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丰富多样的版刻样式和字体色形

丰富多样的版刻样式和字体色形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种古籍版本除有常见的开本、版式和墨色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类型,中医古籍自然也不例外。元明罕见,清代又有流行,其中医籍亦不少。医书中的小字本不在少数。也有多色套印的,如清刻《补注洗冤录集证》就使用了五色套印,眉批处以朱、蓝、黄、绿等多色印出,以区别不同注释。此外,多色本中尚有一种墨印加彩的形式,即先以木板墨印,然后在绘图处填涂色彩成为彩绘本。

各种古籍版本除有常见的开本、版式和墨色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类型,中医古籍自然也不例外。如在开本方面有魁本、巾箱本等大小不同,在版式方面有多层本、配补本等形式区别,字体方面有大小、软硬的差异,色彩方面还有红、蓝、双色、五彩等纷繁呈现,从而构成了古籍版本令人目不暇接的丰富样式。其内容的学术性自不待言,其形式的艺术性、观赏性亦是重要的附加价值。

(一)开本

中医线装书版面高度在一般14~24cm,若高于此上限或低于此下限,均属特殊版本。

1.魁本

魁者,大也。魁本,一般指版框高度大于24cm的大版。魁本以宋版书为多,往往高1尺以上。现存的大版医籍有《东医宝鉴》(朝鲜刻本)、明抄彩绘本《(御制)本草品汇精要》等。(图2-15)

图2-15 《东医宝鉴》朝鲜刻本,版框高24.3cm

2.巾箱本、袖珍本

巾箱,为古人放置头巾之小箧。巾箱本指开本较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本子,其优点是便于携带。此种刊本在南宋时尤为流行。元明罕见,清代又有流行,其中医籍亦不少。如清道光七年(1827)刊巾箱本《集验简易良方》、清光绪十三年(1887)有巾箱本《方解别录》、清道光三十年(1850)翰苑阁刊巾箱本《本草纲目》、三元堂梓行《痧胀玉衡书》等。(图2-16)

图2-16 魁本《东医宝鉴》与巾箱本《痧胀玉衡书》比较

至于袖珍本,与巾箱本在概念上区别不大,指比巾箱本更小一些,可藏于袖中携带的本子。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曰:“刊印小册为巾箱本……又以其可藏怀袖,别称袖珍本。”医籍如明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十三种》、清光绪八年(1882)苏州桃花坞望炊楼刻袖珍本《谢氏医书三种》等。

(二)字号、字形

1.大字本、小字本

古籍版本的字号除了常见大小外,还可见到相对较大或较小的字号,较为特殊。

大字本以宋代刻书中心之一四川的刻本最为著名,称“蜀本”,其字大如钱,墨色如漆,向为世之珍宝(图2-17)。著名的“眉山七史”(《宋书》《南齐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即是宋代四川眉山所刻大字本。后世医书中亦不乏大字佳本,如明刻《祖剂》大字本(图2-18)、明刻《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大字本等。

图2-17 宋蜀刻大字本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图2-18 明刻《祖剂》大字本

至于小字本,一般来说,其视觉效果和受重视程度往往不及大字本及普通字号本。医书中的小字本不在少数。

2.硬体字、软体字

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所刊刻的古籍,其字体字形往往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或地方特色。如宋代浙江所刻版本多用硬峻的欧(欧阳询)体,元代受著名书法家赵孟的影响,多采用较为柔软的赵体字。

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横细竖粗的长方形宋体字,其艺术效果远不及宋元时期。

(三)版刻形式

1.多层本

通常古籍一个版面只有一个层次,然而有少数书的版面却有两个或以上层次,这种书籍即称作多层本。

多层本医书多为明清两代刊本,其中以二层为多。一般是将一书之不同内容分层排布,或将两种不同的书籍分层合刻,以便于读者上下对照参阅。多层本多为一般性或启蒙性医学著作,属重要医籍者较少,如日本刻本《医学源流肯綮大成》等。(图2-19)

图2-19 《医学源流肯綮大成》二层本

2.配补本

一般情况下,一本或一套古籍为同一版次。但当书版散落而不完整时,作为挽救措施,往往以同一书籍的不同版别,配合印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配补本”。

若是以多种零散不全的版本拼凑成一部(套)完整的书,则以僧人所穿经过反复补缀的僧袍作比,称为“百衲本”。如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曾影印旧刻善本,出版过一套《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史记》系南宋庆元黄善夫刊本,《汉书》为宋景祐刊本,《元史》为明洪武刊本,《明史》系清乾隆武英殿原刊本(附王颂蔚编集的《明史考证捃逸》)等,总计八百二十册(图2-20)。如今,通过这些配补本,后人可以得窥难得一见的宋元明清各朝代善本雕版之概貌。

图2-20 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

3.插图本

常见中医古籍以单纯文字呈现的为多,但也有一些为了更生动形象地传达书中内容,采用了插入图画的表现形式。如宋代《本草图经》绘制了多幅药图,被收入现存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清代《外科图说》中的“发脑”“顶门痈”等病证图亦十分直观。(图2-21)

图2-21 《外科图说》发脑、顶门痈插图

(四)印刷颜色

1.红(朱)印本、蓝印本

一般古籍在付印前,先印一次红色或蓝色本,作为校样订正之用,定稿后再用墨印。“蓝本”一词即由此而来,指称所依据的底本。由于红印本或蓝印本为新版初试,雕版毫无磨损,所以字画清晰,刀法剔透,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

2.套印本、彩绘本

一些古籍印刷时使用了2种以上的色彩,称为“套印本”,一般以朱、墨二色为多,如民国朱墨套印清薛福辰批校《黄帝内经素问》,以红色印出薛氏眉批和圈点。也有多色套印的,如清刻《补注洗冤录集证》就使用了五色套印,眉批处以朱、蓝、黄、绿等多色印出,以区别不同注释。

此外,多色本中尚有一种墨印加彩的形式,即先以木板墨印,然后在绘图处填涂色彩成为彩绘本。如清代《精绘五色图注本草纲目》即其例,而明《(御制)本草品汇精要》则是在写本基础上加以彩绘。

(金芷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