是话语的焦点,回答“谁吃了香蕉?”这是以“有人吃了香蕉”作为预设;如果语调重音在“香蕉”,则“香蕉”是焦点,回答“小明吃了什么?”以“小明吃了东西”作为预设。可见,预设是交际双方得以交流并获知新信息的前提条件。
以上,我们主要从语义方面分析汉语预设触发语,从中发现它们和英语预设触发语有一定相似性。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差异很大的语言,但是我们仍然在其预设触发语方面发现极大的相似性,这说明人类认知原则的普遍性,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其他语言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预设触发语。另外,我们只是研究了单个的、孤立的句子的预设触发语,主要是语义方面的。而语言交际是动态的,处于交际中的话语,其预设触发语还要和语境结合。语用预设和说话人的文化背景、身份地位、信念态度、知识水平等都有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现象,虽然语用预设也以词汇意义作为基础,但可以根据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交际活动中,言语活动双方都要正确把握对方的意图,以成功交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